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長牌七夕

長牌七夕

發布時間: 2023-06-27 07:48:44

1. 行酒令 都有什麼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行酒令
1、文字酒令

⑴作詩
飲酒賦詩,由來已久。前面說過的晉人石崇金俗園宴客,則是當筵賦詩,不成則罰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觴,飲酒賦詩,更是文壇美談。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園宴弟飲酒賦詩後,此風已頗為盛行了。
行令作詩,常見的是每人作一首詩,作不出者罰酒。這種形式的酒令在本書故事選編部分多有所見。也有時不是一人作一首詩,而是每人聯詩兩句,似乎作對子。也有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的,接不上則罰酒。像流傳的李白和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們聯成的一首詩是: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既有格律詩味,又不失為「席上之物」。

⑵對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採取聯對形式。
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⑶續句
續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種類似學生造句的行令題目,由每人隨口編造詞句,即興組織語言,東拉西扯,左連右接,湊合而生新意,聯續以成文章,構成行酒令語言。這樣構成的行令語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橫生,一般行這種酒令難度較大,非慧心難為,無巧口不成。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中記載的陳眉公行酒令的故事,其令語即屬這種形式。酒令要求「首要鳥名,中要四書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像這種行令題目,要求把三種本來互不相及的詞語聯續成章,頗費神思,須有功底。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姑娘們在紅香圃中舉行壽宴,席間射覆劃拳,中間「一時湘雲贏了寶玉,襲人贏了平兒,尤氏贏了鴛鴦」,湘雲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這個題目更加繁復,要把五種詞語湊成一句話。有關三段令語前已引及。這些雖然是曹公的妙筆,但與當時社會上所見的例子也非常類似。
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也常見,一般酒令語言無引用之處,純粹是東拉西扯,憑心目中已有的概念、語言及當時耳聞目睹的東西,隨口編造。盡管如此,編說出來,也頗有意趣。

⑷引用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遺留下來很多經典、詩詞、散文,成為後世之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人們從小讀書講究背誦,養成特殊的記憶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李杜詩、蘇辛詞、韓柳文,多背之爛熟,口頭行酒令往往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語言。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宣牙牌酒令時道:「如今我說骨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押韻。錯了的罰一杯。」中間輪黛玉說時,鴛鴦道:「左邊一個『天』。」黛玉口順說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鴛鴦又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又順口說了《西廂記》上的一句「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結果被寶釵耍為話柄。

⑸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這種語言的形式的酒令別有雅趣,下面舉例為證。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塤喝酒行令,要一個字里有大人、小人,並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先說道:
傘字有五人,
下列眾小人,
上侍一大人。
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
無福之人服侍人。
夏塤接著說道:
爽字有五人,
旁列眾小人,
中藏一大人。
所謂人前莫說人長短,
始信人中更有人。
這種析字令語讀來十分含蓄有趣。
這種語言形式的行酒令,還見一種情況是,從詩文中選出一句,進行別解分析,翻出新意,構成令詞。比如,明無名氏撰《笑海千金》記錄一則酒令掌故,說:昔一縣尹與縣丞愛錢,主簿極清。一日,同飲酒,至半酣,縣尹遂設—令:要《千家詩》一句,下用俗語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帶葉燒,熱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過橋東,左也靠著你,右也靠著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爭春未肯隆,原告一兩三,被告一兩三。」

⑹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與析字酒令相像,區別在於析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其他某種道理或意思,構成酒令語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則只是通過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或者把幾個字合成一個字,構成酒令語言,其字面也有某種意思、內容,但無引申之意。
明代樂天大笑生集《解慍編·卷之五口腹》記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雲:
一人專撞席,名為掇座,席長出令譏之曰: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卻禾邊口,添斗便成科。諺日:『寧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厭之,蹙眉作色曰:「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曰:『寧吃歡 喜湯,莫吃皺眉羊。」』撞席者曰:「單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銅,除卻金邊同,添重便成鍾。諺曰:『見鍾不打,何處劍銅。」
清代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叫《鬼令》,寫的是幾個野鬼在荒野里飲酒,竟然也行起令來。他們的酒令要求很嚴,要說四句話,舉一個不透風的字,把這個字的中間筆畫推到上邊去,便成另一字。這個酒令別出心裁,饒有趣味,語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調整部首筆畫的結構位置。原文妙趣橫生。讀後餘味無窮。

