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鎮七夕
① 七夕詩詞佳句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句吧,詩句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語言的觸動。詩句的類型多樣,緩辯你所見過的詩句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夕詩詞佳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夕詩詞佳句1
1、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兩行。
2、帆來狗國毛人遠,樓倚牛郎織女寒。
3、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4、織女牛郎代代傳,至今耳繭不新鮮。
5、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6、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7、心如七夕女,生死難再匹。
8、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9、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10、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11、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12、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13、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14、七夕相尋舊宅來,雞頭月下脊令杯。
15、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
16、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17、流槎一去上天池,織女支機當見隨。
18、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19、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0、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21、明朝看巧開金盒,喜得蛛絲笑未休。
22、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
23、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24、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25、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
26、古老傳說會鵲橋,牛郎織女度良宵。
27、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8、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29、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30、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七夕詩詞佳句2
1、崔徽休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2、人事迴廊縹緲,誰見金釵擘。——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3、卻扇藏嬌,牽衣索笑,今夜差涼。——劉鎮《柳梢青·七夕》
4、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5、倚樓起把綉針小。——吳文英《秋蕊香·七夕》
6、怕聞井葉西風到。——吳文英《秋蕊香·七夕》
7、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李賀《七夕》
8、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唐·盧綸《七夕詩》
9、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10、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11、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12、恨無端、添葉與青梧,倒減卻、黃楊一寸。——顧貞觀《步蟾宮·閏六月七夕》
13、世間離恨何年罷。——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14、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15、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16、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唐·宋之問《七夕》
17、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張埜《奪錦標·七夕》
18、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19、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晉·《七夕夜女歌》
20、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王建《七夕曲》
21、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22、二秋葉如穗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23、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4、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25、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李商隱《壬申七夕》
七夕詩詞佳句3
1、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2、最憐紅粉幾條痕,擾橡缺水外橋邊小竹門。《芙蓉》清·鄭板橋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別儲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采蓮曲》隋·殷英童
6、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采蓮》南朝·梁·吳均
7、遠憶荷花浦,誰吟杜若洲?良宵恐無夢,有夢即俱游。《夏日懷友》徐璣
8、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
9、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詠荷詩》江洪
10、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鷓鴣天·賞荷》
11、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12、曉別安宜古鎮頭,藕鄉水泗盪輕舟;岸柳染綠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藕鄉隨思》現代·暇文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14、下有青污泥,馨香無復全。《京兆府栽蓮》
15、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浣溪沙》薛昭蘊
