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廉潔
❶ 六月六是什麼節
六月六是天貺節。
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
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1)七夕與廉潔擴展閱讀:
節日習俗
1、回娘家
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
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有個准備。孤偃放糧回城,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後,每年農歷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裡,合家團聚。後來傳到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還稱為姑姑節。
2、大別山天貺文化節
天貺節,是大別山地區在夏季農閑、濕熱、莊稼初熟之際,通過民間節慶方式,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和諧的歲時節日。
自2010年首屆大別山天貺文化節成功舉辦以後,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高度關注。為深入持久地把大別山淳厚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天堂寨風景區決定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天貺節舉辦節慶活動,讓民俗文化融入旅遊,貼進大眾,煥發出新的生機。
3、請姑姑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❷ 夏季有哪些節日
夏季的節日有:
1、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在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認為吃了用麥粉和糖油做的麵食,對增強體質有益。有詩雲:「早市離家二里遙,攜籃趕上大雲橋。今朝不吃麻花粥,荷葉包來茯苓糕。」這類糕點為人喜歡,其原因是它松軟、清口、甜淡適宜,而又價廉潔。不過如今的糕點市場已經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尋覓賣茯苓蛋糕的店攤已經很難尋見了。
3、七夕: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❸ 《神童詩》的原詩是什麼
《神童詩》全文及注釋
《神童詩》為宋代汪株所著。汪洙,字德溫,覲縣(今浙江寧波)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自幼能詩,被譽為「神童」。他詠志勸學的作品被編錄成集,稱為《神童詩》。但實際上傳世的《神童詩》並非盡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於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代編補修訂,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詩的內容除勸學述志而外,還有一些四季觀賞、詠物抒懷之作,詩體皆為格律工整的五言絕句,文字淺顯易懂,是適合少年學詩的範本。所以歷代以來在書塾中盛行流傳。以致後人仿此編了《續神童詩》、《千家詩》等類似讀物,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詩中鼓勵「少小勤學」、「男兒自強」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詩人所描繪的「禹門三汲浪,平地一聲雷」這一代表了科舉時代書生最高企盼的登龍門的理想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還具有當今學子努力奮進的積極意義。但其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類的剝削階級思想和功名利祿觀念,則是應該加以剔除和批判的。
【原文】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2、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②;滿朝朱紫貴③,盡是讀書人。
3、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④;三冬今足用⑤,誰笑腹空虛?
4、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5、朝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⑦,男兒當自強。
6、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⑧;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7、莫道儒冠誤⑨,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⑩,窮亦善其身⑪。
8、遺子黃金寶,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義⑬,須知後學通;聖賢俱間出⑭,以此發蒙童⑮。
