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七夕活動
『壹』 常州有哪些七夕小吃啊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貳』 常州市節日的習俗
中國民俗古已有之,常指民間習俗、百姓風俗。常州民俗從常州最早方誌《咸淳毗陵志》開始,歷代都有記載,相傳至今。
和整個江南地區一樣,常州經過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南北交往,再經唐宋元三代文化積淀,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人口增長、農業結構變化、商品農業發展、鄉村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等發展變化。另外,城市化和商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的生活消費需要空前增長,社會民眾生活日益追求享樂時尚,民俗生活形態豐富多樣。其中的節日歲時習俗既是江南民俗的一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也反映出當時常州富足的生活狀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節日習俗有的已漸漸消失,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一、新年
這天一早,人們在被窩中便要吃柿子和橘子,稱之為「百事大吉」。五更,長幼均要起床洗漱,開門後放爆竹三聲,稱之為「開門炮仗」。在爆竹中要夾著五色紙,寓意「滿地金錢」。然後叩拜天地、祖先、再互相拜賀。
每家每戶要一大早用酒、水果、米粉做的金銀元寶迎灶神,吃湯圓,取團圓意,中午要吃長壽面。按黃歷上記載的喜神方位,出門依次拜見家族尊長、親朋好友,即為「拜年」。讀書人這一天還要首次啟用新筆,用紅紙寫上吉利字。
新年這一天有很多禁忌,比如說不喝湯,喝湯就會出門遇雨;不灑掃除塵,否則會掃去財氣。如果白天聽到烏鴉鳴叫,「主老人災」,有喜鵲聲,則預示著有丁壯死亡,而有雀聲,則會「殤小兒」,而有犬吠,則會有盜賊入室。新年以陰天為佳,所謂「大年初一黑碌禿,高低田稻一齊熟」。這一天晚上要早睡,以免妨礙老鼠嫁女之類。小孩子們還會在鼠穴旁放置米團插花,說是送嫁。
二、元宵
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城內各街便盛放花燈,祠廟庵觀都是張燈結綵,而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晚更為盛大。元宵節人們敲鑼打鼓,進行各種表演,稱之為「鬧元宵」,其中尤以調龍燈最為出彩,現在新北區的太平龍燈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龍燈演出時需六十多人,有督旗一面以及八卦旗布陣,鑼、鼓等器樂均為雙副,氣氛熱鬧非凡。表演時按序幕、進陣、舞龍、陣式四個步驟進行,隨著八卦陣、梅花陣、一字長蛇陣、月牙陣、蝴蝶陣等陣式的不斷變化,產生不同的舞龍表演效果,十分精彩。另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綏猴燈也是這時表演。表演時,隊伍陣容壯觀,演員一律戴特製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開道,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 此外還有現在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蹺等。高蹺最盛時期為光緒年間,木匠街的匠人們閑暇時製作木製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名全城。
三、清明
清明是上墳祭祀的日子,田野間挑菜筐,手攜紙錢的人滿目皆是。人們折楊柳、桃花,插於門上灶間,傳說是用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早晨,常州人往往將隔年蒸制的大團子切片入油煎之,加紅糖盛盤中,用來供奉祖先。宗族還在宗祠舉行祭典,禮畢宴飲,稱之為「吃祠堂酒」。除祭祀祖先之外,還要祀灶和祀宅神。