16、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采蓮》南朝·梁·吳均
17、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阮郎歸·初夏》
18、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19、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
20、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折荷有贈》唐·李白
21、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無題·其二》李商隱
22、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折荷有贈》
23、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采蓮曲》李亞如
24、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采蓮曲》隋·殷英童
25、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山居即事》
26、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27、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28、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錢氏池上芙蓉》文徵明
29、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子夜吳歌·夏歌》
30、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31、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3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蓮花》溫庭筠
33、芰荷香噴連雲閣,閣上清聲檐下鐸。《憶餘杭》潘閬
34、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35、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湖上寓居》
36、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采蓮曲》
37、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晚泊江鎮》
七夕詩詞佳句4
1、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2、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3、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4、雲埋老樹空山裡,彷彿千聲一度飛。
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6、天上有月月月缺,人間有情情情殘
7、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8、不怕銀鋼深秀戶,只愁風斷清衣渡。
9、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1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2、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13、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14、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15、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16、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17、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18、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1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怕相思,已思相,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21、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2、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七夕詩詞佳句5
1、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盧殷《七夕》
2、樹列千秋勝,樓懸七夕針。——溫庭筠《洞戶二十二韻》
3、彩雲朵朵西風散,銀漢昭昭北斗傾。——陸文圭《七夕祈雨》
4、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5、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杜審言《七夕》
6、織女分明銀漢秋,桂枝梧葉共颼飀。——劉禹錫《秋夜安國觀聞笙》
7、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8、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9、記摘小園瓜李,七夕年時花底。——朱彝尊《如夢令·七夕》
10、姮娥一隻眉先掃,織女三分鏡未光。——徐夤《新月》
11、織女西垂隱燭台,雙童連縷合歡杯。——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
12、今夜月色天下同,牽牛織女精靈通。——唐之淳《七夕》
13、長生殿冷時無事,乞巧樓多歲有秋。——王禹偁《七夕應制》
14、七夕湖頭閑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不見雲屏月帳。——秦觀《漁家傲·七夕湖頭閑眺望》
15、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李賀《七夕》
16、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17、謝公岩上沖雲去,織女星邊落地遲。——方干《題仙岩瀑布呈陳明府》
18、一年銜別怨,七夕始言歸。——杜審言《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
19、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20、織女機邊拂衫袖,老人星外來帆檣。——方回《靈隱寺行呈伏虎岩》
21、秋星如彈月如梳,宮妓香添乞巧爐。——楊備《層城觀》
22、兒女歡呼爭乞巧,樓台羅列賸傳杯。——李呂《七夕次韻》
23、傷心臨七夕,素柰已花繁。——樓鑰《安恭皇後輓詞·玉勝標祥兆》
24、人間七夕是佳期,喜見鴛鴦結荔枝。——鄭潛《七夕有送鴛鴦荔枝者》
25、巡拾玉沙天漢曉,猶殘織女兩三星。——王建《夜看美人宮棋》
26、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27、此夜畫闌都乞巧,月明何處望牽牛。——王士熙《題扇三首·其一》
28、好個牽牛織女天,凄其獨夜不成眠。——洪咨夔《七夕·好個牽牛織女天》
29、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30、幾家乞巧羅瓜果,是處開樽沸管簫。——廖行之《七夕·從昔人傳鵲作橋》
31、前之夕,織女渡河邊。天上一朝元五日,人間小住亦千年。相合降神仙。——劉辰翁《雙調望江南·壽謝壽朋》
32、乘槎徑欲問織女,杼軸常空終自疑。——藍仁《又次國學生朱士堅游武夷韻》
