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賞析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最經典的短篇小說代表,是關於南方哥特式的聳人聽聞的一個謀殺故事,作品有力地表現了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衰亡的舊秩序同新秩序之間的尖銳矛盾,展現了「約克納帕塔法」神話王國的獨特人文景觀。愛米麗這一悲劇形象的典型意義在於揭示了落後、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現代化面前崩潰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蠻、進步戰勝落後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劇除了個人性格的悲劇外,更多的來自於社會、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具有濃烈的歷史情結,在新歷史主義的透視下小說散發著「自我塑造」並不斷妥協主流意識的氣息。作為「南方文學」的代表者,福克納創作小說的目的是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典範,同時也透露出這種歷史榮耀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②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介紹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譯作《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專國作家威廉屬·福克納的短篇小說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引起極大反響。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
③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人物介紹
在文中,不僅是其他人忽視黑人男僕,他自己也並不關心自己。整個小說中,黑人男僕沒有說過一句有關自己的話,我們甚至聽不到他的聲音。沒有人與他進行交流,沒有人真正知道他在想什麼,他總是很沉默。「我們已經放棄從他那裡了解任何(有關艾米麗)的消息很長時間了。他不跟任何人說話,甚至可能不跟(艾米麗)說話,因為他的聲音變得既刺耳又彷彿生了銹,好像從來沒用過一樣。」艾米麗小姐從來都是流言的中心人物,而黑人男僕只是做著他的主人吩咐的一切事情——領著人們走進屋子或從年輕到年老都每天重復地做著挎著籃子進進出出這樣相同的事。他的一生從沒有為自己想過。「每天、每月、每年我們看著這個黑人的頭發越來越花白,後背越來越彎曲。」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當時的南方還一直遵從著白人與庄園主至上的思想。階級長期的明顯分化使得鎮上的居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黑人與白人是平等的,黑人也是人;甚至是黑人自己也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只是主人的工具,自己不應該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在受到嚴厲舊時家教的艾米麗小姐家中,這種思想更為深刻。老南方的思想枷鎖禁錮著傑斐遜鎮上的每一個居民。因此,在這個小說中,黑人男僕才是真正孤獨的人。他沉默地住在傑斐遜小鎮上,被鎮上的居民忽視著,被自己忽視著,也被社會忽視著。 「我們」只是故事的敘述者,對艾米麗的一生很少有直接的評價。然而從「我們」的敘述中讀者可以感受到艾米麗的悲劇與「我們」也是不無關系的。「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是難逃其咎的。「起初我們都高興地看到艾米麗小姐多少有了一點寄託,因為婦女們都說:『格里爾生家的人絕對不會真的看中一個北方佬,一個拿日工資的人。」盡管貴族門第此時已經衰落,但還是有人願意拿淑女風范來評判他人的行為,對他人品頭論足,交頭接耳,以此來衡量其人是否高貴。而艾米麗對此也做出了回應,「她把頭抬得高高———甚至當我們深信她已經墮落了的時候也是如此。」再次,作者雖然借「我們」之口敘述故事,卻也對「我們」有著嘲諷之意:一方是死守淑女風范的老處女,另一方是刻薄的世俗,艾米麗註定是受害者,無論她是輸還是贏。「我們」以多勝少,用風言風語的利刀把已是滿身枷鎖的艾米麗進一步推向了孤獨和絕望。
然而,艾米麗小姐在「我們」眼中的生與死早已沒有區別,因為她早已把自己與「我們」劃清了界限,與「我們」已經沒有了任何關系。而「我們」只能在她死後去探究她屋子的全貌和她生活中的細節。她在世的時候只是一塊紀念碑,一種能夠標記過去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在殺死情人的時候已經死了,她的青春、希望、夢想都隨之遠去了。「我們」則是歷史的見證,見證她從高傲的淑女一步步走向墮落和死亡,也見證了舊南方貴族的衰落,見證了艾米麗小姐以及她所代表的舊傳統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福克納從「我們」的視角出發,描述出了一幅恢宏壯闊的歷史圖景,使作品如史詩般的厚重,這是任何一個「我」都無法達到的敘述效果,又一次體現出了福克納超人的小說構建理念。福克納採用了場景轉移敘述法、集體見證敘事法來講述故事,使這部短篇小說獲得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使其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④ 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一朵凋零的「帶刺」玫瑰