⑺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語的開頭、結尾或中間必須是,或者必須有某個字的一種語言形式的酒令。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語經過個別文字的限制,所說出來的,又多是另一種語言形式,如作詩、聯對和引用古詩、古文等。
明代馮夢龍輯《廣笑府》載一則限字酒令故事,說有三個人同飲行令,要說一句話,「相」字想首,「人」字結尾。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個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語是要求每人背誦兩句四書上的話,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諧音的也行。

⑻字旁
就是利用漢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選擇個別字,開辟思路,確立話題,巧妙編造語句,構成行令語言。
傳說,清代鄭板橋做縣令時,其治下有一大戶公子,作惡行凶,打死無辜良民,民憤極大。板橋著手處理此案,欲處公子死刑。有二鄉紳與公子有親,遂至板橋府上來求情,板橋不知來意,設席相待。席間,一鄉紳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會。小人有意向先生請教,不妨行個酒令。每人說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後由此宇舉一句俗語作結。不知先生肯不吝賜教否?」板橋道:「願意領教。」於是,此鄉紳先說道:
有水念作清,
無水也念青。
去了青邊水,
添心即為精。
板橋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鄉紳介面續道:
我倆有心來講情,
惟恐大人不準情。
板橋一聽大驚,心知中計,乃微舒闊袖,起座對道:
有水念作湘,
無水也念相。
去了相邊水,
添雨即為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鄉紳見板橋一口推託,心中不悅,大聲對道:
有水念作溪,
無水也念奚。
去了奚邊水,
添鳥則為雞。
得時狸貓賽猛虎,
落地鳳凰不如雞。
板橋見對方出口傷人,拂袖而起,二鄉紳亦不歡而散。

⑼諧音
諧音就是在行語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時,利用漢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點,在酒令語言字面上表達一種意思,又隱含一種意思,使令語說來隱晦含蓄。
明代潘塤輯《楮記屋》記載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這種形式。故事說元豐年中,高麗遣一僧入貢。此僧辨慧知詩,皇上令楊次公接伴之。一日宴會,此僧出令道:「要兩古人姓名爭一物。」他先說道:
古人有張良,有鄧禹,爭一傘,良曰:「良(涼)傘。」禹曰:「禹(雨)傘。
概戲楊次公冠如傘狀。楊次公也說道:
古人有許由,有晁錯,爭一葫蘆,由曰:「由(油)葫蘆。」錯曰:「錯(醋)葫蘆。」
概戲僧頭如葫蘆。這則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說令語古雅風趣,中間應用了諧音技巧。
宋代邢居實撰《拊掌錄》中記載一篇酒令故事,說王安石和劉貢父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漢字語音作的游戲。原文雲:
王荊公嘗與客飲,喜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燕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久之,無酬者。劉貢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鵓鴣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選摘經書中字句,模擬禽言聲音,也是語言文字游戲上的一個鮮例,頗有雅趣。