33、七夕金烏深嫵媚,臨河為贈夜光珠。——王夫之《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七十六首·其四十一》
34、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李白《擬古·青天何歷歷》
35、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孟浩然《他鄉七夕》
36、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朱淑真《鵲橋仙·七夕》
37、七夕瓊筵隨事陳,兼花連蒂共傷神。——王渙《惆悵詩十二首》
38、董永,賣身,孝感天心順。誰知織女是天孫,同受為奴困。——薛昂夫《中呂·朝天曲·沛公·大風》
39、曉將近,黃姑織女銀河盡。——劉方平《宛轉歌二首》
40、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41、擁髻凄涼論舊事,曾隨織女度銀梭。當年今夕奈愁何。——朱敦儒《浣溪沙·晚菊花前斂翠蛾》
42、今夕牛郎織女相會之期,一年只是得見一遭,怎生便又分離也?——白樸《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3、天孫今夕渡銀潢,女伴紛紛乞巧忙。——劉宰《七夕》
44、登樓誰問牛郎事,只看銀河意已涼。——蘇泂《夜句三首·兒女咿嚶斑竹床》
45、今年七夕聞多事,曝畫翻書到夕曛。——倪瓚《寄王叔明二首·其二》
46、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李商隱《七夕》
47、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48、這壁銀河織女機,那壁洞中玉女扉,怎發付你那酒色財氣。——馬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
49、雙針競引雙絲縷,家家盡道迎牛女,不見渡河時。——張先《菩薩蠻·雙針競引雙絲縷》
50、黃姑織女萬古心,脈脈欲渡銀河深。——洪咨夔《七夕·黃姑織女萬古心》
51、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始言歸。——許敬宗《七夕賦詠成篇》
52、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53、秋懷從別後,正七夕穿針在畫樓,暮雨過紗窗涼已透。——高明《商調·二朗神》
54、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55、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56、傳聞織女對牽牛,相望重河隔淺流。——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57、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張衡《西京賦》
58、流槎一去上天池,織女支機當見隨。——庾信《楊柳歌》
59、乞巧誰家綺席開,夜闌簫鼓趁虛催。——王之道《和魯如晦七夕》
60、去歲龍城樂事多,樓頭乞巧傍青娥。——李新《七夕日宿長江》
61、送窮不見昌籬富,乞巧翻成子厚愚。——陸文圭《有感三首·歲晚田園半已蕪》
62、心如七夕女,生死難再匹。——曹鄴《古相送》
6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64、河邊織女期七夕,天上嫦娥奈九秋。——何景明《明月篇》
65、帝城元夜移三山,天河七夕橋織女。——陳普《有感·後人百事不如古》
66、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67、乍可匆匆共百年,誰使遙遙期七夕。——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68、一水填卻雙星如約,乞巧誰憑。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朱彝尊《怨王孫·七夕》
69、七夕仍佳節,三湘乍遠游。——王穉登《送錢象先游楚》
70、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羅隱《七夕》
71、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杜牧《早雁》
72、飄白霓,掛丹梯。應從織女機邊落,不遣潯陽湖向西。——顧況《廬山瀑布歌送李顧》
73、無奈家家乞巧何,豈知天上拙人多。——李覯《七夕二首·無奈家家乞巧何》
7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七夕》
75、牛星織女年年別。分明不及人間物。——張先《菩薩蠻·牛星織女年年別》
76、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77、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羅隱《七夕》
78、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79、若道人間能乞巧,不教天上有離愁。——朱佩蘭《和大姊詩七夕》
80、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李白《游泰山六首》
81、避熱不歸金殿宿,秋河織女夜妝紅。——王建《宮詞一百首》
82、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攜手度。——王勃《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舍》
83、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崔塗《七夕》
② 七夕去哪玩比較好呢
情滿七夕——牛郎織女情定沂源
織女洞
沂源縣燕崖鄉牛郎-織女旅遊區。大賢山海拔532m,面積約4.5km2。這里山上重巒疊嶂,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鳥翔集,風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帶,勢若游龍。織女洞位於大賢山東北麓。
《沂水縣志》雲:「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其東北崖畔,有織女洞,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眺西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織女洞就建於這一40多米處懸崖絕壁上,洞口是二層樓閣式古建築,青磚灰瓦,朱門綠窗,構思維妙,精巧玲瓏,門楣上鐫有「織女仙洞」四字,遠遠望去,若空中樓閣,縹緲在雲霧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風韻。織女洞的圍岩為寒武紀砂質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觸。洞因溶蝕作用形成,高約8m,寬7m,深10m許。洞中有洞,左右相連,西北有一小洞,內有一石鼓,敲之有聲,音韻深沉。左側有石磚砌成的織女梳妝台和寢室,並塑有王母、織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圓窗,織女憑窗而坐,含情脈脈,與牛郎廟隔河相望。洞內還保存宋、清石碑數塊,碑面返潮,可准確預見三日必雨。
一是以織女洞牛郎廟為代表的愛情文化人文資源,是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二是以神清宮為代表的道教宮觀古建築資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神清宮建於宋代,佔地4200m2。院內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賢山、青牛山、白馬河為代表的自然生態資源。大賢山海拔252米,面積約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觀、老子廟堂,院內有中國唯一一棵「葉籽銀杏」。10餘公里白馬河將神清宮、黑虎泉、織女洞等景點連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積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廟、三官廟、南天門等古建築。