【注釋】①爾曹:你們。指學童們。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達官顯貴。唐制,官員五品以上穿紅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故詩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④螢窗:晉人車胤,家貧無錢買燈油,就捕捉許多螢火蟲放在絲囊中,供夜讀時照明。後世便常以螢窗、螢案比喻刻苦讀書。 ⑤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樣,指三年。 ⑥田舍郎:農夫、村夫。 ⑦「將相」句:意謂當將相之人並非生來就是。語出《史記•陳涉世家》。 ⑧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語出《禮記•儒行》。 ⑨儒冠: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帽子。借指以讀書為業。⑩相天下:當宰相治理天下。 ⑪窮:事業不發達。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養。語出《孟子•盡心上》。 ⑫錦軸:用錦緞裝飾的卷軸,指華麗的文書。古代書籍不分頁,而用軸捲成一卷來展讀。 ⑬千文:即南朝梁人周興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現存的較早的啟蒙讀物。 ⑭間出:相間出現(在《千字文》中)。⑮發:啟發。蒙童:智慧還沒有得到開發的幼童。
【原文】
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①;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②。
11、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舉④,鄉書以類升⑤;名題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錢選⑧,才高壓俊英⑨;螢窗新脫跡⑩,雁塔淡書名⑪。
14、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三汲浪⑫,平地一聲雷⑬。
15、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⑭。
16、玉殿傳金榜⑮,君恩賜狀頭⑯;英雄三百輩⑰,隨我步瀛洲⑱。
【注釋】①惹春風:引來春風。 ②謁:謁見。正式會見。相公:宰相。 ③登科:也稱登第,指在科舉考試中考試及第。此指縣試中考取秀才。 ④大比:明清兩代,每隔三年,各縣、州、府的生員集中在省會考試,稱鄉試,亦稱大比。考取者稱舉人。 ⑤鄉書:周代制度,鄉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獻當地賢明者的書給周王,供周王挑選授職。因此後代稱鄉試中選為登鄉書或登賢書。 ⑥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稱。明清兩代,舉人在京城會試中選的,稱進士;考中進士猶如月中折桂,所以進士的名冊被稱為桂籍。 ⑦天府:天宮。這兒比喻皇宮。明清兩代,考中進士後還得在皇宮參加殿試,以定名次。快:喜悅。 ⑧青錢選:古時的銅錢以色青為貴,故人挑選銅錢都先選青錢。這里比喻科舉考試時文章寫得好,每次都被選中。 ⑨俊英:指文才出眾的人。 ⑩脫跡:超脫,擺脫。 ⑪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內。唐代,每年新考中的進士都在大雁塔題上姓名,作為一種榮耀,故後世常稱考中進士為雁塔題名。 ⑫禹門:即龍門。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北黃河流經處,相傳是大禹在治水時開鑿。此處水流湍急,相傳魚若逆水游上就能變成龍。唐代以後將科舉考試中選比喻為登龍門。三汲浪:三次躍出波浪。比喻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屢次中選。 ⑬比喻考取進士引起的震動。⑭端的:果然。 ⑮金榜:公布科舉及第者姓名的布告。因貫用黃紙,故稱。⑯狀頭:即狀元,進士中的第一名。 ⑰三百輩:三百人。明清科舉制度,每次會試錄取三百名進士。 ⑱瀛洲:傳說中東海里神仙所棲之三座仙山之一。唐太宗設立文學館,被延聘的人全國仰慕,稱為「登瀛洲」、「步瀛洲」。
【原文】
17、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18、宮殿岧嶢聳①,街衢競物華②;風雲今際會,千古帝王家③。
19、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④;太平無以報,願上萬年書⑤。
20、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21、土脈陽和動⑥,韶華滿眼新⑦;一枝梅破臘⑧,萬象漸回春。
22、柳色侵衣綠⑨,桃花映酒紅;長安遊冶子⑩,日日醉春風。
23、淑景餘三月,鶯花已半稀;浴沂誰氏子,三嘆詠而歸。
24、數點雨余雨⑪,一番寒食寒⑫;杜鵑花發處,血淚染成丹⑬。
25、春到清明好,晴天錦綉紋;年年當此節,底事雨紛紛⑭?
【注釋】①(岧嶢tiáo,yáo):高大峻峭的樣子。 ②衢(qú):四通八達的街道。物華:萬物之精華。此指各種各樣精美的貨物。 ③「風雲」句:指明君賢臣會合的大好時機。語出王褒《聖主得》。 ④ 「日月」二句: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中的詩句。 ⑤萬年書:使國家能長治久安、永遠興盛的施政方案。 ⑥土脈:土地的脈絡。陽和:溫暖和暢之氣,即春氣。 ⑦韶華:春光,春天的景象。 ⑧梅花初放,沖破了寒冬臘月,迎來了新春正月。臘:本是古代歲末祭祀眾神之名。漢代起於農歷十二月臘祭眾神,故稱之為臘月。 ⑨侵:在這兒是染、映的意思。 ⑩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漢、唐代等朝,都建都於此。此被用作京都的代稱。遊冶:也作冶遊,在春天外出遊玩。 ⑪雨剛停不久,又飄灑下幾點雨來。 ⑫寒食:古代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節日期間,家家熄火種,不得舉火,故名寒食。 ⑬古代神話傳說,蜀國國王杜宇,死後化為杜鵑,鳴聲凄厲如泣,啼至血出乃止。杜鵑花色紅如血,相傳是社鵑的血淚染成的。 ⑭底事:何事,為什麼。
【原文】
26、風閣黃昏後①,開軒納晚涼;月華當戶白,何處菱荷香?