⑽陳述典故和掌故
我國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有數目頗多的歷史掌故和文學典故,成為後人的口齒美談。行酒令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戰、猜枚、擲骰子、擊鼓傳花等酒令輸了後,罰說一個古代笑話、人物掌故和文學典故。以佐興助酒。《聊齋志異·狐諧》中有一段描寫道:「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暫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飲,願陳一典,以佐諸公飲。」《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擊鼓傳花行令,賈母笑道:「若到誰手裡住了,吃一杯,也要說個什麼才好。」風姐兒笑道:「依我說,誰像老祖宗要什麼有什麼呢。我們這不會的,豈不沒意思。依我說也要雅俗共賞,不如誰輸了誰說個笑話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在酒席筵前,引經據典,談笑湊趣風氣甚濃。
也可以以這些題材行純粹語言形式的酒令,一般是限定一個角度或題目,由每人陳述列舉一個掌故或典故,構成令語。下面說一個歷史故事:
岳飛趕考到京後,一次和弟兄們吃酒行令,要說一個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說不出的,罰酒三杯。張顯說的是「關雲長單刀赴會」,湯懷說的是「劉季子醉後斬蛇」,王貴說的是「霸王鴻門宴」,岳飛說的是「曹瑋席間斬敵獻頭」。四人說的都是歷史掌故。輪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曉得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幾碗, 不皺眉頭,就算我是個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罷,也罷。」牛皋於是吃了兩大碗。

⑾列說俗語和諺語
中國民間諺語和俗語非常豐富,口頭說令常常引用舉說—些,構成令詞。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談資部記載一個酒令故事,說「古亭劉端簡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文中所說的方言,實際上也就是俗語。
《三笑》電影里,祝枝山當著丞相的面要顯示唐伯虎的才能,於是出了個考題道:「我們前天在杭州行了個酒令,第一句拆一個字,第二句一句俗語,第三句引出一句唐詩。」唐伯虎答的是:
品字三個口,寧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勸君更進一杯酒。

2、游戲酒令
從古到今,社會上還有許多以語言為輔助或純粹脫離語言的比較固定的獨立的游戲形式的酒令。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其相應的令具,都有其具體的方法、原理和過程,多仍並用語言,大多數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這些游戲酒令的設計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現了動作和聲響,使令席上非常熱鬧、活躍。
用作行酒令的這些游戲,是民間游戲的一個方面,這些游戲大量的是專門為行酒令而設計創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間其他方面的游戲形式用於行酒令了。這些酒令游戲在各地民間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出現,擇其主要的分別介紹於後。

⑴射覆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戲,據有關史書記載,三國魏管輅、晉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無題二首》詩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句。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有「芸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句,又有「船頭不張燈火,待月快酌,射覆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射覆游戲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耍法都是比較直接的。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清俞敦培《酒令叢鈔·古令》雲:「然今酒座所謂射覆,又名射鵰覆者,殊不類此。法以上一字為雕,下一字為覆,設注意『酒』字,則言『春』字、『漿』字使人射之,蓋春酒、酒漿也,射者言某字,彼此會意。」這基本上說明了射覆酒令游戲的耍法原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射覆酒令即與此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和典故因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和典故等揭謎底。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二人一笑,相互會意,各飲了一口門杯。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一個「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一口。

⑵投壺
投壺也是較早的酒令游戲之一。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設特製之壺,以壺口為目標,賓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定勝負,負者飲罰酒。
投壺既是我國古代宴會時的一種酒令游戲,也是一種風俗禮制,歷代史籍文章載述甚多。《禮記·投壺》記述最詳,有雲:「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賓再拜受。」可見投壺之前賓主之間的客套禮數頗多。言及投壺之方法具物時有雲:「壺頭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雲:「籌(即壺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可謂詳盡了。看來投壺用的矢也是為行酒令而特製的,不同於戰爭用矢。據記載知,這種特製之矢有三種尺度,室內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
《左傳》昭十二年載雲:「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後漢書·祭遵傳》載雲:「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明代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娛老》有雲:「惟松江專要投壺猜枚,夫投壺即開起座喧嘩之端矣,然恐昔日祭征虜之雅歌投壺,未必如是。」後漢祭遵,字弟孫,曾任征虜將軍,故有祭征虜之稱。此處「昔日祭征虜之雅歌投壺」即指《後漢書》所載的祭遵雅歌投壺之事。
宋代歐陽修《文忠集·醉翁亭記》寫雲:「酒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座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射』』幾乎「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壺事,意即投壺的投中了。明代吳安國《累瓦二編》卷之十二應諧有一篇雲:「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飲,有客請曰:『今日之飲,無隱厥技以為劇,可乎?』其一人進曰:『吾善於簫。』有二人曰:『吾善於歌。』又有二人曰:『吾善於舞。』二人善於弈,二人善於壺……」所謂壺,即指投壺。
投壺酒令游戲,從春秋戰國時期產生,到明清以後逐漸不傳,前後兩千多年,足見其頗多趣味,也可見我國古代風俗習慣之—斑。

