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1.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8月14日,星期六,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有哪些傳統習俗乞巧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晚上舉行,故名七夕。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陳列巧果(油炸麵食)、蓮蓬、白藕、紅菱等,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若穿好的,就稱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拜魁星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民間謂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
拜七娘媽
在閩南,香港台灣,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2. 七夕是什麼時候
農歷七月初七
http://bk..com/view/23307.htm
七夕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這里略加闡述各地區的活動。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辨;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中國人俗稱七月七日為七夕。相傳這天晚上牽牛、織女二星相會。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雲:"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這里的河指天河,也就是銀河。舊時婦女穿針、設瓜果迎之。宋張耒《七夕》詩雲:"空將淚雨作滂沱,淚痕有盡悉無歇。"與俗傳七夕之雨為織女悲淚之言合。
編輯詞條
3. 幾號是七夕情人節 七夕情人節是哪一天
幾號是七夕情人節 七夕情人節是哪一天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而這一天被外國人稱做「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情人節的傳說
說起七夕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據民間傳說,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因嫂嫂不賢,被迫分家獨過,伴著一條老牛過著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出外游戲,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勸牛郎藏起織女的衣服,於是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生活十分幸福,還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腔滑拆散。牛郎上天無路,萬分悲痛。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伍斗臘遂觸斷牛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用籮筐挑著一對兒女騰雲追趕。王母娘娘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劃,於是他們中間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無法過河,夫妻倆只能對河飲泣。這件事最終感動了天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為之寫下了美麗的詩篇。其中,宋代秦觀的《鵲橋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這只是人們虛構的故事。對銀河兩岸的織女星和牛郎星來說,它們盡管只是一河相隔,實際距離卻為16光年(151萬億公里),是永遠不可能相會的。七夕節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織女故事沒有關系。而且,牛郎織女的故事要比七夕節的起源要晚得多。
據學者陳久金在截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中指出,七夕節原本設在七月初,與定季節星宿有關。中國古代歷書《星經》說:「織女三星,在天市東,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見東方。」這就是說,織女星是定農歷七月一日的標志星。七夕節後來之所以改成七月七日,是因為中國古代確定節日的日期時,有喜歡選用月序和日序相同的那一天的習俗。由於《詩經·大東》有織女、牽牛兩星,可見兩星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存在。而此時尚未出現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銷舉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4.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我精心准備了七夕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2年七夕節是8月4日,星期四,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 文化 圈諸國的 傳統文化 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的習俗
1、「雅秋」的 傳說
另外,神話傳說天上的織女嚮往人間,私自下嫁牛郎。生氣的王母娘娘用她的發簪劃出一條天河將其二人分隔兩邊。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鵲搭橋相會。因此在萊陽當地有傳說,七月七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鵲(膠東方言稱「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橋去了。
2、「姐姐哭」的傳說
再據說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約會能白頭諧老,夜深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語。這一日及前幾天如逢陰雨連綿,稱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會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織女思念牛郎,以淚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陣一陣的,稱其為「姐姐哭」。
七夕節適合發的簡訊情話
1.懂得遺忘的人獲得自由,懂得放心的人獲得輕松,懂得付出的人獲得真愛,懂得欣賞的人獲得幸福,懂得關懷的人獲得朋友!情人節到了,記得要幸福寶貝!
2.銀河的一端住著牛郎,一端住著織女;鵲橋的一端是思念,一端是期盼;城市的這邊住著我,那邊住著你;短息的這邊寫著愛戀,那邊讀出溫暖。七夕快樂。
3.鵲橋相會在七夕,痴心等候在七夕,訴說相思在七夕,濃情蜜意在七夕,恩愛甜美在七夕,牛郎織女許諾過:此條簡訊轉發七,包你幸福在七夕。
4.愛是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種緣分,即使分離也會覺得心醉;七夕將臨,願心愛的人快樂幸福!
5.暗戀的感覺,快樂清閑;初戀的感覺,讓人流連;戀愛的感覺,酸中有甜;愛情的滋味,不苦不咸;真情的等待,永恆不變;七夕的到來,甜蜜甘甜!