常州稱放紙鳶為「放鷂子」,放鷂子是常州春天的一大盛景。到了晚上,會在放鷂的繩索之上繫上紅綠紙燈籠數十盞,當中點燃細燭,有的還繫上煙火,遙望如繁星點點,稱之為「鷂燈」。常州有「清明斷鷂」的諺語,意思是清明以後麥苗苗壯,不應再在田間放鷂。
四、立夏
立夏時要吃三鮮,並以之祭祖先,三鮮也叫作三新。有所謂地上三鮮,即莧菜、蠶豆、元麥(也有說是燕筍),樹上三鮮,櫻桃、梅子、香椿頭,河中三鮮,海絲、鰣魚、咸鴨蛋(也有說是白蝦)。
五、浴佛節
四月八日是釋迦生日,世稱浴佛節。常州婦女從正月初六開始到八月初八,便要燒八廟香,或者叫「八寺香」,又稱「八字香」。這八廟,即真武廟、營田廟、季子廟、關帝廟、張睢陽廟、烈帝廟、晏公廟、靈官廟,張睢陽廟後又改為東岳廟。據說燒八字香,可以使來生獲得一個好的「八字」。八字香以正月初六、四月初六和八月初八為盛。這一天,常州各大寺廟中人頭攢動,男女會集,名曰「傳經」。常州各大寺廟中,僧尼裝飾香花燈蝕,放銅佛於水盆,信徒們爭相扔錢財於水盆中,稱之為「浴佛」,此外還要舉行「放生會」等儀式。 寺廟僧侶還會散放糖豆,還會做「青精飯」,即鳥米飯饋贈信徒。晚上又有坐夜之會,自黎明方散,鄉村中則田壟之間到處都有信徒聚集。
六、端午
端午節的主題是送災和驅逐不祥。所以在端午前後,道士會送符篆以驅邪,人們也會在中堂懸掛鍾馗像,插菖蒲艾葉於屋檐下。端午前一天,家家要以箬葉裹制粽子,有火腿、赤豆、豆瓣等各種名色,在端午一早食用。中午要飲雄黃酒,同時灑於室內,小孩子則用雄黃酒塗於背上,再在額上畫個「王」字,還要用朱符粘於門上及堂奧,燒辟瘟丹,用以避疫。常州還盛行製作「長命索」,小孩子們用綵線搓成五色,互拴於乎臂。婦人們會剪綵紙作人形,如豆子般大小,稱之為「健人」,又制絨布的老虎花,插於兒童頭上。常州城內從早到晚街巷各處懸燈,高竿連綴,稱之為「天燈」。相傳是紀念張巡而設,實際上是紀念張士誠。
這一天,常州還要舉行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活動,即雲溪競渡。雲溪競渡是常州人引以為豪的歲時景觀,所謂「常州龍船天下無」,現如今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船競渡每年端午節在常州城內風景最好、文人聚集最多的白雲溪進行。
龍舟競賽一般於五月一日開始,基本要持續一個月時間。選擇這時間,固然是臨近端午,同時也是因為時近梅雨,白雲溪水開始上漲,便於龍舟行駛。如時值干早,溪水太淺,競渡便必須取消或者移地,所以有「雲溪水淺舟難行,今年競渡不進城」之說。四月三十日晚上,所有龍舟都要匯集於晏公廟,進行拜謁。晏公祠是祭祀水神之所,龍船競渡之前,要舉行拜祭儀式,確保整個活動的安全。按照慣例,前一年龍舟競渡結束後,還要有迎取龍舟的儀式。根據記載,龍舟一般在六條左右,最盛時,曾經到了七龍,洪亮吉便稱「六龍城古龍舟七」,包括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此外還有鞦韆船等小龍舟不包括在內。龍舟競渡一度得到政府支持,每隻龍舟可以支取滸墅關稅十餘兩,所以洪亮吉有「稅額仍分滸墅關"之說。但一艘龍舟耗費遠不止十兩,所謂「一舟費已倍千金」。另據傳說,為了防止龍舟翻倒,龍舟下面懸著塊石頭,隨著牌樓的加高,而加重石塊,船舷也一天天接近水面,到了五月末,龍舟的牌樓早己高出岸邊樓閣了。所以洪亮吉在詩中稱「高處燈光礙月輪,軒窗無地著飛塵。生生視昔加三倍,樹上禽巢樹下人」。岸上同時還有雲車戲,與尼舟遙相呼應,熱鬧非凡。夜間還有夜龍船,或稱燈船。
七、夏至
夏至日早上要吃元麥粥,午飯要吃燒酒、餛飩,據說可以不會「疰夏」。常州家中還會在這一天用大秤稱人,以驗體重,據說也可以一夏無病。此外夏至後七日稱之為頭時,再過五日稱之為二時,又過三日稱之為三時。到三時結束,如果有雷雨,那麼就會有水災。所以農諺稱之為:「三時三送,低田白弄。
八、六月十九
六月十九傳說是觀音得道日,前一天晚上,善男信女便會攜著香燭,聚在小南門外清涼寺作金錢布施。清涼寺北的德安橋是河衢要道,當天會有許鄉人聚集在德安橋上比賽唱山歌。
九、七夕
這一天又稱乞巧節,女子會采鳳仙花染指甲,還取河水和井水各半,盛於碗內,在日光底下曬熱,到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用綉針放入水中,讓針浮起,然後看水底針影,如果像寶塔或者筆形,那麼就代表得巧,即人會變得聰明;還會把蜘蛛放人梳妝盒中,如果次日早晨蜘蛛在盒中織網,也代表得巧。常州北門外十里有牛郎廟,旁邊還有一木橋,俗名「織女橋」,女子經常會在這一天來牛郎廟燒香求姻緣,並徘徊在織女橋邊,所以洪亮吉便有詩雲:「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回途更把裙衫整,織女橋邊鑒春影。」這一天,常州人會製作巧果,即用麵粉調油加糖或椒鹽,烘製成有如成人拇指般大小的餅,或像是人物,或像是花鳥。因「吃巧」和「乞巧」諧音,故名日巧果。這一天,婦女還會在晚上焚香,用巧果來祭祀織女。這一天如果下雨,便稱之為「洗車雨」,諺語有雲:「七夕不洗車,八月依舊車。」意思是如果這一天不下雨,到了八月就會有旱情,必須要戽水。此外,七夕前後十數日,常常會有銀河隱沒不見,常州風俗便以這一段時間的多 少來判斷米價的貴賤。
