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茱萸

七夕節茱萸

發布時間: 2023-06-13 08:52:17

七夕與重陽的來歷

重陽 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Ⅱ 寫七夕節的古詩

描寫七夕節的古詩如下:

一、玄都五府風塵絕,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實千年非易待,桑田一變已難尋。

二、別有仙居對三市,金闕銀宮相向起;台前鏡影伴仙娥,樓上簫聲隨鳳史。

三、鳳樓迢遞絕塵埃,鶯時物色正裴回;靈芝紫檢參差長,仙桂丹花重疊開。

四、雙童綽約時游陟,三鳥聯翩報消息;盡言真侶出遨遊,傳道風光圓明嘩無限極。

五、宋玉愁空斷,嬌饒粉自紅;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

十一、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十二、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橘行妃。

十三、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

十四、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

十五、空接靈台下,方恧辨支機;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Ⅲ 有關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詩句,諺語!!!

七夕節詩句: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中秋節的詩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宋代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嫦娥》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出自宋代蘇軾的《陽關曲·中秋月》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出自宋代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重陽節詩句
1.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重陽阻雨》
2.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3.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旅中過重陽》
4.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5.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6. 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旅館但知聞蟋蟀,郵童不解獻茱萸。——《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

Ⅳ 七月七日憶山東兄弟

正確的說法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回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答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此詩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Ⅳ 七夕節丶端午節丶重陽節丶元宵節丶中秋節分別干什麼

1、七夕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端午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重陽節: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4、元宵節:耍獅子

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中秋節: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沿傳下來,變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Ⅵ 七夕節的故事和重陽節的故事

七夕節的故事:牛郎織女
織女在人間遇上了牛郎。為了牛郎,織女選擇留在了人間,織女和牛郎生下一對兒女。但織女是玉帝的女兒,最後織女不得不告別牛郎回到天庭。
牛郎帶著兩個孩子追至南天門,卻被王母劃下的天河所阻,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重陽節的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
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
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Ⅶ 李白寫的關於七夕的詩句

1. 關於七夕的詩句李白
關於七夕的詩句李白 1.李白寫的七夕要全詩
1. 《擬古其一》

【作者:李白】

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

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閨人理紈素,遊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客似秋葉飛,飄颻不言歸。

別後羅帶長,愁寬去時衣。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

2. 《游泰山六首》

【作者:李白】

四月上族滾泰山,石屏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雲鬟。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盪難追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暝。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台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葯,高飛向蓬瀛。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

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想像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

其他詩句:

1. 《七夕》

【作者: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 《七夕》

【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3. 《燕歌行》

【作者: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4. 《元宮詞》

【作者:朱有燉】

鹿頂殿中逢七夕,遙瞻牛女列珍羞。

明朝看巧開金盒,喜得蛛絲笑未休。

5. 《回中山》

【作者:張九一】

承露甘泉次第開,如何七夕上之回。

班龍五色垂天下,翠鳳千旗盪日來。

異代巡遊那可問,殊方登眺自生哀。

茂陵只在興平里,夜雨秋風長綠苔。

6. 《送錢象先游楚》

【作者:王稚登】

七夕仍佳節,三湘乍遠游。

猿啼巫峽夜,人到渚宮秋。

作客兆轎余隨鷗鷺,離家望女牛。

所嗟王粲老,不得共依劉。
2.李白寫的七夕要全詩
1. 《擬古其一》 【作者:李白】 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

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 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

閨人理紈素,遊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

客似秋葉飛,飄颻不言歸。 別後羅帶長,愁寬去時衣。

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 2. 《游泰山六首》 【作者: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帆臘語,卻掩青雲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盪難追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暝。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台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葯,高飛向蓬瀛。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 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想像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 其他詩句: 1. 《七夕》 【作者: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 《七夕》 【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3. 《燕歌行》 【作者: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4. 《元宮詞》 【作者:朱有燉】 鹿頂殿中逢七夕,遙瞻牛女列珍羞。 明朝看巧開金盒,喜得蛛絲笑未休。

5. 《回中山》 【作者:張九一】 承露甘泉次第開,如何七夕上之回。 班龍五色垂天下,翠鳳千旗盪日來。

異代巡遊那可問,殊方登眺自生哀。 茂陵只在興平里,夜雨秋風長綠苔。

6. 《送錢象先游楚》 【作者:王稚登】 七夕仍佳節,三湘乍遠游。 猿啼巫峽夜,人到渚宮秋。

作客隨鷗鷺,離家望女牛。 所嗟王粲老,不得共依劉。
3.七夕節的古詩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類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類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類別:【】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閑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類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體裁:【】 類別:【】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類別:【】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類別:【】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牽牛織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古】 類別:【】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類別:【】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4.有關情人節的詩句
14.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玉樹和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17.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0.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5.描寫中秋的詩句描寫七夕的詩句描寫元宵的詩句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描寫
描寫中秋的詩句:《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描寫七夕的詩句:鵲橋仙· 纖雲弄巧秦觀【宋代】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描寫元宵的詩句:《正月十五夜》【唐朝】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十五夜觀燈》【唐代】盧照鄰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寫重陽節的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唐代】賞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惜時的詩句: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詩遲。
6.中國古代關於清明,重陽,七夕的詩句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寒食》(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閭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採桑子 重陽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九日作(唐)王縉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九日(唐)楊衡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韋安石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醉花蔭(宋)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南朝 陳)江總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沉醉東風 重九(元)關漢卿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明)文森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權德輿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宋)秦觀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清)姚燮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7.七夕節的古詩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類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類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類別:【】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閑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類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體裁:【】 類別:【】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類別:【】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類別:【】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牽牛織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古】 類別:【】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

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

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

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

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

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類別:【】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

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熱點內容
櫻花風在 發布:2025-02-09 05:58:42 瀏覽:296
昆明高端花店 發布:2025-02-09 05:51:31 瀏覽:699
一朵朵綿陽 發布:2025-02-09 05:45:01 瀏覽:867
室內綠植一般多高 發布:2025-02-09 05:44:22 瀏覽:104
漸變色綠植 發布:2025-02-09 05:30:23 瀏覽:502
花店的微觀環境分析 發布:2025-02-09 05:30:18 瀏覽:102
園林景觀綠植租憑 發布:2025-02-09 05:28:36 瀏覽:936
明天北京植物園鬱金香 發布:2025-02-09 05:26:00 瀏覽:666
正宗櫻花是哪裡生產的 發布:2025-02-09 05:10:45 瀏覽:129
家庭花卉栽培 發布:2025-02-09 05:07:08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