洞外右側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題、雲溪居士書《登織女台》詩碑,字體俊秀流暢,其詩雲:「高盤石磴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縱知機杼此中有,那信鵲橋渡後閑。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織女洞口南側天然峭壁上,還刻有光緒二十一年、長白錫元手書「鍾靈毓秀」四個大字,高約4m,寬約1m,字體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利用「織女圓窗」和「織女鏡」看日出,並通過反射原理,將東升的陽光引入洞穴,堪稱一絕。
織女洞是全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山下沂河猶如天河,位於沂河東岸的牛郎廟與織女洞隔河相望。此廟始建成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系二層樓閣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清幽別致。廟內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現已圯毀為廢墟,只有10餘塊碑碣尚存。織女洞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它選擇西高東低,沂河縱穿並把二者分開的自然山水環境,以建廟為形式,形成兩對景,以附會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之奇、之絕、之妙,堪稱世界奇觀。織女洞南有古銀杏樹兩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其中一棵樹桿高16m,胸圍3.35m,樹冠覆蔭196m2,尤其稱奇的是有20%的果實結在葉片上,極為罕見,被人們稱為「葉籽銀杏」,在全國只有這一株,有專家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植物返祖現象。
沂源織女洞交通指南:
1.沂源縣縣城東南15公里的燕崖鄉境內
天孫台上望牽牛:織女洞
在中國大地乃至整個華人世界,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不知已經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人間的牛郎織女與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一一對應,讓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們睹物生情,浮想聯翩,幾乎確信了所有的故事情節,而忘記了它原是人類創作的神話。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有一處始建於宋代的關於牛郎織女的實物遺存——織女洞。相傳當時有人路經此地,聽到洞中隱隱傳出喳喳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隨後祀織女塑像於洞中;與織女洞一河之隔的對面村子裡,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廟,與懸崖峭壁上的織女洞相得益彰,遙相呼應。據說這一類景觀在國內只此一處,因而被新聞媒介稱做「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1997年公布為淄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沂源縣人民政府立石質標記。
燕崖一帶在1944年沂源設縣之前,隸屬沂水縣。舊《沂水縣志》記載:「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其東北崖畔,有織女洞,自頂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舊志名鳳凰山。山有織女洞,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眺而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織女洞的佳麗風光躍然紙上。
自沂源縣城南行10餘公里,便到了綠色植被覆蓋下的大賢山東北麓,但見巨石嵯峨,懸崖如削,松柏倒掛,一派旖旎風光。沿山路上行片刻,右側山崖邊有一處小巧的的山門,便是織女洞的院門。門樓內石灰牆壁上,書有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導引遊人步入歷史與神話交織而成的時空隧道: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走進織女洞院門,抬眼望去,左側懸崖峭壁缺口處,有一處凌空的高閣前臉鑲嵌其上,下方便是織女洞口。織女洞內部是一座朱門綠窗、青磚灰瓦的二層樓閣,洞高8米,寬7米,長約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數塊,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織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層上,左側設有織女梳妝台與寢室;樓閣第二層的前臉上,有一個上圓下方的窗戶,正可讓脈脈含情的織女臨窗端坐,與河對岸的牛郎隔河相望。
據文史資料記載,牛郎廟建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後始具規模。牛郎廟也是一幢二層閣樓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邊是一尊卧著的金牛。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如今牛郎廟早已坍塌,僅存遺跡。而牛郎廟所在地一個五六百人口的小村莊,就叫做「牛郎官莊」。崖上與山下,盈盈一水間的兩處建築,演繹了遙遠星空中銀河岸邊的動人故事,顯示了先人們獨有的匠心。「天空有銀河,地上有沂河」,這一天作地造之巧合,為牛郎織女的傳說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大賢山一帶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早已聞名遐邇。歷代文人墨客多有登臨游覽者,留下許多詩文摹刻。在織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鐫刻著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縣白錫元手書「鍾靈毓秀」四個古樸大方、遒勁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寬1米;洞口一側立有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題《登織女台》詩碑。其詩曰:
高攀石凳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
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
縱知機杼此中有,哪信鵲橋渡後閑。
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
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
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
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
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
詩碑為雲溪處士孟天榮書丹,一手行草字體流暢飄逸,為意境雅麗清新的詩作增色不少。