27、漏盡金風冷,堂虛玉露清;窮經誰氏子,獨坐對寒檠。
28、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樓誰宴賞,絲竹奏清音。
29、一雨初收霽②,金風特送涼③;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
30、庭下陳瓜果④,雲端望彩車⑤;爭如郝隆子,只曬腹中書⑥。
31、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⑦。
32、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⑧。
33、北帝方行令⑨,天晴愛日和;農工新築土,共慶納嘉禾⑩。
34、簾外三竿日,新添一線長⑪;登台觀氣象,雲物喜呈祥⑫。
35、時值嘉平候,年華又欲催;江南先得暖,梅蕊已先開。
36、冬去更籌盡⑬,春隨斗柄回⑭;寒暄一夜隔⑮,客鬢兩年催⑯。
【注釋】①鳳閣:四面開窗,夏天用以納涼的樓房。 ②霽(jì):雨止放晴。 ③金風:秋風。 ④農歷七月七日是七夕節。相傳每年的七夕夜晚,銀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登上臨時由喜鵲架成的橋在銀河中相會。人們在庭院中陳列瓜果酒食祭祀牽牛、織女二星,謂之「乞巧」。 ⑤相傳唐代的郭子儀初從軍時,曾在七夕見仙女坐彩車從天而降,郭子儀知是織女,固向她禱求長壽富貴。後郭子儀果然壽至九十,官至太尉、尚書令。 ⑥《世說新語•排調》載:七夕那天,人們都曬衣物,郝隆卻仰卧庭中。人們問他干什麼這樣,他口答說:「我在曬肚子里的書。」郝隆子:郝隆是晉代名士;子是尊稱。 ⑦這四句是唐詩人李白《九日龍山飲》詩。龍山在今湖北江陵西郊。古人習於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東晉時征西大將軍桓溫曾在重陽節攜孟嘉等佐吏登龍山飲酒,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覺,一時傳為佳話。「舞愛」句,在月下舞蹈,月光皓潔可愛,如在挽留遊人。 ⑧四句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詩。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兩重陽:唐俗,京城的人們常在重陽後的一天再次宴會賞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⑨北帝:指主管冬季的天神。 ⑩納嘉禾:莊稼豐收。⑪冬至日太陽最為偏南,過後就一天比一天升高一些。 ⑫雲物:天上的雲彩。古人以為雲彩的顏色能預報天下的吉凶,在冬至那天有登上高台觀察雲色的禮儀。 ⑬更籌:古代在夜間用來計時的竹簽,亦名更簽。 ⑭斗柄:北斗七星狀若斗勺,其第五至第七之三星似斗勺之柄,稱斗柄;北斗星隨季節的推移在空中轉動,周而復始,每年立春時,斗柄正指向東方;立秋時指西方。 ⑮暄:溫暖。 ⑯「客鬢」句:除夕之夜隔開寒暖新舊兩年,旅客離鄉在外,過此一夜就經歷了兩個不同的年份,思鄉之情更加急迫,催人老去,以上四句是宋人李福源《嶺外守歲》詩。
【原文】
37、解落三秋葉①,能開二月花②;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③。
38、人在艷陽中,桃花映面紅;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風④?
