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7點

七夕7點

發布時間: 2023-06-15 18:39:43

七夕那天晚上牛郎織女幾點才出現

七夕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也是中國人的風俗,中國定位是情人節,牛郎織女,到底幾點出現,沒有科學根據

Ⅱ 七夕節的時間是多少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回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答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為「迎仙」。

Ⅲ 七月初七七夕節,早上和晚上的七點零七分你分別在干什麼

七月初七七夕節,早上和晚上的七點零七分,這兩個時間都是跟家人孩子在一起,吃早餐和陪孩子游戲。

七夕節民間習俗: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來歷介紹: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Ⅳ 七夕節的時間和風俗

七夕節是7月份,風俗就是鵲橋相會,小孩子手上要帶綵線,各個地方也是不一樣的。

Ⅳ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是幾點

夜裡十二點相會。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無數的鳥兒用自己的羽毛搭成一個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地上的人們在午夜時分站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他們的說話聲。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觀察星象,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

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

Ⅵ 安徽衛視七夕晚會幾點播出

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七)晚上19:30,安徽衛視精心打造的「七夕歌會」——《7月7愛傳萬家情歌會》將隆重拉開帷幕,上演一場時尚青春又不失傳統風情的浪漫情人節盛宴。本台晚會不僅雲集了陳小春、任賢齊、潘長江等77明星,更是切合七夕情人節主題,呈現出快樂非凡的愛情宣言:以青春的名義,愛我所愛。而豪華的明星陣容、強大的主持團隊,以及與當紅電視劇劇組的積極互動,使得本場晚會充分突顯「愛傳萬家」理念,張揚青春愛情的力量,節目精彩不斷,看點多多。

三大衛視花旦齊齊亮相美麗蛻變引人驚喜

安徽衛視重磅推出的七夕情歌會,不僅全力打造強大的明星陣營,還做足了主持群的功夫,僅安徽電視台參與主持和表演的主持人達到了9位,而且湖南衛視謝娜、浙江衛視朱丹的神秘加盟,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一向以青春動感時尚著稱的朱丹此次帶來一首勁爆的《你是我的巧克力》,演繹美輪美奐的阿拉伯風情,並且與舞伴積極互動,大秀其深厚的舞蹈功底。相對衣著熱辣的阿拉伯舞伴們,朱丹拋棄傳統火辣風格,選擇了相對保守的黑色小禮服,盡管賣力秀舞姿。而古靈精怪的謝娜一改往日「諧星」風格,走起了淑女路線,藉助七夕傳統情人節,深情演唱《我只要你愛我》,甜美嗓音令人陶醉,在接受安徽衛視張楊果而的采訪時,更是吐露不一樣的愛情心聲,傳達愛粉絲也是一種愛情,引起觀眾連連叫好。謝娜、朱丹首次聚集安徽衛視情歌會,美麗蛻變,帶去驚喜,也是聚斂了超高人氣,掀起了本場晚會的小高潮。

傳統七夕情歌會穿越古今中外歌頌愛

本台晚會旨在打造中國綜藝晚會史上最絢麗的「豪門盛宴」,為觀眾呈現最傳統的」中國情人節」,因此晚會處處可見中國古代最美的愛情痕跡。安徽電視台主持人集體演繹經典的《夫妻雙雙把家還》、《渡情》、《花好月圓夜》等經典片段,滿場蝴蝶飛舞,演繹最美「比翼雙雙飛」的愛情感動。同時,本場晚會又突破傳統,打造時尚情歌會。極具舞台活力的大張偉開場就以一首《愛火燒》high翻全場,在眾多兔女郎的伴舞和動感十足的音樂下,開啟了燃燒愛情之旅;而可愛男生王櫟鑫繼續甜美男生扮相,帶領觀眾來到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的童話世界,享受童話般的甜美愛情;陽光男生吳建飛用心演繹盛夏風情,以一首《偏偏愛上你》,揭幕街頭浪漫的愛情派對;此外,劉力揚、魏晨、閆肅等偶像派唱將吹響愛情集結號,變身戀愛達人軍團,為傳統的七夕節注入新鮮的血液,偶像派歌手們上演「情歌」大戰,用歌聲表達愛,用音樂訴說衷情,使得整場晚會青春活力四射,魅力無限。傳統七夕情歌會,異域秀也是另類上演,掀起傳統情人節與西方情人節的大PK。李晨、毛俊傑、馬海生等人傾情演唱《loveyoumorethanIcansay》、《GimrmeGimme》、《BrotherLouie》等經典英語歌曲,為傳統的中國情人節註上了一股風格迥異的異域特色,讓大家沉浸在七夕的浪漫氣氛中也能感受到異域的激情。實力唱將任賢齊為晚會演唱《心肝寶貝》更是將正常晚會推向高潮。

