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歌一朵兩朵
⑴ 請問有誰知道劉三姐採茶山歌的歌詞
歌曲:採茶山歌 (選自《劉三姐》)
歌手:汪明荃
填詞:佚名
譜曲:佚名
歌詞
一朵花開十里香(嘿嘿嘿喲)
風吹雨打枝節更長(嘿嘿嘿喲)
踏過高深千尺波瀾,越過高山煙霧遮
山歌高唱天下太平,換了新天纖女樂洋洋
一朵花開十里香(嘿嘿嘿喲)
風吹雨打枝節更長(嘿嘿嘿喲)
踏過高深千尺波瀾,越過高山煙霧遮
山歌高唱天下太平,換了新天纖女樂洋洋
陣陣風送山茶香,纖女們破曉翻籮
採茶到山腰上,鳥語花香真堪想
大地改新裝,風清日麗
姊妹唱山歌,共守望,陣陣風送山茶香
纖女們破曉翻籮,採茶到山腰上
鳥語花香真堪想,大地改新裝
風清日麗,姊妹唱山歌,共守望
共守望
(1)採茶歌一朵兩朵擴展閱讀
《採茶山歌》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採茶山歌》中,1988-05-01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該歌曲其他版本
1、原聲帶演唱的《採茶山歌》,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印象 劉三姐》中,2004-03-01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4首歌曲。
2、網路歌手演唱的《採茶山歌》,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採茶山歌》中,發行於2016-09-12,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⑵ 欽州採茶劇的歷史及演變
欽州各縣(區)的「採茶戲」與其他民間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一說與民間木魚說唱的關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欽縣(現在的欽南區、欽北區)「新半月茶會」的帶班師傅何全龍是最早將木魚說的唱本改編為「茶花」唱本的人,並吸收「南言」作為演唱「採茶」(小戲)的基本唱腔。
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欽縣「石頭塘採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膽嘗試將木魚說唱本改編為大戲。易演升的改革大獲成功,其改編的劇目如《董永賣身》、《陳三磨鏡》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據老藝人陸德升講,到了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傳下來的34出傳統採茶戲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木魚說唱之本。此外,「採茶戲」還與江西的茶籃燈、廣西的采調以及廣東的粵劇有著密切關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來到廣西經商,曾把江西茶籃燈傳到靈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漸形成今天的採茶戲。
到了民國初年,「採茶戲」在靈山已經很盛行。最早的「採茶戲班」是伯勞的「六秀採茶班」,繼「六秀採茶班」之後,其相鄰的武利安金村、伯勞鄧陽村、那龍中靈村,都相繼成立了採茶班。
據調查考證,這樣的採茶班在靈山縣有幾十個之多,排演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以故事為藍本編成的採茶戲。
到了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欽縣採茶老藝人陸德升和郭德升也開始吸收廣西彩調情調,主要吸收唱腔、行當劃分和增加音樂伴奏,使採茶更有了一種清新風格。解放後,沙埠採茶隊花旦錢秀鳳,拜著名粵劇演員朱劍秋為師,從而吸收了粵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採茶戲更臻完美。
早期的「採茶燈」、「採茶舞」、「採茶歌」,其題材主要以勞動與愛情為主,當演變成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採茶戲」後,戲劇的題材更廣泛了。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的,有表現普通群眾的愛情的。
但不管表現哪方面的內容,都離不開表現人的命運。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一直都是舊採茶戲的主題。
這方面的劇目很多,如《陳三磨鏡》、《朱買臣》、《屎坑墳》、《殺狗獻米》、《高文舉》、《張飛審瓜》、《王五打鳥》、《劉二姐鬧嫁》、《馬京與嗎涼》、《倫文全敘》、《隔河看親》等等。
解放後,各地「採茶戲班」和文化部門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堅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頌黨的領導,表現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努力生產建設家園的劇目。
如《打銅鑼》、《賣瓦》、《山村醫療站》、《鳳眼》、《一分錢》、《無意姻緣》、《買肥記》、《一見親人》、《戲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劇,因題材現代,內容貼近生活,深受群眾的歡迎。
《無意姻緣》在欽州大戲院連演16場,場場爆滿;下鄉巡迴演出200多場,場場獲得觀眾的鼓掌喝彩。
《戲家公》參加一九九一年廣西第三屆戲劇展獲「桂花」二等獎;《定女婿》在參加2000年欽州市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劇協舉辦的「鄭成功」百優小品小戲的比賽。
(2)採茶歌一朵兩朵擴展閱讀
欽州採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江西省,約在1778年傳入欽州,經過200多年的變革,今已成為具有欽州特色的地方採茶戲。
戲種
欽州採茶戲屬於戲曲范疇的民間歌舞劇體系。表演方面,歌舞性強,詼諧風趣;音樂方面,屬聯曲體。表演特點是歡樂、活躍、開朗。演唱時男女同腔同調。旦角過去用假嗓(男扮女裝),到了二十一世紀用真嗓翻高八度;語言方面,用本地方言-—白話演唱,通俗易懂。
其中最有自己特色的,是它的基本唱腔《南音》和小生、小丑的基本舞步《七點梅》。《南音》是從本地民間說唱《木魚曲》演變過來的,它不但善於敘事,而且在演唱時通過節奏、感情等方面的不同處理,能表現各種人物性格及不同情緒,因而藝人把它作為「萬能唱腔」使用。
《七點梅》是在矮步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它與《南音》唱腔配合在一起,邊舞邊唱,既顯得歡快、活躍,又帶點詼諧、風趣。在一出採茶戲中,小丑、小生的戲最多,而他們每唱《南音》時都要踩踏舞步《七點梅》。這就把欽州採茶戲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地顯露出來了。
欽州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可分為採茶歌舞、小戲、大戲三大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採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個;小戲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戲有《舜兒》等60多出。
現狀
欽州採茶戲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較廣。至1989年底,全市有營業性的業余採茶戲隊22隊418人:專業性的欽城、兆雅兩個採茶劇團共35人。這些採茶戲隊活躍和豐富了城鄉文化生活。
⑶ 中國的民歌都有那些
我國的民歌有很多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從古至今,也有各種各樣的民歌。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
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
到了漢魏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木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
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漸形成。
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區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明清時期,民歌特別興盛。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間傳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間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俚曲》。
當今仍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廠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游」、「爬山歌」、「趕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調」、「十二月」。「十枝花」、「盤歌」等備具特色的多種樣式。至於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筆管歌」,瑤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就風格而言,苗歌瑤歌古樸渾厚,藏歌傣歌光麗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