39、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一枝輕帶雨,淚濕貴妃妝⑤。
40、枝綴霜葩白⑥,無言笑曉風;清芳誰是侶?色間小桃紅⑦。
41、傾國姿容別⑧,多開富貴家;臨軒一賞後,輕薄萬千花⑨。
42、牆角一技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惟有暗香來⑩。
43、柯干如金石,心堅耐歲寒;平生誰結友?宜共竹松看⑪。
44、居可無君子?交情耐歲寒⑫;春風頻動處,日日報平安⑬。
【注釋】①解:懂得,會。 ②二月花:指秋天的楓葉。典出唐詩人社牧《山行》詩。 ③以上四句描寫風。 ④典出唐詩人崔護《題都城南庄》詩。 ⑤(帶雨的梨花)像是正在哭泣的美人楊貴妃的臉。出自白居易詩。 ⑥霜葩:色白如霜的花。 ⑦色間:花色間雜在一起,即承上句說李花與桃花結為伴侶。以上四句詩形容李花。 ⑧(牡丹花)像傾國傾城的美人,其姿態、容貌與眾不同。 ⑨輕薄:看輕,瞧不起。以上四句描寫牡丹花。 ⑩化用宋詩人林逋《詠梅詩》中詩句「暗香浮動月黃昏」。以上四句引用王安石《梅花》詩;王詩「一」作「數」,「惟」作「為」。 ⑪謂梅花適宜與竹、松等量齊觀。我國古代稱松、竹、梅三種耐寒的觀賞植物為「歲寒三友」。以上四句都是形容梅花的。 ⑫謂居住的地方不可沒有君子,故應種植松、竹、梅等像君予那樣耐得住風霜寒冷的有節操的植物來作為長久相交的朋友。語出金代元好問《丐論》。 ⑬《酉陽雜俎》載李德裕言北都童子寺有竹一窠,每日竹報平安。
【原文】
45、春水滿泗澤①,夏雲多奇峰②;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③。
46、詩酒琴棋客④,風花雪月天⑤;有名閑富貴,無事散神仙⑥。
47、道院迎仙客⑦,書堂隱相儒;庭栽棲鳳竹⑧,池養化龍魚⑨。
48、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⑩,冬吟白雪詩。
【注釋】①泗澤:河流和沼澤。泗即泗河,在今江蘇省北部。此泛指河流。 ②夏天的雲朵大多狀如奇形怪狀的山峰。 ③秀孤松:孤立的蒼松一株獨秀。 ④古代的文人以彈琴、下棋、作詩、飲酒為風雅高尚的娛樂活動。 ⑤風花雪月:古人以夏季的風、春季的花、冬季的雪、秋季的月作為四季風光的典型事物,故常以「風花雪月」來概括四季的景象。 ⑥悠閑富貴又高名遠揚。散神仙:道教傳說中不在神仙世界擔任官職的神仙。比喻悠閑自在。 ⑦道院:有道之士所居住的院落。仙客:像仙人一樣高雅脫俗的賓客。 ⑧棲鳳竹:竹的美稱。相傳鳳凰以竹實為食物。 ⑨化龍魚:鯉魚的美稱。相傳鯉魚躍過龍門就變化為龍。 ⑩黃花:菊花。
《續神童詩》
《續神童詩》是清代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書坊針對《神童詩》缺乏對學童道德品行方面的教導,而以「培育性情,開豁心地」為目的編寫的。盡管文采欠佳,但也曾流行一時。因其通俗易懂,對道德修養、為人處世不乏教益。
【原文】
