一朵雲雲雲
Ⅰ 雲是什麼量詞,一朵雲是量詞嗎
雲的量詞是一朵雲、一片雲。
通常用來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叫做量詞。與代表可計數或可量度物體的名詞連用或與數詞連用的詞或察態改詞素,常用來指示某一類別,為名詞所指派的物體可按其形狀或功用而被歸入這一類別(如漢語"三本書"中的"本")。
常見量詞
1、表示人的量詞:個、位、條。其中「位」是比較正式敗判客氣的用法,「條」的用法有限。例如:一個人、一個大人、一條好漢。
2、表示動物的量詞:只、匹、頭、條、峰。例如:一隻狗、一隻鳥、一頭羊。
3、表示人和動物器官部位的量詞:個、只、顆、根、張、片、條,除了「個」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狀。例如:一個腦子、一顆腦袋閉虛、一根頭發。
Ⅱ 一朵雲有上百噸重,為何還會懸浮空中它的構成原理是什麼
一朵大雲的重量可能超過幾噸,甚至幾千噸,但這么重的雲能保持在高空,當然是因為有一樣東西可以抵抗重力,那就是風。上升氣流產生的風將雲層托起來。雲的形成和結果不僅證明了萬有引力的失效,而且證明了關於力的作用的規律,一個力有方向和大小,如果你想製造一個漂浮物,在人類現有的技術中,必須有承載物,
雲的形成是因為水蒸氣被上升氣流吹到高空。隨著高度的上升,大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形成小水滴或冰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的小水滴和冰晶會折射和阻擋光線,形成雲。雲不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是小冰晶和水滴的集合,直到水滴重新蒸發或隨著降水落到地球表面。降水過程是由於小水滴或冰晶的不斷積累,而地球的力量總是超過上游的升力,形成雨水落到地表,但也有少數在下落過程中因強風而被再次吹走。
Ⅲ 一朵雲 雲朵 照樣子寫一寫
一朵雲 雲朵 照樣子寫一寫
照樣子寫一寫如下:
一本書 書本
一堆草 草堆
一池水 水池
Ⅳ 如何完整地描述一朵雲——雲朵命名指南
本文食用說明及適合人群- 適合對雲朵分類已經有大概了解,知道卷雲、高積雲、積雲等常見雲種
觀雲有什麼用嗎?這是常見的兩個問題,如果從世俗的角度來看的話,回答很簡單,沒用。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因為可以讓生活和自己都變得更有趣更豐富。舉個例子,學會識雲之後,在旅途里就算遇上各種多雲/陰雨天,你也可以期待某些奇妙雲朵的降臨,而不用總是期待著陽光藍天了。對賞雲者來說,從此沒有了「壞天氣」。以下,enjoy :)
引言
跟自然博物領域里的其他種類一樣,天上的雲也有自己的分類體系,其中又分國內和國際兩套體系。如中國的一套就是三族十屬二十九種雲,而國際雲圖則更加全面了。
以這張雲圖舉例子,如果以國內的命名方式的話,那就是透光高積雲。而以國際雲圖的規則來命名的話就是 altocumulus stratiformis unlatus translucis perlucis ,翻譯成中文就是漏隙透光波狀成層狀高積雲。名字看著是比較嚇人,但相比較於國內的雲朵命名方式,國際雲圖的命名方式對雲朵的定性更准確,甚至不用看到雲圖,你就能想像出雲的大概樣子,這就是這些修飾詞的奇妙之處。經過長時間的對雲朵的識別學習之後發現,還是用越完整越規則的體系更容易上手,且不會發生迷惑,因此本文會以國際雲圖的分類體系鑒別雲朵。
雲朵分類
首先按高度分,雲朵可以分為三族,分別是低雲族、中雲族、高雲族,對照信息圖里可以看到每一族又都包含若干種雲,總共為十種雲。其中要稍微留一下的是,「高」字頭命名的雲朵,比如高積雲、高層雲,其實是屬於中雲族,這個慢慢就會習慣了,新手可能經常會搞混。
除了這最基本的十種雲以外,還有 34 個用來更加完善的描述雲的拉丁詞彙,其中包含 15 個亞種(Cloud Species), 9 個變種(Cloud Varieties),11 個補充特徵( Supplementary features),4個附屬雲(Acessory clouds)和 5 種其他種類(Other Clouds )。