十、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十五,俗稱鬼節。這一天各大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會來超度亡魂,晚上各家各戶會准備酒飯,祭祀祖先,叫作「過七月半」。人們還會在路邊焚燒紙錢,祭奠各路孤魂野鬼,稱之為「結鬼緣」,又叫「退太平祟」。人們會在地上插香,叫作「燒地香」。晚上還會剪五色紙,製作荷花燈,放入河中,稱之為「放河燈」。到了晚清,人們「做中元」更加興盛,「往往於通衢中高搭彩蓬,懸掛燈火,並有紙糊匾聯,繪畫十王,及紮成各種鬼怪形象,插燭點火,沿路陳設」。家家戶戶還會有麵粉製成半圓或圓形的茄餅,如果用茄子絲作餡的,是專門供祖先用的。一般人還會以青菜肉末、青菜蝦仁、甜豆沙作餡,入油烹炸後食用。
十一、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節前一二天,人們多用火腿、月 餅等為禮物互相饋贈,稱之為「送節禮」。中秋節早晨,要吃「糖芋頭」,或者叫「芋魁」,是用芋艿和以鹼煮到爛熟,加以紅糖、桂花而成,也要用來祭祀祖先。晚上,家家戶戶聚會宴飲,吃月餅,所謂「月園餅園月餅園」。婦女們常常在中庭設香案,供上菱藕,燒香斗,祭祀月宮。香斗用線香作斗,納香屑於其中,上插小紙旗。乾隆間,中秋前二日,正值清高宗生日的萬聖節,居民皆張燈結綵,連續五個晝夜,南大街和西瀛里等商戶雲集的地方,尤為熱鬧。
十二、重陽
九月九日重陽節慣例要登高,常州城內無山,所以人們爭赴東門外的文筆塔,登上塔頂,眺望全城景物。這一天早晨要食重陽糕,先一日用米粉蒸制,上綴紅綠絲、紅黑棗、栗子、松仁、黑白芝麻等。
十三、冬至
冬至一直是重要的節日,所謂「冬至大如年」,常州凡有祠廟的大家族,必須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所以重視冬至,如同過新年。而且常州冬至也饒有特色,冬至夜宴席中必須要有胡蔥豆腐,祭祖也要用。諺語雲:「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蔥滾豆腐。」又有「富家冬至吃一夜, 窮家冬至凍一夜」的諺語。冬至早上要吃小顆粒糖圓,晚上要吃面,所謂「夏至餛飩冬至面」。此外, 還有「干凈冬至齷齪年」的說法。
十四、臘八
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原因是當天傳說是佛祖成道日,粥寓祝意。常州這一天,各大寺廟會專門煮臘八粥,分饋各個主顧,還配以精緻小菜數色,祈望這些信徒在過年時可以廣為布施,潤色香火。不過各個寺廟均有「門徒」,不能亂送。常州臘八粥至晚清變成菜粥,只有講究的大戶人家才會加上果肉。
十五、祀灶
臘月二十四日,傳說「灶朝天」,即是灶神上天匯報的日子,所以在前一天要「送灶」。常州人這一天要制瑪瑙團,即用米粉加上紅糖製成,每四個壘成一堆,稱為「瑪瑙團」,因色如瑪瑙而得名。同時要作紙轎、紙馬燒化,讓灶神乘坐,還要放上豆子作紙馬的「飼料」。
十六、除夕
新年前一天即是除夕,常州稱之為「大年夜",其前一日則是「小年夜」,總呼為「大年小夜」。節前要做團子,依人口多少為准,人各二枚,因此稱之為「人口團子」。除夕當天要插松柏於屋檐及灶間,在大廳中懸先祖神像,用香花供奉,到新年初方可撤去,謂之「落神像」。
家家戶戶會貼春聯門神,用白堊在地上畫弓箭、米倉,弓箭用來射祟,米倉用來祈禱豐收。當晚燒飯要加烏缸豆,准備可食用五日,稱之為「年夜飯」。晚上在門外放一斛,斛上置釜 ,用長一尺五六的三十六根松材作燃料,裡面放上豆萁、松柏點燃,稱之為「著焰爐」。等到燒完後,將余燼放於門口,稱之為「撐門柴」。晚間通宵不寐,將各事辦要,即設筵暢飲,稱之為「守歲酒」,守歲酒還規定必須論年紀喝酒,年輕的人先喝,卧室內必燃紅燭一對,叫「守歲蝕」。大人要給小兒「壓歲錢」。臨睡前要封井、封門,必須加水到滿,灶下的柴火必須揀取干凈,諺語所謂"窮灶倉,富水缸」即是指此。
常州歲時節日民俗特徵,既體現了常州民俗在各個時代的特徵,也成為常州這座千年古城真正有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