第一當知孝,原為百善先。誰人無父母,各自想當年。十月懷胎苦,三年乳哺勤。待兒身長大,費盡萬般心。想到親恩大,終身報不完。欲知生我德,試把養兒看。精血為兒盡,親年不再還①。滿頭飄白發,紅日已西山,烏有反哺義②,羊伸跪乳情③。人如忘父母,不及畜生身。奉養無多日,錢財勿較量。雙親同活佛,何必遠燒香④?打罵低頭順,糟糠背自吞⑤。但求親適意,吃苦也甘心。莫說萬千差,爺娘總不差。你身誰養你?禽獸不如么?父母同天地,良心各自捫,倘將親忤逆,頭上聽雷聲⑥。兄弟休推託,專心服事勤。譬如單養我,推託又何人?隨父皆為母,何分晚與親⑦。皇天終有眼,不負孝心人。孝子人人敬,天心最喜歡。一生災晦免,到處得平安。人子原當孝,還須新婦同⑧。一門都孝順,家道自興隆。媳婦孝公婆,神明保護多。丈夫宜教訓,最好一家和。兄弟最相親,原來一本生。兄應愛其弟,弟必敬其兄。骨肉見天真⑨,錢財勿計論。同胞看親面,切戒勿傷情。式好親兄弟⑩,休將兩耳偏⑪。至親能有幾,少聽枕邊言⑫。同氣連枝重⑬,休將姊妹輕。倘令情意薄,何以對雙親?伯叔須尊敬,同堂誼最親⑭。居家推長上,相待貴殷勤。宗祖雖然遠,逢時祭必誠。求安須入土⑮,墳墓早留心。夫婦期偕老,平居貴在和。一家相忍耐,得福自然多。家有賢妻子,夫男少禍殃⑯。水真能克火⑰,自有好名楊。宗族宜和睦,鄉鄰要讓推。絲毫存刻薄,怨氣一齊來。
【注釋】①雙親逝去的歲月不能再回返。 ②烏鴉長大後會銜食哺喂母烏鴉。 ③幼羊跪著吃奶,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④何必遠遠地跑到廟里去燒香呢?意為多供養雙親與燒香敬佛一樣能修善積德,獲得好報。 ⑤(在食物缺乏時,給雙親吃好的,)自己背著雙親吃酒糟、谷糠那樣粗劣的食物。 ⑥以前迷信的說法,對雙親忤逆不孝的人會遭雷擊。 ⑦晚:晚娘,繼母。親:生母。⑧新婦:新娘,媳婦。 ⑨天真:天然的真率性情。 ⑩式:語氣助詞。好:彼此友愛。 ⑪不要偏聽偏信。 ⑫枕邊言:(妻子)在枕頭邊所說(挑撥兄弟關系)的話。 ⑬同氣連枝:同一氣質、根本。形容兄弟姐妹間親密的關系。 ⑭同堂:同一祖輩的親族。 ⑮入土:將棺木埋人土中。從前有「入土為安」的說法。 ⑯夫男:丈夫及兒子。 ⑰五行說講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其中水能克火。此喻妻子以柔和制服丈夫的剛烈。
【原文】
婚嫁宜從儉,虛花總不長①。明人暗中笑:何必大排場?娶婦求賢慧,何須論嫁妝。且留餘地步,日後過時光。酒肉非朋友②,宜防入下流。時親方正士③,好樣自家求。若到為官日,須知報國恩。倘令貪與酷,在讀聖賢文。一入公門里④,當權正好修⑤。好開方便門,陰德子孫留。男女陰陽判⑥,宜求廉恥全⑦。男須名是重⑧,女以節為先⑨。戒爾休貪色,貪來性命傷。自家有妻女,誰願臭名揚。淫亂姦邪事,原非人所為。守身如白玉,一點勿輕虧。暗地勿虧心,須防鑒察神⑩。念頭方動處,天已早知聞。積德終昌盛,欺心越困窮。還金兼卻色⑪,第一大陰功⑫。戒爾勿貪財,貪財便有災。此中原有數⑬,何必苦求來。財物眼前花⑭,來時且慢誇。細將天理想,勿使念頭差。酒醉最傷人,胡塗誤正經。況多成痼疾⑮,貽患到雙親。閑氣莫相爭⑯,徒然害自身。善人天保佑,何必鬧紛紛。斗氣真愚拙,甘將性命輕。忘身忘父母,不孝最無倫。口角細微事,何妨讓幾分。從來大災難,多為小紛爭。