我承認自己原本高貴,寧靜,孤傲,無法逃避,無法接近,怪僻乖張,然而我的這種生命本質在南北戰爭後已經無處安放,時勢與歷史讓我逐漸凋零,但是我骨子裡的貴族小姐的高高在上的確讓我無法拔掉身上的「刺」,於是我選擇扭曲的封閉和隔絕,試圖維持我那點微薄的家族尊嚴,最後,為了心中所謂的永恆,我選擇親手毀滅和埋葬這一切…… ——艾米麗手記
一、艾米麗性格分析
1.殘存的孤傲
艾米麗原本是一位南方貴族小姐,她過慣了養尊處優、豪華奢侈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在她父親去世後發生了巨大變化,她的父親生前趕走了所有艾米麗的傾慕者,因此艾米麗現在親情和愛情都一無所有,她遲遲不安葬父親是因為自己內心的埋怨和惶恐,從此她的生活要陷入多一便士就激動喜悅,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窘境。
「當地鄰居想要看望她時,統統吃了閉門羹」 ,她變得怪僻乖張,孤傲冷漠,除了男僕人進進出出,艾米麗不再與任何人來往和接觸,她把自己與外界徹底隔絕,彷彿那是貴族與芸芸眾生本應該有 的一種階級狀態。後來,我們原本以為荷默的出現能夠讓艾米麗放下貴族的身段來坦然地接受愛情,然而「悲傷也不會讓一個真正高貴的婦女忘記貴人舉止」,艾米麗依然高傲地、藐視一切地活著,她的高傲不是一種昂然獨立的姿態,而是一種萬事萬物必須臣服於自己的扭曲心理,荷默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結婚對象,當然他也並沒打算與艾米麗結婚,這就激怒了骨子裡高高在上的艾米麗,於是人性已經分裂的她選擇了殺死荷默,還將屍體藏在房間長達四十年之久,自己每天與屍體同床共枕。
雖然這看起來扭曲又變態,而我認為這是艾米麗為自己尋找到的寄託和發泄的手段,她以「得不到就毀滅」的極端方式來維護自己在愛情中本應有的高傲。但是,這種高傲實際上只存在於她自己的內心中,事實上她哪裡有什麼再拿來高傲的資本呢?
2.變態的強勢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待外界,「艾米麗以她的蠻橫無理與冷酷無情將現任政府徵收稅款的連人帶馬全部趕出了她的家門」,可見艾米麗的性情從來就不是柔弱的,她強勢到可以與當局政府抗爭。另外人們舉報她家散發出奇怪的氣味並要求政府予以解決,可是法官也並不敢前去處理,最後還是鄰居自己悄悄地潛入她的院落解決了問題。盡管人們對艾米麗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看法,但是他們不敢當面與艾米麗爭執或者談論,每個人都在刻意壓抑著自己的好奇心,彷彿艾米麗真的是這條街道上足夠特殊的存在。
另一方面是對待愛情,「艾米麗與荷默約會時始終把頭抬得高高的,要求人們尤其是情人承認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家族尊嚴」,他們的相處模式不是正常情侶之間的說笑和調情,而是艾米麗始終要讓自己處在感情的上方,她要操縱和支配荷默和這場愛情,當荷默不與她結婚時,她悄無聲息地殘忍地殺死了情人。如果說對待政府的強勢是一種出於自我保護的正當目的,那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但是,對待愛情上這就是一種扭曲殘暴的愛情觀和處事方式,暴露出艾米麗性格中變態的強勢和人性的缺失。
3.註定的悲劇
這篇小說只有一個主人公——艾米麗,所有的人物和情節都是為了揭示她的性格而展開的,從她殘存的高傲和變態的強勢中我們完全可以預示出故事的結局和人物的悲劇命運。艾米麗從一個如天使般肅穆安靜的少女到一頭鐵灰色頭發的陰暗老婦,她最終沒有步入玫瑰色的明亮新房,而是在到處籠罩著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陰慘慘的氛圍中凄慘地死去,守著屍體生活了四十年之久,無疑她想用情人腐爛的肉體來詮釋她想讓一切永恆不變的願望,她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向人們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已經一去不復返的貴族歷史。
艾米麗是南北戰爭之後南方貴族小姐的典型代表,她們故步自封,不願意跟著時代做出任何改變,這種棄世殘忍、高貴自傲、恪守舊道的舊貴族女性必然會在滾滾的歷史浪潮中被淘汰,而且女性是誰會的弱勢群體,大變革過程中她們不會起到主導和決定性作用,但是一定最先遭到傷害和沖擊。只有個體隨著歷史的變遷相應作出正確的反應,我們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生活得順遂、安心。
二、為什麼說「艾米麗是一座紀念碑」
首先,紀念碑是有一定的劃定和紀念意義的,艾米麗的故事雖然以悲劇結束,但是她作為南北戰爭中南方貴族小姐的典型代表,她們是真實存在過的,我們不能去嚴厲評判她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是否正確,大多數貴族階級尤其是女性其實並沒有超前的變革意識,因為這不是她們能夠選擇和改變的,而是時代賦予的。