⑶猜枚
猜枚酒令游戲,源於射覆。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之三十三娛老即雲:「猜枚乃藏鬮射覆之遺制。」其法,宴會飲酒時,取若干小物件,如錢幣、棋子、瓜籽、松籽、蓮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將小物件握於拳中後伸出,供人猜測有無、單雙、個數和顏色等,猜中者為勝,不飲,猜不中者為負,飲罰酒。也有時,三射而後以射中多少決定勝負,負者飲罰酒。
唐人詩有雲:「城頭擊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松子。」可見,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戲,其史頗久。《紅樓夢》第十九回雲:「只顧猜枚行令。」第七十五回有雲:「一溜坐下,猜枚劃拳。」《水滸全傳》第一百零二回有雲:「當下猜枚行令。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有雲:「筵中以猜枚贏吟輸飲為令。」
猜枚酒令游戲也稱猜拳。元姚文奐《竹枝詞》有句雲:「剝將蓮肉猜拳子,玉手雙開各賭空。」即見。清翟顥《通俗編》有《俳優·猜拳》篇,所言亦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戲,涉及具物簡單隨便,又頗小巧有趣,人們對之十分喜愛,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⑷拇戰
拇戰俗稱劃拳,也是我國酒令游戲中的一種傳統方式,頗為古老。明代王征福有《拇戰譜》,專記劃拳令辭。清代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有雲:「拇戰分曹,雜以諧笑。」清沈復《浮生六記》有句雲:「拇戰輒北,大醉而卧」拇戰也稱作拇陣,概因拇指相搏,互爭勝負,有如戰陣而得名。清趙翼詩有:,「老拳轟拇陣,謎語斗鬮戲」句。拇戰還稱作豁拳、豁指頭、猜拳等。、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載雲:「俗飲,以手指屈伸相搏,謂之豁拳,又名豁指頭。蓋以目遙覘人為己伸縮之數,隱機斗捷,余頗厭其呶號。」《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寫雲:「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贏唱小曲兒。」《水滸全傳》第一百零九回寫雲:「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等等。

