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折木棍

七夕折木棍

發布時間: 2023-06-03 15:50:35

『壹』 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民俗學家卻在「不解風情」地高呼:七夕節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

七夕最初是女子節日

毫無疑問,七夕節是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關聯的,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這個節日的價值所在之一。但七夕的本源並非「愛情」。

七夕節所在的農歷七月,《夏小正》中說「初昏,織女正東向」,這個時候的黃昏,抬頭可以望見夜空中銀河貫穿南北,織女星散發著美麗的光輝,朝向銀河東岸的牽牛星——這是天上。而在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將至,女子們要開始搖動紡車,織布制衣了。就這樣,天上的星星被遙想成了人間女子的保護神和寄託心願的所在。織女的意象在這個迎向秋天的時間段凝固了下來,關於她的想像,她的那些巧慧特質,以及與牛郎相互牽絆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對織女的崇拜最終落在了七月初七,這個時間對於古時的女性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孔雀東南飛》中雲:「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是婦女們相聚嬉戲的日子。

而按照陰陽術數之說,單數屬陽,七月初七這樣的陽月陽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認為是陽氣大盛的,需要有陰氣來調和補充,這便給了婦女們在七月初七參與游樂、祭祀、社交等各種社會活動的契機。

於是,一個屬於女性的特殊時間點,與寄託著女性「巧智」之思的織女意象相結合,七夕節的風俗活動由此衍生發展。

七夕夜祭拜織女的習俗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是一個類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會,參加者是少婦少女們,並無男性參加。她們在月下焚香禮拜被稱為「七姐」的織女,許下心願,然後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話。

在七夕節的節俗活動中,織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暫脫離出日常生活、享受著同性小團體私密空間的女子們,是節日的絕對主角。所以,把七夕稱為「女兒節」,是毫不過分的。

節日活動核心為乞巧

七夕節是女子們的節日,其節俗活動有個關鍵詞,就是「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的記載,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賽用絲線穿針,這「開襟樓」是專門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樓台,裝飾五彩。用七孔針是為了穿針的難度,後世又發展為難度更甚的九尾針。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喜蛛應巧」之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南朝時的做法如《荊楚歲時記》中所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此處的「喜子」為小蜘蛛。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這種習俗,做法略有不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的七夕夜,宮女們要「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還有「投針驗巧」。明《帝京景物略》中載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將一碗水放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會兒,水面生膜,將綉花針輕投水中,針會浮著,此時就看水底的針影像什麼。如果針影像雲朵、花卉、鳥獸,就說明女孩「得巧」;如果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得像絲,就說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針,而是自製的豆芽,當然,這用來驗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

有些七夕習俗在「乞巧」之上還有「乞美」的內容。我國多地舊俗在七夕用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染指甲這個習俗,除了「乞手巧」的含義,當然還是為了美麗。同樣,七夕日用槿樹液洗頭發以及用臉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風俗,也寓意著「巧上加美」的祈願。而姑娘們說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則更是充滿了對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溫柔想像:女兒家的心事,柔軟又美麗。

盛行於宋元時期的七夕節玩「磨喝樂」的習俗則是關於「乞子」的。磨喝樂,又稱魔合羅、摩呵羅等,音譯自佛經中的梵語神名,是民間七夕節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蓮葉蓮花的男童形象。磨喝樂被視為「巧兒」,供兒童把玩游戲;也可以在七夕時供奉起來,傳達婦女們「宜男」的心願。「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正是關於七夕節玩磨喝樂的寫照。

至於吃什麼的問題,對節日來說似乎總是要緊事一樁。巧果是七夕的應節食品,比較常見的是用糯米粉或麵粉加糖,揉剪成長條小薄片,入油鍋炸制而成,入口鬆脆,還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這種巧果是彎扭的形狀,以「七曲八彎」來寓「巧」之意。而除了這種類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狀也很豐富,手巧的女子,自己製作巧果時,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或寄託了自己美好心願的花樣。

其實,不管是「乞巧」,還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滿。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傳統社會中屬於婦女的天地並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經營出自己的幸福,也許真要像巧果所象徵的那樣,有一顆七曲八彎的玲瓏心。

商業化捏造出情人節

七夕,從「乞巧節」演變為「中國情人節」,大約是本世紀以來發生的事情。本土已有的節日體系中本無情人節,而西方傳入的聖瓦倫丁節填補了這一空白,其玫瑰花、巧克力、燭光晚餐的過節方式浪漫氣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時尚的城市年輕人的喜愛,並逐漸風行。

