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中國最初的情人節是

中國最初的情人節是

發布時間: 2023-06-12 19:49:18

①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說的情人節到底是哪一天

隨著西方文化與電商產業在國內興起,中國的節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節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號和農歷七月初七,便是情侶們最喜歡的節日,在各種營銷之下,隨處都充斥著浪漫的氣氛。

不過,人們崇尚的七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的情人節,情侶們手捧鮮花收獲甜蜜時卻不知道,自己早就與真正的情人節擦肩而過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到底哪天才是呢?

圖片:三月草長鶯飛劇照

但是,不同時期的上巳節有不一樣的規矩,時至晉朝,上巳節已經不再是所有人的節日了,只有貴族們才有資格結伴踏青和進行其它休閑項目。

到了唐朝時期,皇帝對上巳節又開始重視起來,還會帶著後妃們出宮遊行。可惜的是,隨著靖康之恥的發生,社會對女人的束縛越來越嚴格,上巳節也因此而淡出社會。

如今,隨著廣西壯族申遺成功,三月三已經成為這個民族特有的情人節。

對於壯族百姓而言,什麼二月十四、七月初七,都比不上三月初三,所以,壯族的三月三是最隆重的。大家在崇拜西方情人節的同時,不妨到廣西去體驗最為傳統的中式情人節。

② 真正的中國情人節是哪一天

農歷七月七日通常被人稱作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1、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


2、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在古代星宿體系中。



5、「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2)中國最初的情人節是擴展閱讀: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習俗:


1、香橋會: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③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來朝。

七夕節的源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3)中國最初的情人節是擴展閱讀: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託情思和美好願望的載體。

七夕節不等同於西方的情人節。西方的節日往往主題單一。而中國的節日主題多樣而深刻,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七夕節習俗,既是對白頭偕老、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禱心靈手巧和賢惠聰穎的重要節日。

④ 中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情人節又被叫作七夕節,時間是農歷七月初七,2022年的情人節是8月4日。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⑤ 情人節是在中國哪一年建立的

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⑥ 七夕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版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權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⑦ 中國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情人節是七夕節

,時間為農歷七月初七。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⑧ 中國的情人節是哪天

中國一般把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但是隨著國外文化的交流,每年的公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也會過。

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等,在這一天女性會偕同閨中好友一起祭拜織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因為傳說里這也是牛郎織女一年中見面的日子,所以也被認為是愛情的節日。

織女是傳說中王母娘娘手下負責紡織天邊雲霞的女仙,她紡織的技術高超,可以織造出萬變的雲霞,但因為王母娘娘每天都要,所以一直十分忙碌沒有空閑的時間休息,生活的十分苦悶。後來在去凡間洗澡的時候被牛郎藏了衣衫只能嫁給了他。

織女逐漸被凡間的生活吸引不願意回到天上,但是王母娘娘發現織女下凡之後大怒,直接搶了織女回來,並且劃下了寬闊的銀河阻擋牛郎織女相見。後來經不住織女的哀求就規定兩人可以在七夕這天見一次。

所以七夕是織女和牛郎相見的節日,織女又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民間的婦女們就會在這天擺上時令的瓜果,對織女進行祭祀,希望織女可以保佑自己也擁有一雙和她一樣靈巧的雙手,可以在針織女紅上嫻熟,這就是「乞巧」。

在這天女子們還會玩「穿針乞巧」的游戲,就是比賽穿針。大家擺上自己的彩頭,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越快,就代表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除了穿針還可以投針,就是將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里,看針是不是能漂浮、或者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這個玩法在明清十分盛行。

「乞巧」是因為女子們在古代需要以女紅的高低來評價她的德行,女紅好會增加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所以古代女子十分重視乞巧節,當然除了「乞巧」,女子們一般還會在這天祈禱織女保佑自己婚姻美滿,未生育的婦女也會祈禱織女保佑自己早日生子。

⑨ 中國的情人節是什麼時候

對於中國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①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②是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③是七夕節(七姐誕,農歷七月初七)。


中國情人節是不止有七夕,元宵節和上巳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⑩ 中國的情人節從哪年開始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熱點內容
河北玉蘭花園 發布:2025-02-09 09:15:11 瀏覽:77
現代草書盆景 發布:2025-02-09 09:15:00 瀏覽:49
家裡能盆栽桑樹嗎 發布:2025-02-09 09:12:40 瀏覽:468
花犟君花店 發布:2025-02-09 09:11:57 瀏覽:983
花盆栽修剪 發布:2025-02-09 09:00:17 瀏覽:609
新娘鮮花禮服造型 發布:2025-02-09 08:53:03 瀏覽:79
海棠糕綠色 發布:2025-02-09 08:42:28 瀏覽:502
造就綠植 發布:2025-02-09 08:37:15 瀏覽:44
東湖梅花 發布:2025-02-09 08:36:01 瀏覽:371
山茶花頭像 發布:2025-02-09 08:31:06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