【注釋】①虛花:假花。謂在初嫁時鋪張浪費所裝點出來的光彩是不會長久的。 ②在一起吃吃喝喝所結交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③時常親近品行端正的人士。 ④公門:公府衙門。 ⑤修:修善積德。 ⑥男女間有陽和陰的區別。古代的陰陽說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分為陰陽兩類,其中男屬陽類,女屬陰類。 ⑦應當立身廉潔清自,不做羞恥的事情。恥:懂得羞恥。 ⑧名是重:重視名譽。 ⑨節:貞節。 ⑩鑒察神:迷信說法,每人頭上都有神明在鑒察他的善惡功過。 ⑪還金:歸還自己不應得的錢財。卻色:拒絕女色的誘惑。 ⑫陰功:陰德,暗中積下的善行。 ⑬數:命中定數。 ⑭眼前花:比喻好看而不耐久的東西。 ⑮痼疾:難以醫治的疾病。 ⑯閑氣:無關緊要的小矛盾。
【原文】
官法苦難熬①,相爭手勿交②。倘然傷性命,誰肯代監牢?小怨狂爭斗,旁人切勿幫。須知人命重,惹出大災殃。莫說他人短,人人愛己名。枉將陰騭損③,況有是非生。田產休爭奪,空將情義傷。區區身外物,誰保百年長。爭訟宜和息④,官司切勿成。有錢行好事,樂得享安平。結訟最為愚,家財盪盡無。可憐忙碌碌,贏得也全輸⑤。唆訟心腸壞⑥,明明不是人。暗中還取利,壁上看輸贏⑦。天道最公平,便宜勿占人。天寬並地闊,何弗讓三分?謊話說連篇,難瞞頭上天。倘令人看破,不值半文錢。度量須寬大,將心好比心。量寬終有福,何必學凶人。君子總虛心,輕狂是小人。回頭不認錯⑧,薄福少收成。財勢難長靠,欺人勿太狂。請看為惡者,哪個好收場?一字千金值⑨,存心莫放刁。有才須善用,勿使筆如刀⑩。誰保常無事,平居勿笑人⑩。自家還照顧,看爾後來形⑪。
【注釋】①官法:法律所規定的刑罰。 ②手勿交:不要動手打架。 ③陰騭(zhì):即陰德。 ④爭訟:為爭奪財物而進行訴訟。 ⑤即使打贏了官司,(由於訴訟花費大)也是得不償失,等於輸了。 ⑥唆訟:唆使他人訴訟。 ⑦壁上看:任憑他人相爭而袖手旁觀。 ⑧回頭:吳方言,拒絕的意思。 ⑨一諾千金、說話算數。 ⑩平居:平時,日常生活中。 ⑪謂看人要看最終的結局,不能只看眼前。
【原文】
花鼓灘簧戲①,人生切莫看。忘廉並傷恥,受害萬千般。淫戲休宜點②,何人不動情?害人還自害,妻女敗名聲③。莫入賭錢場,如投陷馬坑④。終身從此誤,家業必消亡。火化燒棺事,兒孫太毒心。請君細心想,天理可該應。溺女最堪傷⑤,心腸似虎狼。結冤終有報⑥,災難一身當。一樣皆人命,何分女與男?母妻都是女,何以兩般看⑦?善事諸般好,無如救命先。保嬰能集會⑧,功德大無邊。萬物總貪生,須存惻隱心⑨。放生堪積德,祿壽好培根⑩。滋味勿多貪,生靈害百般。乍過三寸舌⑪,誰更辨咸酸?禽鳥莫輕傷,輕傷痛斷腸。殺生多減壽,利害細思量。牛犬與田蛙,功勞百倍加。一門能戒食,瘟疫免全家。惜字一千千⑫,應增壽一年。功名終有分,更得子孫賢。儉朴最為良,奢華不久長。粗衣與淡飯,也好過時光。靡費真無益,十分體面裝⑬。省來行善事,保爾子孫昌⑭,急難人人有,傷心可奈何⑮?此時為解救,陰德積多多。慾望後人賢,無如積善先。臨終空手去,難帶一文錢。生意經營客,錢財總在天。留心能積德,明去暗中添⑯。技藝隨入學,營生到處尋⑰。一生勤與儉,免得去求人。