熱播大劇登陸歌會眾大腕溫柔來襲

本台七夕晚會充分結合安徽衛視「劇行天下,愛傳萬家」的口號和精神,請來時下最火熱的劇組及其劇中演員來到晚會現場,備受關注和爭議的《新紅樓夢》劇組也是攜大小「賈寶玉」、「林黛玉」等主創人員悉數亮相,褪去華美霓裳的他們甜美蛻變,穿越時空表達愛,帶來夏日風情的《寧夏》,更是有沙灘美女前來助興,一場「夏日熱力秀」讓觀眾領略到了不一樣的「紅樓夢中人」。而即將在8月中旬閃亮登場的專門為情人節打造的愛情古裝喜劇《龍鳳店》劇組也是傾情加盟本場晚會,劇中主演任賢齊、潘長江、鞏新亮等明星重磅出擊,首次爆料電影精彩花絮,在晚會現場與觀眾互動,送出神秘大禮,眾明星閃耀速遞情人節無限的驚喜。

更多精彩鎖定安徽衛視8月16日19:30分《7月7愛傳萬家情歌會》。

Ⅶ 七夕是什麼時辰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Ⅷ 七夕要在什麼時候發說說或者朋友圈好,在幾點

1、早上抄7點到8點

早上七點到八點,這個時間段,很多人都出去剛睡醒狀態,都會拿起自己的手機看看有沒有未讀的消息又或是重大的新聞。你在這個時間段發的朋友圈,絕大部分的人都能看見。

2、中午12點到2點

中午12點到2點這個時間段是大家吃飯休息的時候,都會打開手機來消遣一會,看看自己的朋友圈有沒有什麼精彩的內容。所以在個時間段也是比較黃金的。

3、下午6點到8點

下午6點到8點這個時間段不論是上學的還是上班的人,都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一天的學習工作快要結束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去朋友圈分享這快樂又或是很不好的一天。

4、晚上9點到10點

晚上九點到10點這個時間段,不唱歌不吃飯不蹦迪的人兒都躺在床上刷自己的手機,這個時間段你發的朋友圈,能夠讓通訊錄里絕對部分的人接收到關於你的消息。

Ⅸ 淺談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2)

三、節日復興與文化 反思 : 七夕節當代重構的重要意義

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1. 有效地幫助七夕節擺脫生存困境,促進了節日的重振復興

中國傳統節日 植根於農業社會,源遠流長,是傳統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代以來,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節日地位明顯下降,七夕節也面臨生存的危機。如果說節日的活態存在乃在於特定時代特定區域處於不同社會地位、承擔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在特定情境下對節日習俗活動的全部或部分實踐,或者簡言之,在於社會中有一定數量的人把這段時間當做「節日」來度過,那麼在20 世紀末期,除了在個別地方,七夕這個曾經廣為流行的傳統節日因沒有多少過節主體已名存實亡。但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從花店售賣鮮花的龐大數據中、從節日尚未到來關於七夕活動的預告宣傳就紛至沓來的現象中,看到這個節日的蓬勃生機。七夕節復興態勢明顯,其生存狀態已然今非昔比。盡管七夕節復興背後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並非只有七夕這一個傳統節日經歷著復興的過程,但毫無疑問,文化重構對七夕節的命運逆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正是這一重構,使愛情成為七夕節的主題,它契合了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需求,並因此迅速吸引了眾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發展壯大了過節的群體。不僅如此,這一重構還使七夕節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不僅勾起許多中老年人對七夕節的早年記憶從而使其首先在記憶中復活,而且使個別地方如甘肅西和、溫州石塘、廣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躍的傳統七夕節俗得到更多關注,這也促進了七夕節的當代復興。

傳統節日是一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時應做何事或不應做何事以及應如何做的規則,處於時間長河中的傳統節日猶如一個生命體,有其自身生長發展演變的歷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視為一個傳統節日正常的生命歷程。七夕節的蛻變表明,傳統節日的命運其實更為復雜: 不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復生。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在傳承中斷後以一種嶄新的樣態重新回歸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為其所遵循、操演和踐行。七夕節的蛻變同時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於本土 傳統文化 的傳承而言,外來文化不僅是沖突的來源、競爭的對手,它還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傳統的鑰匙,並成為傳統復興過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資源。文化重構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巨大力量。