⑸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也稱擊鼓催花,也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酒令游戲。唐人詩有「城頭擊鼓傳花枝」。宋代范成大《上元記吳中節物》詩有「酒壚先迭鼓,燈市早投瓊。」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觀》第十五卷有雲:「盧楠正與賓客在花下擊鼓催花,豪歌狂飲。」清代沈復著《浮生六記》卷四浪遊記快有雲:「始則折桂催花,繼則每人一令,二鼓始罷。」近代王韜著《淞隱漫錄》中《李四娘》篇寫雲:「猜拳交杯,擊鼓傳花。」可見這個酒令游戲出入詩文,在當時社會上頗有影響,也頗有歷史了。
評書《金鐲玉環記》中有一段擊鼓傳花行令的描寫,說桂蓮和桂梅從對詩答文中發現茶童像是雷寶童,因父母在座不好問知真實。於是,叫丫環春紅在門外擊鼓,他們和老爺夫人傳花喝酒,私囑春紅舔破窗紙,看見花到老爺夫人手中則住鼓,讓老爺夫人喝酒。結果,一會把老爺夫人哄醉扶回睡了。二位小姐把茶童請入座中,對詩答令,終於知道了茶童原來就是遇難流落到賈府的雷寶童。
《紅樓夢》中有好幾回寫到擊鼓傳花行令。第五十四回寫道「風姐兒因見賈母十分高興,便笑道:『趁著女先兒們在這里,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賈母笑道:.『這是個好令,正對時對景。」』所謂「春喜上眉梢」是「擊鼓傳梅」的雅稱。「梅」、「眉」諧音,將「傳梅」說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討吉利的口彩。寫到響鼓後的情景時雲:「那女先兒們皆是慣的,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驚馬之亂馳,或如疾電之光而忽暗。其鼓聲慢,傳梅亦慢,鼓聲疾,傳梅亦疾。恰恰至賈母手中,鼓聲忽住。」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擊鼓傳花之法大勢已見。
根據有關記載和描寫,可見擊鼓傳花酒令游戲的玩法是,專門設置一個擊鼓,採取一枝花,酒席上隨著鼓聲和節奏速度,依次循環相傳這枝花,鼓聲住後,花枝落到誰手裡,誰喝罰酒一杯,有的還說些令語。專設的擊鼓之人,一般在舊社會多是用盲藝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門外或屏風背後。《紅樓夢》第七十五回擊鼓傳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婦(下人)在屏後擊鼓」。下人就在席前,則要用布條把眼纏住。總之,擊鼓的不能看見見花枝的傳送情況,鼓聲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隨便掌握,住鼓罰酒一般說來是偶然的。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製的。《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擊鼓傳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銅釘花腔令鼓」。據某些些載述,行此令也有用鑼代鼓的。
擊鼓傳花酒令的特點是場面大,聲響大,宜乎人多,隨機性強,住鼓靈活,罰酒偶然,因此令內之人多有提心吊膽之感,促動花枝急急相傳,易於活躍場面氣氛。試想,鼓聲連響,花枝頻傳,語笑喧嘩,杯盞交錯,何等壯觀有趣。