看到這里有人又要害怕了,怎麼多東西哪裡記得住哇,所以為大家製作了一張信息圖,將所有的可能組合都標在上面了,只需要要像查字典一樣對照查找即可。
當你稍微熟悉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雲都有所有的這些附加修飾。比如 calvus cloud species,只用於修飾積雨雲,即禿積雨雲,而且只有積雨雲這個種類有「禿」這個亞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只有積雲有「濃」這個亞種(濃積雲)。
懂得並理解這 34 種描述,能夠與雲朵的外形對應起來,這需要一些時間和練習,介紹完基本背景之後,下面就是具體的方法和練習。
雲朵命名規則和方法
生物分類由大到小是 7 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雲朵的命名體系也是類似,由大到小依次是 雲種cloud type > 雲亞種 cloud species > 雲變種 cloud varieties >補充特徵 supplementary features > 附屬結構accessory clouds > 其他other clouds,這也是雲朵命名的方法,只要依次去判定各個種類即可。
還以上面那圖作為例子,雲朵的命名方式即為 altocumulus stratiformis unlatus translucis perlucis,然而由於中文的習慣會將整個拉丁命名倒過來,更符合常用語境,即漏隙透光波狀成層狀高積雲。
除此之外大家還需要注意兩點
1 並不是每種雲都需要添加修飾性詞彙,比如有些雲朵僅僅用「積雲」和「卷雲」已經足夠完整的描述雲朵的特徵了。
2 一種雲不能超過一個亞種(cloud species)修飾,但可以同時有多種雲變種、補充特徵、補充特徵、附屬結構和其他種類修飾。
假如你在鑒別和分類雲朵時,當你可以明確的鑒定雲種,卻無法判定亞種或者變種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原則是不添加任何修飾性描述,這樣可以保證你不會出錯:)
雲彩鑒定並非非黑即白
有時候有人會給你一張充滿多種雲的天空照片,或者運氣好些會看到一張包含一個單獨的、結構完美的雲圖。如果用於學習的話,顯然是後者更好一些。但實際情況是,天空往往是復雜的,充滿了不同種類、亞種和變種。
雲朵在不斷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也是雲這個類目區別於其他類目的最大特點。然而其他指南或者文獻通常很少提及這一特徵。而且在不同角度和距離,又會得到不同的鑒定。
在西邊 20 公里處觀察一朵積雨雲,和在東邊 10 公里處觀察同一朵積雨雲,看起來會非常的不一樣。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看到的卷雲和正在他們下方看到的卷雲,也會不同。
這是鑒雲過程中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面,但也正是雲識別的樂趣所在。
雲彩命名練習
這一部分介紹雲彩的命名思路,以兩個實際的雲圖來介紹完整的思路。
還是以開頭的雲圖作為例子,這是今年 9 月份北京某個午後。首先判定雲彩的高度來確定屬於哪一族雲。根據當時周圍雲彩的判定,是屬於中雲族。中雲族的話,根據上面的信息圖,我們可以知道包含 3 種(Cloud Type)雲,高積雲、高層雲、雨層雲。顯然這種雲帶有積雲性狀,因此是高積雲 altocumulus
第二步判斷雲的亞種( Cloud species),繼續查表可知,高積雲總共有 5 個亞種,即 堡狀Castellanus、絮狀-Floccus 、莢狀-Lenticularis、成層-Stratiformis 、滾軸-Volutus,根據雲彩命名准則,每種雲只有一個亞種,根據外觀來看,這幅雲圖的亞種為 成層-Stratiformis。
第三步判斷雲的變種(Cloud varieties),高積雲的變種比較多,總共有 7 個,復-Duplicatus 、網狀-Lacunosus 、蔽光-Opacus 、漏隙-Perlucis 、輻輳-Radiatus、透光Translucis 、波狀-Unlatus,而除了亞種以外,雲可以有多種變種及其他特徵,因此根據雲圖的性狀。符合的變種有漏隙-Perlucis 、透光Translucis、波狀-Unlatus。