6.緣分是上天給的;快樂是要自己找的;歡笑是朋友帶來的;幸福是靠自己爭取的;煩惱是用智慧自解的;希望你天天開開心心!七夕快樂。
7.富貴榮華,香車美人,身外之物莫煩憂,唯有朋友解千愁;滄海桑田,人情冷暖,做事只願心無悔,但留知己共千杯。朋友,七夕到來,願你愛情甜蜜!
8.趁七夕未到,甜言蜜語未醉你時,送上美麗的祝福潤色這個美麗的節日,愉悅你的心情,祝你幸福朝朝夕夕,愛情甜蜜蜜,生活順順利利,預祝七夕快樂!
9.情人節沒提醒你,怕你傷心流淚;七夕節沒提醒你,怕你四處買醉; 光棍節 我卻不得不提醒你,因為你在我心中很珍貴。
10.請珍惜愛情里每個相守的平淡歲月,因為牛郎織女為這樣的幸福忍耐了秋冬春夏的寂寞。愛情都應如此執著。願幸福長久,七夕快樂!
11.請你輕輕打開手機,請你慢慢閱讀信息,請你悄悄展開笑顏,請你天天將我思念。浪漫的節日即將到來,我的關愛在點滴間,祝你七夕節幸福快樂!
12.愛是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種緣分,即使分離也會覺得心醉;七夕將臨,願心愛的人快樂幸福!
13.望鵲橋之上牛郎織女相聚首,相思的哀愁隨風漂流,寂寞為何因我而停留?只因你的身影日夜糾結在心頭,對著銀河許願求永久,願你幸福永久!快樂七夕!
14.你是月球,我是地球,堅定不移牽著你走,我用手機發個告白,送去我愛的請求,請允許我生生世世,深情地望著你,手拉著手到處走走。
15.孩子他媽,平時是咱父子倆叨您的福,今天就讓咱父子倆鞍前馬後奔忙一天吧,您就享享福吧。祝你七夕快樂!
16.思念的彎月一搖一搖,一端是我一端是你;牽掛的燭光一閃一閃,這邊是我那邊是你;愛情的銀河,你是牛郎,我是織女,願月月日日都七夕,分分秒秒相偎依!
17.愛纏綿,心纏綿,與汝共纏綿!愛瞭然,心瞭然,與汝難瞭然!天上人間,歲歲年年,今宵團圓,唯願永遠!只想對你說:愛你的那顆真心,今生不變!
18.幸福是用來追求的,快樂是用來分享的,朋友是用來珍惜的,祝福是用來傳遞的,思念是用來牽掛的,簡訊是用來聯系的,七夕是用來表白的:我愛你一生一世。
19.年年七夕,今又七夕。鵲橋橫架,相思如雨。月華似練,千年不變。繁星點點,愛戀繾綣。水不可阻,山不可斷,願美好祝福永圍你身邊!
20.有一種愛情,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一種人,可以牽著手走一輩子。其實愛情,是翻來覆去的死,我們要死去很多次才能重生,一輩子,愛一個人,是幸福的事!
21.縱使天天不能相見,也不能阻擋我的日日懷念!牛郎織女七夕見,我們不久會相見!在沒見面前,我也要對你說那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2.銀河的一邊是牛郎,一邊是織女,每逢七夕有鵲橋,鵲橋相會;時空的這邊是我的思念,那邊是你的思念,每當念起有信息,簡訊傳情。幸福七夕!