2. 在中國節日體系中增加愛情節的設置,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

「中國人有愛情,但中國神話中沒有愛神。中國有情人,但中國節日中沒有情人節。」① 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填補了這一空白,突顯了愛情的意義和價值,為當代人坦率地表達愛情、尋求浪漫提供了時機。而圍繞愛情主題采借和發明的多種節日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從一些新聞報道中,我們能夠感知2013 年七夕節( 陽歷8 月13 日) 生活內容的豐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經濟」提前來襲玫瑰花預定異常火爆》一文中提到: 「盡管距離七夕還有段時間,但各路商家卻已提前備戰七夕商機……除了傳統的花店、蛋糕店、電影院,各大商場、超市的七夕節氣氛也日漸濃厚,一股‘浪漫經濟’悄然來襲。」② 除巧克力、蛋糕、毛絨玩具等常規禮物外,螢火蟲、玫瑰香皂花、竹簡 情書 等許多創意類禮物也非常受年輕情侶們的歡迎。③ 又比如,北京通州區於8月9 日至8 月13 日期間舉辦首屆北京七夕節,共包括「七夕歌會」、「相愛運河」婚禮文化展、「大美運河」七夕傳統文化展等17 項活動; ④ 而七夕節當晚七點零七分,首都體育館也上演了一場盛大的「七夕中國2013 情歌演唱會」,主辦方向社會公開征選的77 對情侶參與互動,現場萬余名觀眾與眾多明星共同見證愛的表達。⑤

3. 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

七夕節的文化重構歸功於多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專家主要發揮了啟動引領作用,並從學術角度承擔了正當性的論證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傳統節日往往是消費時間,以贏利為目的的商家總是會介入傳統節日當中,繁榮的市場往往成為節日期間的動人景緻。通常認為,商家主要是為人們按約定俗成的方式過節提供各種物品。但在七夕節的蛻變過程中,商家不僅提供了節日主體在節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務,而且提供了節日活動的空間,尤其重要的是,它們還在引導節日主體如何過節,如何消費。通過引導如何消費,它們生產了人們對特定物品和服務的認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產了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和文化符號,因而也就形塑了節日本身。當前七夕節在事實上成為情人節,鮮花、巧克力、紅酒、香檳、燭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為七夕節的文化符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鮮花店、巧克力經營商、紅酒經營商、餐飲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業的商家更加積極地以節日所需的名義推銷自己的商品和服務。民眾是七夕節蛻變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基於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覺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不僅包括參與對正當性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選擇確證了七夕節的愛情主題,並基於追求個性、博取愛人歡心的目的而不斷推陳出新並不斷要求推陳出新,由此促進了七夕節節日活動的采借和發明。大眾媒體則關注輿論、傳遞信息、發表意見、引發思考,並為各種力量的作用發揮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總之,具有不同利益訴求和目標追求的學者、民眾、商家、媒體等多種社會力量通過共處在同一個中華文化空間里而互相影響,彼此激發,一起營造了七夕乞巧節向情人節蛻變所必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空間,推動了這一蛻變所必需的正當性論證和主體性選擇,為七夕節的文化重構發揮了各自獨到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節的文化重構過程並非一團和氣,在應該如何給七夕節重新命名、應不應該承認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見。這些爭議影響深遠,頗具意義。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關於七夕命名的爭議,前文已有敘述。命名爭議明顯地延續了「必也正名」的思維邏輯,其背後,則是公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一度式微的傳統節日能夠復興並長期傳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對這個節日以何種狀態復興的設計與理想,是企盼復興的節日能夠經世致用、傳遞文化價值、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應該承認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方面,爭議更多。比如2006 年有一位學者提出「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來過不合乎傳統」的觀點,① 就引起了許多民眾的強烈反對,演化成一個文化事件,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又比如2009 年8 月14 日騰訊QQ 論壇上開設了一個帖子,讓七夕節PK 情人節。辯論設置了正反雙方,正方的代表觀點是: 「我覺得無所謂,與時俱進嘛! 牛郎織女也是愛情的象徵,只要有需求有市場,人們又喜歡這種氛圍,就不要這么較真,畢竟傳統也是人造出來的!」反方的代表觀點是: 「我覺得應該抵制這種崇洋的情節,原本七夕的內涵就不是情人節,因為商業利益而改變傳統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要慢慢變味了!」② 無論是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 辯的辯詞如下:

自祖國建國以來,不斷的與外界建交,更加入WTO 後,與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隨著社會發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斷湧入進來,既然七夕節也能帶動市場消費,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而對於情人,特別是對於我國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創造溫馨,甜蜜的機會么。我們不能拒絕西方的文化,我們需要做的是發揚自己的文化。不閉幕造車,要勇於交流。把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讓七夕節能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傳統愛情節日。③

反方3 辯則說:

我們應該好好保護現有傳統文化,並把「牛郎織女的愛情文化」進一步弘揚廣大。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我們就應該好好的接續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強我們民族凝聚力、增強祖國在世界競爭中的「軟力量」,不要讓WAI GUO 人看笑話。④

這些圍繞著七夕節應不應該向情人節靠攏的跟帖,表述著普通中國人關於如何對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公眾參與七夕節文化重構的過程,也是參與文化討論進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過程,同時是公眾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鑒賞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養過程。從不同觀點的碰撞交鋒中,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多元價值取向,納異包容與堅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場。我們也看到,碰撞交鋒激發、推動不同觀點的持有者對多元文化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著更加深入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論對於七夕節的未來發展,還是對於所有傳統節日的傳承,乃至對於中國文化的當代建設,無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說,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已遠遠超出七夕節之外。

結語

民眾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節日生活,並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當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愛情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民族意識高漲、傳統復興已成大勢的情況下,中國人要過情人節而且要過自己的情人節的訴求理應得到充分表達,也理應受到充分尊重,七夕節向中國情人節的蛻變是這種訴求的現實化,是民眾憑借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納異包容的文化開放態度進行文化選擇的自然結果,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視。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並非七夕節文化重構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並且也應該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因為盡管七夕節由乞巧節向中國情人節蛻變的文化重構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對傳統七夕活動的遮蔽。

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七夕節在其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而且具有多樣的地方性表現。比如甘肅西和仍然活躍的「乞巧節」是典型的女兒節,參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節日歷時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飯會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儀式,且有相應的儀式歌舞相伴。① 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村的七夕節則是「小人節」,它的主要參加者是小於16 歲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動是祭祀七女神,祈願小孩健康發展。② 七夕節的眾多習俗活動及其地方性表現以及「七夕」這個具有詩意、浪漫氣質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認同價值,應該有比當下更好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未來的七夕節應該是既吸納外來文化的優長又有更多中國元素( 不只是節日時間,還有節日活動及其具有的文化內涵) 的有機融合,能夠同時作為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在更大空間里共生共榮。

目前來看,突破情人節遮敝、實現共生共榮的重要路徑是七夕節歷史記憶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躍的地方七夕節俗活動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 措施 使曾經活態存在、目前僅僅保存於文獻和頭腦中關於傳統七夕節的歷史記憶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實踐。後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措施使當下為個別地方民眾所傳承享用的七夕習俗在更大的空間內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傳承。這兩種路徑無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時間變換所帶來的挑戰: 畢竟歷史記憶中的七夕節是傳統社會的七夕節,更多體現了農耕社會的理想和追求,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是工業文明、現代社會。後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間位移所帶來的挑戰: 地方七夕節俗活動畢竟是特定空間內生長發育出來並適合其水土的節日文化,普遍化則意味著將其置於非本土的環境之中。而這也決定了無論選擇哪一種路徑,都不可能是傳統七夕節俗和特定地方七夕節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為資源從中汲取若干元素、結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組織並應用實踐的文化重構過程。

未來的七夕節重構仍然需要包括學者在內的多種力量共同參與。需要說明的是,學者既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要求民眾選擇專家學者偏愛的節日生活和過節方式,但專家學者可以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為人們如何過節提供更多的選擇項。這是學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學者的社會貢獻所在。

熱點內容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戴玉強簡譜 發布:2025-02-08 20:27:51 瀏覽:694
小花瓶盆景 發布:2025-02-08 20:27:04 瀏覽:854
山茶花含苞 發布:2025-02-08 20:22:40 瀏覽:319
康乃馨如何裱花視頻 發布:2025-02-08 20:14:28 瀏覽:287
百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8 19:59:51 瀏覽:909
鮮花喪事 發布:2025-02-08 19:56:41 瀏覽:111
綜漫之櫻花雪舞 發布:2025-02-08 19:55:51 瀏覽:804
強效櫻花瘦 發布:2025-02-08 19:41:00 瀏覽:605
藍玫瑰多錢一朵 發布:2025-02-08 19:40:51 瀏覽:143
全民怎麼買鮮花 發布:2025-02-08 19:40:47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