第四步判斷雲的補充特徵(Supplementary Features),高積雲的補充特徵有 5 個,它們是糙面-Asperitas 、落幡雲洞 Cavum、波浪-Fluctus、乳狀-Mamma、幡-Virga,對比外形,顯然這幅雲圖沒有這些補充特徵。
再接著去判斷附屬雲( Accessory Clouds)和其他(Other Clouds),然而高積雲並沒有這兩種修飾性描述,因此略過。綜上說是,這朵雲的完整描述便是altocumulus stratiformis unlatus translucis perlucis,也可以用縮略簡寫(Ac str un tr pe),翻譯成中文便是漏隙透光波狀成層狀高積雲.
練習 2
第一步還是一樣,先判斷雲的種類,因為這個比較特殊,所以一眼便可知道這是積雨雲。第二步判斷積雨雲的亞種,積雨雲有兩個亞種,一個是禿 Calvus 、一個是鬃狀 Capillatus ,禿積雨雲看起來的頂部特徵更像普通的積雲,像花椰菜一般,因此這個的亞種為鬃狀 Capillatus。
查表可知,積雨雲沒有變種,因此略過變種這一項,去看補充特徵。積雨雲共有 8 個補充特徵,弧狀-Arcus 、尾狀-Cauda、砧狀-Incus 、乳狀-Mamma、牆-Murus、降水Praecipitatio 、管狀-Tuba、幡-Virga。接下來就依次來鑒別這些特徵。雲的頂部像個砧,因此有砧狀-Incus,在仔細看積雨雲的底部其實是在降水,因此也有降水 Praecipitatio,除此之外變沒有其他了。
第四步看附屬雲,共四種,Flumen、破片-Pannus、襆-Pileus、縞-Velum,都沒有這些特徵,略過。第五步看其他雲,有火騰雲Flammagenitus,這個跟火焰燃燒有關,因此也不是。
綜上,這朵雲的完整描述為 Cumulonimbus Capillatus Incus Praecipitatio,翻譯成中文便是降水線跡砧狀鬃積雨雲。
最後
怎麼樣?看完這個思路之後,是不是覺得雲彩的命名實際上就是個對照查表的過程呢?總之觀雲這個東西就是多拍多練多實踐,自然就會來感覺了。
寫完本文依然還欠缺不少關鍵資料,比如各種雲朵的典型特徵。於是又給自己挖了個大坑,下一步就是把這 100 多種基本組合的典型雲圖給找出來。倒是讓我想起網站 www.zaiyunjian.xyz 的內容方向了,之前只是把一些雲圖給丟了上去,但內容上面缺少組織,以後可以集中把這些完整描述以及描述過程都放上去,久而久之就是個圖鑒大全及學習材料庫了。
最後想組建一個專門學習觀雲和描述雲的小群,形成一個鑒雲團,感興趣的可以留言+V,暗號識雲。
-END-
也許很多人都已經知道英國有一個賞雲小組叫做「賞雲者協會」,他們就做一件事情——發呆看天空然後拍雲。他們都是「雲痴」,對收集雲彩這件事情近乎狂熱。
國內也有大大小小這樣的賞雲愛好者散落在各個平台,但我猜像我們這樣認真賞雲的組織可能就沒那麼多了。
我們是在雲間,微博與公眾號同名 @奇妙雲朵收集 ,有專門的網站叫 在雲間 ( www.zaiyunjian.xyz ),有什麼也不做只拍雲拍天空的微信群,有一個可以識別雲彩種類的小程序叫 這是什麼雲 ,辦過一次雲彩的展覽,以及出了一個小周邊《2019世界奇妙雲朵收集》日歷和正在出的《2020 奇妙雲朵收集》日歷
關於賞雲這件事,我們是認真的。
Ⅳ 太陽部落的《一朵雲》 歌詞
歌名:一朵雲
演唱:太陽部落
作詞:馬玉龍
譜曲:馬玉龍
編曲:李傑內
歌詞容:
一朵雲的色彩
簡單的只有黑白
彩虹下善意的謊言
一朵雲的驕傲
輕浮的沒有重量
風一吹誓言就凌亂
像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行走和聲音
像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眼神和姿態
像一朵雲 一朵雲 而已
一朵雲的一生
抓不住另一朵雲
像窮人把流浪叫做自由
象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行走和聲音
