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多少號
Ⅰ 七夕是幾號
2022年七夕節是8月4號,農歷七月初七,星期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定在七月初七的原因:
說法一: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傳說,規定兩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這天鵲橋相會。
說法二:
關於乞巧的記載。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說法三: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說法四: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說法五:
「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同時七夕節也被稱之為「女兒節」
Ⅱ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Ⅲ 七夕幾號
2021年七夕是8月14日,農歷七月初七,星期六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由來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GJ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GJ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名由來
七夕: 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 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 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女節: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女孩子們在這個晚上,除了向織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子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
蘭夜: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 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 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 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Ⅳ 七夕幾月幾號
八月九號
祝你到時心想事成
Ⅳ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
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對應公歷是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
2014年七夕是8月2日
星期六
Ⅵ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 農歷七月七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
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Ⅶ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啊
七夕是8月4日星期四。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七夕節。在古代,七夕節最早叫作「乞巧節」或「女兒節」,婦女們在這一天相約,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祈求得到智慧,變得心靈手巧。後來因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被注入了愛情的元素。
七夕節很多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人們寫下了很多詩篇,來描述這個浪漫的節日,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觀的七夕詞《鵲橋仙_纖雲弄巧》。
Ⅷ 七夕節是哪一天
七夕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又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由來大多數人對認為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延伸,是對這種浪漫愛情故事的一種祭奠。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就是七夕節。
俗話說,七月七日又七夕,牛郎織女會佳期。
發展到今天,七夕節其實已經變了味。現在沒有人會再比賽什麼女紅,當然更不會有青年男女跑到南瓜棚子下面去訴衷腸了。不過七夕節這個情人節的地位是穩定下來了,這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廣大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最好機會。
在七夕節這一天,年輕男女互送禮物,約會才是正事。不過雖然形式變了,但是內涵不變,古人只能到南瓜棚下談情說愛,而現在的年輕人的選擇就多了。
Ⅸ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8月14日,星期六,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有哪些傳統習俗乞巧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晚上舉行,故名七夕。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陳列巧果(油炸麵食)、蓮蓬、白藕、紅菱等,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若穿好的,就稱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拜魁星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民間謂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
拜七娘媽
在閩南,香港台灣,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