從現存遺跡看,大賢山曾是古代中國道教的一處勝地。遊人自織女洞處沿山路上行約200米,就到了始建於唐代的迎仙觀遺址,原先這里曾經建有老子廟堂,正殿為老君閣、三清殿,東西配有廂房。東廂房為沂藍書院,西廂房為廚社。迎仙觀近處有送子觀音堂、天孫泉、葯王廟、僧王廟、關王廟,其中的天孫殿應是織女的又一處道場。南側山坡上有一清冽甘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嚴寒不凍,名曰天孫泉,也因織女而名。而僧王廟,則是清統治者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後被義軍殺死的僧格林沁而建。天孫泉旁迎仙觀遺址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銀杏樹,據說樹齡已經上千年,至今枝繁葉茂,每年都結出累累碩果。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株銀杏大約有20%的果實從扇形葉頂部邊沿上結出,舉世無雙,被稱為「葉籽銀杏」。
始建於宋代的織女洞、迎仙觀,經明、清歷代重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最後一次整修後,始成規模。從眼下密集的道教建築群遺址,可以想見當年香火繚繞的盛況。
抗日戰爭時期,迎仙觀一帶設有八路軍山東縱隊兵工一廠,其中在王靈觀中有木工車間,專門生產槍托、手榴彈柄、彈葯箱等。世紀之交,在這里發現了當年遺留的手榴彈和迫擊炮彈零件,已被精心封存。1939年6月,兵工廠被日寇發現,遂遭受滅頂之災,迎仙觀的所有建築被夷為廢墟,迎仙觀道士王元修、劉明仁為保護兵工廠掩埋的器械寧死不屈,慘死在日軍的刺刀下,被譽為「愛國道人」。據今大賢山道士明斗介紹,織女洞中一塊鑲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碑也在那次劫難中丟失,相傳被日軍摳走,如今藏於日本某博物館。
「文化大革命」中,大賢山文物遭受了又一次浩劫,著名的《登織女台》詩碑斷為三截,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得到修復。山上的古建築多數僅存遺址,惟有山光瑞氣不減當年。近年來,重建或整修了織女洞閣樓、玉皇廟、葯王廟等建築。世外桃源一般幽靜的大賢山織女洞風景區,正在悄悄地向世界亮開一扇了解沂源、開發建設沂源的窗口。
③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④ 七夕傳說起爭議:董永並未遇到「七仙女」
由於「牛郎織女相會」和「七仙女下凡」兩個愛情與七夕有關,因而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也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但從古至今,七仙女與董永的傳說一直存在爭議,而且迄今仍沒有爭出結果。
董永是下層「小人物」還是「有身份」的人?
《漢書》記載其為「高昌侯」董忠曾孫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一般讀者印象中,董永應該是個「窮小子」,是古代最低層勞動者形象,靠給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貧如洗,故父親病死後只能「賣身葬父」。
晉人干寶《搜神記》中稱,董永早年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耕田種地,董永推著小車跟著幹活。後來父親死了,無錢埋葬,董永只好賣身為奴,換回錢來為父親辦喪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跡:「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
從干寶所述來看,董永是個漢代農民,確是社會下層的小人物。《搜神記》是筆記小說,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閱史書,漢代還真有一個「千乘人」董永。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劉詢的隨從警衛(期門)。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長安男子張章找到董忠,揭發已故勛臣霍光之子霍禹謀反。董忠立即上報給上司(左曹中郎)楊惲。
霍禹被鎮壓後,張章、董忠、楊惲作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獎賞,陞官加爵。董忠被封為「高昌侯」,賜千戶,後因犯法被削戶,只保留79戶。但董家從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孫董武先後繼承位。
在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剝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在劉秀當了皇帝(光武帝)之後次年的「撥亂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復了爵位,董忠的曾孫、董武之子董永,承襲「高昌侯」。
如此說來,董永在當年絕對是「有身份的人」。至於其為何淪到「賣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與其父親爵位被剝奪、家庭突遭變故有關。
董永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也為古人所認同。如在山東臨沂吳白庄畫像石墓門楣上發現的一幅「董永故事」繪圖中,董永便是戴進賢冠的形象。《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與窮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嗎?並無直接的說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還是「道德楷模」?
漢代《孝子傳》是其「賣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廣為現代人熟悉,是因為其與七仙女之間的愛情傳奇,董永因此在現代人眼裡,是一個走了「桃花運」的浪漫青年。
從考古發現和古代傳說來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漢即已流傳。但董永的早期形象並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難得的「孝子」,在當時已作模嫌為公民「道德楷模」,為提倡孝道的文化所贊揚和推崇。
*** 劉向《孝子傳》中說得更細節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弊頌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
這就是董永「賣身葬父」一說的最早版本。劉向的《孝子傳》已佚失,如今人們所見有關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記》、《太平御覽》等作品轉引後保留下來的。有人懷疑《孝子傳》是後人託名旦卜手劉向的偽作。但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在漢代畫像石上已出現「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發現的山東嘉祥東漢晚期武梁祠畫像石中,刻繪了17幅「孝子傳圖」,其中後壁便有「董永事親」圖:畫面上有一輛獨輪車,即所謂「鹿車」。老者手持鳩杖,坐在獨輪車上,車上有盛食器皿,獨輪車停放在大樹蔭涼之下。一年輕農民手持農具,扭頭望著老者。
畫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題記,明確無誤地表明,這圖中的年輕農民是孝子董永,老者為董永的父親。
除了山東境內多處發現「董永事親」圖,四川等地也發現過,雖然細節和形態有所差別,但主題大同小異。如在四川樂山柿子灣I區1號崖墓中發現的「董永事親」圖,與武梁祠畫像石中的畫面很相似:畫面左側有一棵大樹,董老父坐在大樹下的獨輪車上,樹枝上懸掛盛器;右側董永半轉過身來,一手執鋤,一手便面(扇子),為樹下的父親扇風取涼……
董永能為古人所傳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是孝子。在父親病逝後,「賣身葬父」則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這也是他日後收獲與七仙女愛情的前提條件。
董永遇到的是「織女」還是「七仙女」?