像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眼神和姿態
像一朵雲 一朵雲 而已
像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行走和聲音
像天那邊一朵雲
我們的眼神和姿態
像一朵雲 一朵雲 而已
像一朵雲 一朵雲 而已
Ⅵ 中國聯通總部「一朵雲、兩張網、三個平台」是什麼
中國聯通以數據智能為驅動,通過一朵雲(工業行業雲)、兩張網(5G工業內網、工業外網)及三平台(工業邊緣雲平台、裝備聯網平台、產業集群平台),加上自研及開放應用的產品體系,助力產業變革和製造升級。
Ⅶ 一朵雲彩真的很輕嗎看完你就會明白
古往今來對於一朵白雲的描述我們已經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一朵白雲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輕盈的、輕飄飄的。如,幾片薄薄的白雲,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移去。天上的浮雲棉花似地,一塊一塊地消散開來。那一片一片的潔白的雲彩,飄著,飄著,慢慢地被風兒扯成一絲絲一縷縷,然後,又漸漸地化進了藍天裡面。一抹淡淡的雲彩,像一片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諸如此類的描述數不勝數,但是白雲真的像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那樣嗎?真的是輕盈的,輕飄飄的嗎?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看完下面的內容,你就會對一朵白雲有了新的認識。
很多小夥伴都會覺得一朵雲的重量應該很輕吧,雲就好像棉花糖一樣應該不重,或者說雲根本沒有重量,只是空氣組成的而已。但是答案剛好相反,雲不僅僅有重量,而且重量非常嚇人。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和計算,一朵雲的平均重量為50萬公斤左右,這是科學家按照每立方米半克計算出來的,大家有意也可以計算下。50萬公斤,看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一朵雲怎麼可能這么重呢,要知道50萬公斤相當於500噸的重量,這比很多飛機坦克加起來的重量還要重,而且雲裡面的含水量非常多,基本上就相當於500噸的水,也就是說當我們抬頭望向天空時,看到的不是雲,而是500噸的水,這么多的水相當於一個家庭10年的用水量。
看到這里的小夥伴們一定非常好奇,為什麼天空中的雲那麼重?而且還不會掉下來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雲是怎麼形成的,雲是大氣中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冰晶,所混合而成的聚合物,也就是說雲基本上就是通過水蒸氣形成的,內部物質大部分都是水,而水肯定是有重量的,通過換算可以得到平均一片雲的重量為50萬公斤左右。
那麼這么大的重量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地面上的熱空氣不斷上升,隨著高度不斷升高溫度就會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液化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就慢慢形成了雲,而雲的密度其實是很低的,隨著地面上的熱空氣不斷上升,雲內的小水滴不斷獲得升力才不會掉下來。但是當高空中的溫度突然降低,熱空氣減少,雲的濕度不斷增加,當增加到升力不足以支撐小水滴時,它們就會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往下掉,最後落到地面上,這其實就是一個下雨的過程,看完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