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穀雨

七夕穀雨

發布時間: 2023-06-06 03:24:21

① 七九天是什麼意思

七九天指的是農歷數九里的第七個九。

我國古代人具有聰明的智慧和創造力,根據多年的實踐,把天文地理歸納總結出一套非常科學的計算規定,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其中數九就是指連續經歷九個九天,指一年冬天最寒冷的時間,而七九就是指數九中的第七個九。

十二節令: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節」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左右,兩者統稱為「節氣」。

農歷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屬於農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 一年中所有的節日。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秋節。

而與春節同樣重要的,我覺得應該當屬中秋節了。中秋節的畫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圓的時候,這本身就體現了我國先民對於自然環境的一個細致入微的一個觀察,同時呢,也正因為這一天如此的難得,所以大家也希望能夠在這一天聚到一起,是一個團聚的日子,因為咱們中國人的話對於團聚有著比較強的執念,不論天涯海角,在這一天大家都希望能夠團聚在一起。

③ 所有中國節日及日期

【中國傳統節日之——除夕】時間: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
英文:New Year's Eve
釋義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
起源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
別稱
「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英文:Spring Festival
釋義
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
起源
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相關傳說
年: 人們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適用地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習俗
熬年守歲
演變
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元旦與春節的關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節日之——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釋義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
演變
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中國傳統節日之——打春】釋義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
來源
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親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習俗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中國傳統節日之——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
來源
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中國傳統節日之——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
釋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習俗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中國傳統節日之——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英語:Dragon Boat Festival
釋義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
來源
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註: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留給中國人的是一連串的反思。但是,中國人和世界一定記住: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我們在同情韓國棒子可憐的文化資源短缺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我們還要丟棄多少優秀文化傳統,還要留多少給別人搶占?我呼籲民間和官方行動起來,為保護中國文化傳統而努力 !
相關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中國傳統節日之——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來源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習俗
婦女於七夕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中國傳統節日之——重陽節】釋義
重陽節,也叫雙九節,古代以九為陽,六為陰,雙九就是重陽,固稱重陽節。
演變
陰歷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習俗
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
註: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元節】時間:七月十五
來源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習俗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中國傳統節日之——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來源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習俗
中秋夜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賞月。
相關詩詞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中國傳統節日之——冬至】時間:農歷十一月初七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習俗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中國傳統節日之——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
來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習俗
喝臘八粥
【中國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 中秋節
17、九月九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附錄 中國傳統節日中英對照】
1. 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2.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 Lantern Festival
3. 清明節(4月5日) Tomb-Sweeping Day
4.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Dragon Boat Festival
5.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Mid-Autumn (Moon)Festival
6.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 Double-ninth Day
7.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④ 為什麼會有兩個七夕節的

歷丙戌年(俗稱狗年)將有13個月,共計385天,重復的那個月——七月稱為閏七月。為什麼是閏七月?

農歷為保持和公歷(陽歷)的回歸年同步,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解決。

農歷為什麼會有閏月?為什麼今年農歷閏七月?——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能使月份和季節的變化比較吻合。
經天文學家觀察計算: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日,朔望月(月亮運行的一個周期)的平均時間為29.5306日。12個朔望月為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如果每12個朔望月定為農歷的一年,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如農歷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寒冬,過十幾個春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的怪現象。
為了使月份和季節的變化比較吻合,我們的祖先經天文觀測計算,找出了科學的「閏月」辦法,在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所以現行的農歷採用的是十九年七閏法。
至於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嚴格的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在農歷中每個月都有固定的中氣,如雨水是一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由於兩個節氣或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為365.2422/12=30.4368日,與朔望月有近一天的差數。因此,中氣在農歷月份中的日期會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這樣繼續下去,必然有的月份的中氣會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兩天,那麼下一個月中就很可能沒有中氣了,而是發生在再下一個的月初了。由於每月都有自己固定的中氣,那麼,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叫做上一個月的閏月。如的2004年春分(二月中氣)是二月30日,下一個月只有清明一個節氣,而未出現穀雨這一三月的中氣,所以2004年年閏二月。今年的處暑(七月中氣)是七月30日,下一個月只有白露一個節氣,而未出現秋分這一中氣,只有設置閏七月後,秋分這一八月的固定中氣才可以在八月出現,所以今年閏七月。

熱點內容
東北甜百合 發布:2025-02-12 04:32:39 瀏覽:170
王牌對王牌茉莉花視頻 發布:2025-02-12 04:23:21 瀏覽:975
盆栽植物高 發布:2025-02-12 04:23:19 瀏覽:873
真人百合女 發布:2025-02-12 03:55:09 瀏覽:26
陽台上盆栽花 發布:2025-02-12 03:54:37 瀏覽:117
武漢花卉庄園 發布:2025-02-12 03:43:09 瀏覽:218
盆栽竹蓀 發布:2025-02-12 03:43:08 瀏覽:341
玫瑰奶茶粉 發布:2025-02-12 03:36:16 瀏覽:71
藝考跳鮮花 發布:2025-02-12 03:29:03 瀏覽:804
七夕節跟茶 發布:2025-02-12 03:28:1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