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稱「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賣身葬父」後發生的,可視為民俗學對其孝行的獎賞。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傳說的,是漢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親的《靈芝篇》中寫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最早對「董永遇仙」作開放式描寫的,是《搜神記》。原文這樣:「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諾前去債主家打工還債的路上,遇到一個漂亮姑娘,姑娘主動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脫不過,遂答應姑娘結為夫妻。這樣,夫妻倆一起來到了債主家打工。
債還完、「夫妻雙雙把家還」時,這「婦人」才說出了真實身份「天之織女」。原來天帝為董永「賣身葬父」行為而感動,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幫董永一起還債。
「織女」什麼時候變身為「七仙女」?這是一個有趣的流變過程。
在早期傳說中,董永與牛郎的妻子都是「織女」。織女是什麼人?所撰《史記・天官書》中有一種說法,「織女,天女孫也。」天帝的孫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婦?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時期,這段「人仙之戀」被合倫理化,借用天上的織女星有三顆一說,將「一織女」換成了「三織女」。
這樣,董永與牛郎所娶對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關系就正常了。為了讓「三織女」說深入人心,古人還借用《史記・殷本紀》中「三人行浴」的傳說,搗鼓出「三織女浴於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寫敦煌殘卷《董永變文》中,三位織女由此出世,而且讓董永和其中一位織女生了一個兒子「董仲」。
但這樣一改,董永與牛郎成了「姐夫與妹婿」的關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與三位織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說不清。宋元間「董永遇仙」進一步發展,流變出了「七仙女」這一新形象。讓與董永相戀的織女和與牛郎結合的織女完全分開,董永與牛郎的傳說不再糾纏不清。
「七仙女」被明確為董永老婆,首現於宋元間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所生之子也由「董仲」變為漢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迷津:「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
這以後,有關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越發豐富,出現了《董秀才》、《遇仙記》、《織錦記》、《槐蔭別》等各種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東人」還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織錦記》稱其為「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
隨著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傳,董永的籍貫卻越來越復雜。在中國,目前至少有十幾個縣市的志書中都稱是「董永的故鄉」,當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墳的遺跡與傳說。
董永籍貫的變化,同樣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東人」,即所謂「千乘人」。但由於千百年來行政區別的不斷調整,「千乘縣」現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東哪裡人,出現爭議。與「千乘」有聯系的青州、博興、廣饒等幾個縣互不相讓,都說「董永是俺這里人」。
到了,人們更多的認為董永是「湖北人」。此說的最早出處見於《董永變文》,裡面有「孝感先賢說董永」一語。清康熙《孝感縣志》亦有這樣的說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孝感與安陸因此都稱當地是「董永老家」。
以後,董永的籍貫更多,除「山東人」、「湖北人」外,還有「江蘇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種說法,其中以「江蘇人」一說最有影響,「家住丹陽,姓董名永」嘛。但「江蘇人」意見也不統一。明嘉靖唱本《織錦記》中稱,「董永字延年,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同省的東台市則堅持認為,董永是東台人。近幾年有媒體又現新說,認為董永是個「老南京」,乃南京江寧人,「南京雲錦」與「織女」附會到了一起。
而在現代,認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這或與黃梅戲《天仙配》的成功傳播有關。黃梅戲源於安慶,大家自然認為董永是安徽「安慶人」。但同省的馬鞍山市認為,馬鞍山境內的「小丹陽」才是董永籍貫地。
董永的籍貫眾說紛紜,還能舉出不少爭議。爭議的背後,至少說明「董永與七仙女」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不缺生存的土壤,這比證明「董永是哪裡人」更有意義。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