【注釋】①花鼓:花鼓戲。流行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一種民間戲曲。灘簧:清代流行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一種曲藝。即現在滬劇、甬劇、蘇劇等等劇種的前身。 ②點:挑選。舊時戲班演戲,由觀看者根據戲班提供的劇目單子來決定演出什麼,為「點戲」。 ③指妻子和女兒(受到淫戲的影響)干出敗壞名譽的事來。 ④陷馬坑:過去打仗時掘來使敵方馬匹陷落的土坑。坑上用稻草等偽裝;坑底插竹簽、長槍等銳器,使馬陷落後被刺死。 ⑤溺女:把初生的女嬰溺死。 ⑥結冤:與枉死女嬰結下的怨仇。迷信說法,被殺者的鬼魂會在冥中報復殺害者。 ⑦為什麼要(將自己的母親、妻子與生下的女嬰)兩樣看待? ⑧集會:指集合人們一起來保護嬰兒。 ⑨惻隱:同情心。 ⑩培根;培育根本。比喻得到更牢靠的保障。 ⑪剛經過舌頭。指咽下食物。 ⑫惜字:愛惜印著或寫著文字的紙張。 ⑬「靡費」二句:十足是裝點面子的。 ⑭昌:昌盛,繁多。舊時以多子多孫為福氣。 ⑮除了傷心之外無可奈何。 ⑯表面上(錢財)少了,實際上在不知不黨中(因積德帶來好運使所得)反而增加了。 ⑰營生:謀生的方法。
【原文】
步擔肩挑子①,全家性命存。得錢能有幾,何忍與他爭。更勸上頭人,休將婢僕輕。一般皮與肉,也是父娘生。強取人財物,良心壞十分。銀錢雖到手,面目不留存②。何苦學凶人,謀財是黑心。青天來霹靂③,財去命難存。負義忘恩者,原來不是人。試從清夜裡,細細想平生。搬是搬非者,冤家結最深。終須招惡報,拔去舌頭根④。凡事隨天斷,何須太認真。不妨安我分,做個吃虧人。少小須勤學,安心進學堂。書聲宜響亮,字畫必端方⑤。言語須和氣,衣冠貴肅齊⑥。好將人品立,方可步雲梯⑦。年少書生輩,淫書不可看。暗中多斫喪⑧,白壁恐難完⑨。過失須當改,人生幾十秋。死生原大事,急速早回頭。字紙棄灰堆,災殃即刻來。好將勤拾取,危難更消災。五穀休拋棄,須知活命根。時時能惜谷,得福更非輕。天地須知敬,清晨一炷香。虧心多少事,每日細思量。同享太平福,人須學善良。倘為邪教誤⑩,何以對君王?王法宜知畏,奸刁勿逞凶。欺人心地壞,頭上有天公。共把皇恩報,銀漕須早完。倘然久拖欠,四季不平安。作惡行凶者,便宜總佔先。一朝災難到,大錯悔從前。第一傷人物,無如鴉片煙。此中關劫數,明者避為先。詩句《神童》續,良言值萬金。善人終究好,天理弗虧人。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
【注釋】①指挑著擔子穿街走巷的小販和小手藝匠。 ②把臉面丟盡了。 ③迷信說法,暗中做壞事的人會被天雷打死。 ④死後會墮入拔舌地獄。佛教稱,人生前如果對他人誹謗讒毀,死後將墮入拔舌地獄,被拔去舌頭。 ⑤字畫:寫字的筆劃。 ⑥肅齊:端莊整潔。 ⑦步雲梯:憑藉雲彩升天。喻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⑧斫喪:傷害,損傷。 ⑨壁:圓形有孔的玉器。喻美好的品格。 ⑩邪教:指被官府禁止的各種民間宗教組織。 ⑪銀漕:稅銀和稅糧。古代稅糧都經河道運往指定地點,故稱漕。 ⑫劫數:普遍降臨到世界上的厄運、災禍。 ⑬謂這首詩是《神童詩》的續詩。 ⑭妄想:不切實際的想法。指人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