⑹牙牌令
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為民間牌類游戲用具,多用於賭博,耍法頗多,相傳為宋代宣和二年設計製造,用象牙製成,所以叫牙牌。後來也用獸骨製造,於是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紙製造,便叫紙牌。這種耍牌長二寸許,寬約半寸,長方形狀。一面刻印著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顏色的點數,一般從一到六,上下兩重,每張牌上分別有二到十二個點子,分紅綠或紅白兩種顏色。每副牌三十二張,每張都根據牌上的點數叫有名稱。上下兩重都是—點、二點、三點、四點、五點和六點的牌,分別叫做長幺、長二、長三、長四、長五和長六,統稱為長牌。其中「長幺」牌也叫「地牌」,「長四」牌也叫「人牌」,長六」牌也叫「天牌」。其他牌都分別按點數有名稱,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點、花九、雜七等不盡列之。古代這種耍牌除了象牙、獸骨、硬紙製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烏木製造的。
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兩張或三張牙牌的色點配付子,列說牙牌花色。
關於牙牌酒令,現代紅學家鄧雲鄉在其所著《紅樓識小錄·酒令》中言其曾購得過一本關於「牙牌酒令」的書。書中內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這些牙牌副子三張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詩,極為形象,頗見慧見。有幾副是:
左邊一張「幺五」,中間一張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張「幺五」,這樣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點,上面一排都是朱紅點子,右上角題唐詩雲:「林花著雨胭脂濕。」十分神似,頗見匠心。
左邊一張「人牌」,中間一張二三「五點」,右邊一張「長三」。「長三」斜看很像一條船,角上題杜詩雲:「野航恰受兩三人。」十分巧妙。
並列兩張「長三」,再加一張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著的三點,好像一根鏈條,邊上六點像是墜著一個重物,題詩雲:「千尋鏈索沉江底。」真為形象。
中間一張「人牌」,左右兩邊各一張「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點,上紅下綠形似彩色屏風,故名曰「錦屏」),上面一排三張都是四個紅點,顯得很華麗左右象徵兩扇屏風,好像是一個貴婦人坐在中間,右上題詩雲:「只似人間富貴家。」真是再形象不過了。
行令列說這些牙牌花色副子時,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後,分張舉說,最後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稱,令席上賓客依次即興介面比上一句令語。其令語大部分是根據牌上色點所說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據牌名和副子名稱諧音湊韻的。試析幾例看之。《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時,鴛鴦道:「有了一副了。左邊是張『天』」,賈母道:「頭上有青天。」這便是湊韻而已。鴛鴦道:「當中是個『五與六』。」賈母道:「六橋梅花香徹骨。」這張牌上五下六共十一點,一頭的五點像一朵梅花,一頭的六點用六橋代之,這句即屬象形。鴛鴦道:「剩得一張『六與幺』。」賈母道:「一輪紅日出雲霄。」這張「幺六」,牌,上下共七點,「一輪紅日」指紅色的幺點,「雲霄」指代綠色的六點,這句也是象形。最後鴛鴦道:「湊成便是個『蓬頭鬼』。」賈母道:「這鬼抱住鍾旭腿。」「蓬頭鬼」是長六、五六和幺六這副牌的名稱。賈母所說的這句屬借事發揮湊韻而已。其他再如鴛鴦說: 「有了一副。左邊是個『大長五』」,薛姨媽道:「梅花朵朵風前舞。」這句也是象形,因為這張「七五」牌,上下由兩個梅花形的五點組成,所以說「梅花朵朵」。再如鴛鴦說:「左邊一個『天』。」黛玉說:「良辰美景奈何天。」這便純屬即興湊韻了。
另外,鴛鴦把一副三張合起來說的牙牌副子名稱,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語。如與湘雲說的左邊「長幺」,右邊「長幺」,中間「幺四」的這副牌,鴛鴦說:「湊成一個『櫻桃九熟』。」因為全副三張牌九點皆紅色,所以用九顆熟透的櫻桃作比,頗為形象。再如與薛姨媽說的長五、二五、長五這副牌,鴛鴦道:「湊成『二郎游五嶽』。」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個二點,五嶽代指其中的五個五點,借用神話傳說,也很形象恰當。
牙牌酒令在古代時頗為普遍,因其比較繁瑣,又難度較大,所以早巳湮沒不傳了。

⑺骰子令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為一種民間游戲用具。立體方塊形狀,大如杏核。相傳為三國·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於游戲投擲,故名為投子。其用玉石做成,故又謂之瓊。唐時加至六個,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點著有色,故也稱色子。其點色一般有紅綠、紅黑或白黑兩種,各個各面點色交錯變化,擲之以決勝負。骰子在古代主要用於賭博,又其上刻有點子,所以古時也稱為博齒。骰子除了用玉和骨製造以外,古代也有用木頭製造的。 古代擲骰行令,其法頗多。《聊齋志異·狐諧》有雲:「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便是一種,其法不詳。《紅樓夢》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寶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所謂搶紅,即是擲骰為戲,以所得紅點多少定勝負,負者罰飲,故名曰搶紅。
《紅樓夢》第一百零八回描寫的擲骰行令,是用四個骰子擲,按擲出

熱點內容
嘉華玫瑰鮮花餅 發布:2025-02-08 08:10:13 瀏覽:119
花卉蛋糕材料 發布:2025-02-08 08:01:26 瀏覽:656
秋菊海棠 發布:2025-02-08 08:00:51 瀏覽:897
揭西龍山杜鵑花地址 發布:2025-02-08 07:57:07 瀏覽:731
創意黑白梔子花 發布:2025-02-08 07:56:34 瀏覽:546
情濃不語付海棠txt 發布:2025-02-08 07:52:47 瀏覽:634
大型肉肉盆景 發布:2025-02-08 07:47:24 瀏覽:171
荷花生寶寶 發布:2025-02-08 07:43:04 瀏覽:369
花店必備工具 發布:2025-02-08 07:41:36 瀏覽:505
西峰特色花店 發布:2025-02-08 07:33:33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