23.我無法保證,無法向你承諾什麼,但我會做到。如果有一天你有飢餓的感覺,那時你定會看到,我已含笑餓死在你的懷抱中。祝你 七夕情人節 快樂。
24.一拜天地,從今受盡老婆氣;二拜高堂,為她辛苦為她忙;夫妻對拜,從此勒緊褲腰帶;送入洞房,我跪地下她睡床。唉----我是綿羊她是狼!七夕情人節快樂!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相關 文章 :
★ 中國七夕節幾月幾號
★ 2017七夕節是幾號
★ 七夕節是幾月初幾
★ 2017七夕是幾月幾日
★ 2017年七夕具體時間是幾月幾號
★ 七夕是幾月幾日2016七夕時間
★ 七夕節是星期幾
★ 七夕情人節是星期幾
★ 2017年情人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 2017西方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5. 七夕是幾月幾號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是幾月幾號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是七月初七。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而這一天被外國人稱做「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情人節又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年四季中與親隋、愛情相關的最美好,襲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因此,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電辰叫做「星期」。
七夕情人節坐看牛郎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傳說在七夕情人節之夜,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察茄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匕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織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愛隋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的傳說
據民間傳說,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因嫂嫂不賢,被迫分家獨過,伴著一條老牛過著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出外游戲,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勸牛郎藏起織女的衣服,於是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生活十分幸福,還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萬分悲痛。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遂觸斷牛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用籮筐挑著一對兒女騰雲追趕。王母娘娘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劃,於是他們中間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無法過河,夫妻倆只能對河飲泣。這件事最終感動了天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為之寫下了美麗的詩篇。其中,宋代秦觀的《鵲橋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纖雲弄敗禪察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然而,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這只是人們虛構的故事。對銀河兩岸的織女星和牛郎星來說,它們盡管只是一河相隔,實際距離卻為16光年(151萬億公里),是永遠不可能相會的。七夕節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織女故事沒有關系。而且,牛郎織女的故事要比七夕節的起源要晚得多。
七夕節美食
乞巧果
民間稱之「巧果」。用麵粉和搪揉作各種形狀,多為「S」形,講究一些的,掐成華結狀和飛禽(如鳥、鶴之類)的形狀。放入油鍋內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趁熱時撒上芝麻,總稱巧果。待冷卻後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製作精巧,形態逼真,往往是姑娘、婦女比手巧的一種方式。因此,巧果必須由婦女親手製作,後發展形成商品生產,到「七夕節」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應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膩。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織女雙星時用的。乞巧祭拜活動在晚上進行。其晚,傾城姑娘、媳婦,不論貧富,皆穿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花榭安排宴會,以賞看雙星。晚實畢,姑娘、媳婦們在庭院中擺上香燭,陳設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燭,對天祈禱,向織女乞巧,希望心靈手巧的織女能將聰明才智賜給自己,因此祈禱跪拜時,神情非常虔誠專註:「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韶,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析雙星。」這首清代的詩歌,便是當時乞巧的真實寫照。跪拜後,姑娘、媳婦便進行比巧活動。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針,看誰穿得快,姑娘們用七根不同顏色的綵線,七根綉花針,對著月亮穿針引線,誰穿得快,穿得准,誰就最巧。
贈蜜餞
七夕節姑娘們互相贈送各自製作的蜜餞吃食。早在數月前的春夏季姑娘們便購買時鮮果品,蜜潰製作,待七夕節拿出互相饋贈。常見的有白糖楊梅、糖漬青梅、杏片、蜜棗等。
互相饋贈蜜餞也是比巧的內容之一,看誰家姑娘的手藝高,製作的蜜餞味美色佳。其次,蜜餞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饋贈蜜餞也有互相祝願的寓意。舊時的茶食糖果店,也在這天推出時令蜜餞吃食,並以牛郎織女鵲橋仙故事賦予蜜餞新名稱,以招徠生意。
山楂糕
是用鮮山楂製作的一種蜜餞製品。山楂又稱紅果,山裡紅。山楂色紅,味酸甜,可食新鮮山楂,還可製成山楂干食用。而七月正是山楂收獲的季節,人們除食新鮮山楂、製作山楂干儲存之外,還喜愛製作山楂糕食用,所以山楂糕不僅是「七夕節」的吃食,還是七月的時令吃食。
山楂糕主要原料是大山楂、白砂搪、綿白搪、松子仁等。
6.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2019 年的七夕情人節是 08 月 07 日,農歷七月初七,星期三。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回、女兒節、乞巧答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7.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啊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
牛郎織女故事是我國最大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民眾中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兩千年來,它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尤其是婦女的心。因此,七夕節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廣泛的社會基礎。舊時中國民間在七月初七之夜,都有祭拜織女習俗,一般是陳設瓜果,或設案焚香燃燭。
七夕是在立秋後,立秋後身體進入收斂期,此時應當最睡早起、多出去走走,吸收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將體內多餘的廢棄物給排出去,同時運動以休養類、有氧類為主,例如適當的慢跑,秋季慢跑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強身體素質。
8.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08月07日。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回「漢彩答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