其次,紀念代表著已經是過去式的事情,透過這座紀念碑我們是去追溯和解讀後輩未能經歷的歷史以及歷史中人們在各方面發生的種種變化,單純地宣洩情感也好,以史為鑒也好,抑或慨嘆新時代的到來,能得到什麼都是好的,都是收獲的。
三、為什麼要獻給艾米麗一朵「玫瑰花」
首先,艾米麗的貴族小姐形象原本是符合玫瑰花的,高貴浪漫、熱情洋溢,永遠給人以神秘之感;其次,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家族的衰落,艾米麗暴露自己性格的缺陷,如固守高傲尊嚴、強勢狠毒、極端暴戾等等,這就是艷麗玫瑰本身的「刺」,無法拔除,扎痛著別人,拒絕著一切;最後,我認為福克納是抱著同情和憐惜的情感來包容主人公艾米麗的,她的悲劇有自己性格的缺陷,但是放在時代歷史大背景下,其實是無法適應社會變遷的結果,也是一幕社會悲劇。所以,這朵玫瑰花是獻給美麗、高貴、寧靜、永恆的……
⑤ 那裡可找到威廉福克納的「A Rose for Emily」的中文譯文
「A Rose for Emily」的中文譯文版是《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可以網路「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進入搜索後查看或下載,注意在進入圖書館時需要先注冊登錄。摘抄部分正文如下:
愛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過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當年一條最考究的街道上,還裝點著有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風味的圓形屋頂、尖塔和渦形花紋的陽台,帶有濃厚的輕盈氣息。可是汽車間和軋棉機之類的東西侵犯了這一帶庄嚴的名字,,把它們塗抹得一千二凈。
只有愛米麗小姐的屋子巋然獨存,四周簇擁著棉花車和汽油泵。房子雖已破敗,卻還是執拗不馴,裝模作樣,真是丑中之丑。現在愛米麗小姐已經加入了那些名字庄嚴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們沉睡在雪松環繞的墓園之中,那裡盡是一排排在南北戰爭時期傑斐遜戰役中陣亡的南方和北方的無名軍人墓。
(5)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賞析擴展閱讀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家族的命運。
在這個作品裡,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美國南方貴族階級日趨沒落的衰亡歷史。作品充滿了荒誕、怪異的氣氛,使人彷彿進入了一個恐怖、疑惑的迷宮,隨著作者對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說主人公行動和內心世界的揭示,漸漸地得到一點思維的線索。福克納創作小說的目的是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典範,同時也透露出這種歷史榮耀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⑥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內容概述
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版家族的名運。作權為家族族長的愛米麗的父親父權傾向嚴重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愛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父親去世後,愛米麗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赫默。但愛米麗仍然沒有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辦法。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從此,愛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⑦ 閱讀短文《一朵玫瑰花》的短文線索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讀全文,你認為本文的感人之處在哪裡?請找出來,試談談閱讀感受(3分)
句子或情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閱讀感受:念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本文的結尾有何深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一朵玫瑰花。
2、略。
3、提醒人們多關心自己的仔告瞎母親,不要等要失去了才後悔莫及。
2是根據個人體會去回答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言之有理即可。我個人選擇:「他取消了要寄給母親的花束,而改買了一大束鮮花,直奔離這里有五小時車程的母親家中,他要親自將花友隱獻給媽媽。」
這句是文章的高潮之處,故事的轉折點,與上文相呼應,升華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詮釋了愛的含義,孝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