而與之相應,出於民族的自尊與文化的自覺,本土似乎也需要一個情人節,於是傳統節日七夕的情愛要素被發現和發掘,已經在西方情人節中嘗到了利益甜頭的商家也大力推動之,就這樣,七月初七的七夕就發展演變為了與「2·14」相抗衡的「中國情人節」。在這個過程中,被迫分離卻始終相望相守的牛郎織女故事得到反復講述,他們成為了忠貞愛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長恨歌》、秦觀的《鵲橋仙》得到反復吟詠,「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了七夕節深情而雋永的告白。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了商家運用西方情人節過節模式和中國七夕節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種針對「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務,參加相親交友等以愛情為主題的活動也儼然成為了七夕節的「新民俗」。

自然而然地,「中國情人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從乞巧主題到愛情主題,這是消費時代對一個古老節日的意義添加與再造,正如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指出的那樣:傳統,是可以被發明的。

拓展

乞巧節飲食風俗

一、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巧果怎麼做?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方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二、吃面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三、吃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不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乞巧節的民間活動

乞巧節的習俗:七姐會

姑娘們湊錢集資組成「七姐會」,七夕前三四個月,「七姐會」就開始籌備過節所需要的用品。姑娘們用彩紙、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製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種精美細致的小工藝品。到了農歷六月,還將谷種、綠豆放入瓷碗浸泡發芽,製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擺七娘」用。

乞巧節的習俗:擺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們各自在家門前或廳堂中擺設八仙桌,插上香燭,點起最好的檀香,將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配上古董珍玩、鮮花時果和胭脂紅粉一起擺設陳列,供人參觀欣賞,這就是「擺七娘」。

乞巧節的習俗:睇七娘

從七月初六開始一連三晚,本地或四鄉群眾便前往姑娘們家裡參觀姑娘們的手藝,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香霧繚繞中,男士們認真窺視各位姑娘的一舉一動,有中意的便在日後托媒人去說親。

乞巧節的習俗: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艷服,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為「拜仙」。

乞巧節的習俗:乞巧

拜仙後,姑娘們手執綵線登上綉樓,對著月光將絲線穿過針孔,名曰:「乞巧」。連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則叫輸巧。少女們在稀星朗月下,穿針引線暗卜未來。

『貳』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七夕節創意禮物
女孩子大都喜歡浪漫,所以,越是有創意的禮物,越能討的她們歡心,什麼樣的禮物算是有創意的禮物?給大家推薦幾個:
水果。當然不是隨便買點水果就完事了。水果只是佐料,買回去還需要加工一下,變成真正能送的出手的禮物,比如:水果花束,就是把水果(建議用草莓、車厘子)一個一個穿到木棍上,最後紮成一捆類似花束的樣子,上面放上LED小燈,健康實用還浪漫;
紅包。很多人都覺得七夕節一定要送件像樣的禮物才行,其實現在這個世界很現實,與其猜女友喜歡什麼樣的禮物,不如直接發一個紅包,金額一定不要少於100元,你可以發520元,也可以發1314元,經濟富裕的,可以選擇5200元,既然是七夕,玫瑰肯定要准備上,一枝或一束看具體情況,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顯得不夠用心,那麼,把七夕行程提前安排好,讓她感受到自己在你心裡的分量。

『叄』 七夕節吃什麼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中國人過節一般會選擇一些特別的小吃慶祝節日,例如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那麼七夕節吃什麼呢?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巧果的製作方法:

  材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製作: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折疊;折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折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 *** 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葯用價值很高。桂圓有開胃益氣、養血健脾、補心安神、補虛長智之功效;紅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稱,《開寶本草》說它「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飢,健行」;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長生果」;瓜子據《本草綱目》及各大中葯辭典記載,具有清肺化痰、潤腸通便等功效。

  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過去有的地方包餃子放錢,或放針,挺危險的。放針,就是乞巧。所以吃餃子從上邊的花邊咬起,吃的還要比較仔細,到後面針往往在面最底層。今後也不主張這樣,終究還是有危險。

  蜜

  《太平御覽》卷31引《日緯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與此同時,蜜在我國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此外,還可以用松針象徵綉花針,煮松針湯喝;松針可入葯,具有預防流腦,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經衰弱、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徵綉花線,用藕象徵情意綿綿(藕與偶同音),用石榴象徵團結,用紅高粱與黃小米雙色飯象徵炎帝族與黃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鑒於此,筆者建議我國商家開發七夕特色食品,開拓新的商機。同時也建議我國外交、文化和新聞媒體等部門,向世界輸出七夕文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肆』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導語:七夕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個節日都離不開美食,那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巧果的製作方法:

材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製作: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葯用價值很高。桂圓有開胃益氣、養血健脾、補心安神、補虛長智之功效;紅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稱,《開寶本草》說它“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飢,健行”;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長生果”;瓜子據《本草綱目》及各大中葯辭典記載,具有清肺化痰、潤腸通便等功效。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過去有的地方包餃子放錢,或放針,挺危險的。放針,就是乞巧。所以吃餃子從上邊的花邊咬起,吃的還要比較仔細,到後面針往往在面最底層。今後也不主張這樣,終究還是有危險。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蜜

《太平御覽》卷31引《日緯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與此同時,蜜在我國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此外,還可以用松針象徵綉花針,煮松針湯喝;松針可入葯,具有預防流腦,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經衰弱、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徵綉花線,用藕象徵情意綿綿(藕與偶同音),用石榴象徵團結,用紅高粱與黃小米雙色飯象徵炎帝族與黃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鑒於此,筆者建議我國商家開發七夕特色食品,開拓新的商機。同時也建議我國外交、文化和新聞媒體等部門,向世界輸出七夕文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伍』 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

導語:大家都已習慣在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七夕節會吃什麼特色美食呢?色澤金黃、香脆甜蜜的巧果便是七夕的應節食品。在中國情人節當天,來點巧果、巧芽面,還能給愛情添點特別調味。吃罷,若感口乾舌燥,不妨能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精美巧果動手做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因此,當天又被視作中國的情人節。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七夕節的飲食風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在節日當天吃巧果。巧果主要材料為油、面、糖、蜜,早在宋朝時便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種類繁多,樣式各異,但大致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將白糖熔成的糖漿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用刀切為長方塊,折出梭形巧果胚,再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花紋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有些地方還時興串巧果、曬巧果,將巧果串起拴在小木棍或秸草上,再綴些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當裝飾品的,有的家能掛一年,到來年新巧果烙好了,再吃舊的'。

提前七天做巧芽面

七夕又被稱為乞巧。傳說織女心靈手巧,在天上專門給王母娘娘織七色彩雲,眾仙女中只有她能擔此重任,所以犯了仙界戒律的織女才得以被王母娘娘饒命,還獲得了每年跟牛郎相會一天的時間。因而有人說,織女是天上最巧的仙女,吃了巧果的人,都能變得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此外,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美食「巧」手做

DIY七夕巧果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做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日式七夕料理

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他們喜歡在節日那天吃掛面以及宛如花瓣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果凍等。

掛面

平安時代的書籍中記載「七夕吃掛面大病不生」,從很久以前開始,皇宮里就有七夕吃掛面的風俗。之後這個風俗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熱的夏天,掛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對預防食慾不振和夏日厭倦症很有功效。把煮熟的掛面擺放得像流動的河川一樣,再點綴上夏季蔬菜和魚貝類小菜,就成為了一道與七夕晚會絕配的美味佳餚。

果凍

在日本,七夕還含有「耕種的收獲節」的意味,據說那天會舉辦一些慶祝黃瓜、茄子、茗荷等農作物平安結果、感謝上蒼恩賜順利收獲的活動。因此,把富含能量的夏季蔬菜與果凍搭配在一起食用,一邊感謝豐收一邊享用夏季蔬菜再好不過。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熱點內容
mac康乃馨cockney 發布:2025-02-12 13:34:03 瀏覽:171
櫻花妝眉毛 發布:2025-02-12 13:33:16 瀏覽:928
高端花藝視頻 發布:2025-02-12 13:24:25 瀏覽:949
斗羅大陸過七夕節 發布:2025-02-12 13:24:23 瀏覽:573
康乃馨的折法視頻教程 發布:2025-02-12 13:24:22 瀏覽:520
100級刷情人節 發布:2025-02-12 13:23:00 瀏覽:812
豎瓶子插花圖片大全 發布:2025-02-12 13:22:04 瀏覽:782
石家莊鮮花店地址 發布:2025-02-12 13:17:01 瀏覽:632
折鬱金香慢步驟 發布:2025-02-12 13:14:27 瀏覽:772
花卉店賺錢嗎 發布:2025-02-12 13:14:26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