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也是

七夕節也是

發布時間: 2023-06-29 13:48:23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少女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⑵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是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日期為農歷的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我國的非文化歷史遺產,也是我國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乞巧節),甘肅省西和縣地方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甘肅省西和縣一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及禮縣的永興、鹽官等地。它出現於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明清兩代達於興盛,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由於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傳不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這一風俗曾因受壓制而出現衰落,改革開放後重新得到恢復。西和七巧節風俗是集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發掘、保護西和乞巧民俗,對促進農耕文明時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審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⑶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3)七夕節也是擴展閱讀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⑷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有很多不過節日的人都不知道七夕是什麼節,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七夕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見的日子,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他們的,那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1

七夕是情人節,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內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節日習俗

1、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2、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3、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2

七夕是「情人節」嗎?看看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便知道了

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七夕節」,同時也是商家與情侶的狂歡節。在如今,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情人節」,情侶們會在這一天互送禮物,開啟甜蜜的約會,而商家們則忙於備貨,趁著節日氛圍多賣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外國節日的沖擊,許多人都希望藉助七夕節來喚醒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於傳統節日我們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節,它在古代可不僅僅是情人節。

有關七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上,《詩經大東》記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句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不過此時它卻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從農業文明的角度講述織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織女星是七夕節的來源之一,但它卻不是全部。

中國古代的觀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古老典籍中都記載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歷序》中就記載:「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地理志》雲:「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這里的婺女就是織女,她逐漸演化為女神,被民間稱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長編織雲彩,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除此以外,七夕節還源於人們對於特殊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認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太平御覽》還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這說明古人認為這一天是象徵豐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這一日要普天同慶,天地同樂。

在古代七夕節的「主力軍」是婦女和兒童而非情侶,比如宋代《夢粱錄》中就記載道:「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宋代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流傳甚廣,但參加盛會的大多都是婦女與兒童,兒童自然是什麼節日都要參加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古代的七夕節其實是「婦女節」。

既然是「婦女節」,節日的主角當然是女子。在古代七夕節也被稱為「七姐誕」,每到這一天,女孩們便會在晚上對著織女星擺上瓜果進行祭拜,乞求女神賦予她們靈巧的雙手和精妙的編織技藝。當然,有的女孩也會乞求姻緣巧配。

直到東漢時期,在戰亂當中人們將希望與美好寄託在神話故事裡,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逐漸形成。東漢《風俗通》中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是故事的雛形,而到南朝時梁殷芸《小說》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則已經是故事的完整版。

七夕節起源古老,歷史悠久,而它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融合以後,形成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比如在西漢時,女子們會在這一天進行祈福,劉歆在《西京雜記》中就記載道:「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北朝時,南方非常重視七夕節,節日儀式非常隆重。唐朝時宮中還要專門設「乞巧樓」,以供嬪妃和宮中女子向七星娘娘乞巧。在宋朝時,七夕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它在民間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成為全國性節日。每到七月七時,宋都還會專設乞巧市場,《醉翁談錄》中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通過記載不難看出宋朝七夕節的盛況。不過此時七夕節的主角仍然是女子,男子不過是在旁欣賞者,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中的一小部分。

正如端午節有比賽龍舟與包粽子一樣,七夕節也有獨屬於它的比賽,那就是「賽巧」。在七夕節女子們會比賽穿七孔針,穿的快的女子會得到女神的祝福,將來會心靈手巧,而穿的慢的人則需要將提前准備好的禮物送給獲勝者。《元氏掖庭錄》中對此就有專門記載:「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除此以外,古代民間還有對月穿針的習俗。而所謂對月穿針,就是女子們先向織女星虔誠跪拜,然後拿出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對月穿針。對於古人來說,最有意思的當屬喜蛛應巧,女子們會在這一天各捉小蜘蛛放入盒子當中,等待一定時間以後將盒子打開,裡面的蛛網越稠密則說明主人將來越心靈手巧。

而當時間來到近代以後,民間的七夕節依舊隆重。比如浙江宜興人會在這一天聚集起來搭制香橋,祭祀雙星,象徵牛郎織女相會。而廣東的七巧節則異常隆重,慶祝儀式從七月六號晚上就已經開始,人們會在香案上擺放許多瓜果與奇巧的東西,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直到現代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七夕節的情人節氣息愈發濃厚。許多人對此提出了批評,認為七夕節本不是情人節。不過換個角度想一想,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若是它能夠促進傳統節日的繁榮,即使存在誤會,只有我們能夠了解真正的七夕節,那麼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⑸ 七夕節是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⑹ 七夕節是什麼節

七夕節是情人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梁談沒,為侍磨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橡納傳統習俗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看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因為「牛郎織女」的美好傳說,七夕節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帶有了浪漫的愛情色彩,因此七夕節也就成為中國各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溫馨、代表愛情和婚姻的節日,被稱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熱點內容
紅薯苗盆栽 發布:2025-02-08 02:42:31 瀏覽:133
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 發布:2025-02-08 02:42:29 瀏覽:563
百合漫畫網盤 發布:2025-02-08 02:41:46 瀏覽:352
花卉的質量標准 發布:2025-02-08 02:28:32 瀏覽:490
手繪鬱金香圖片 發布:2025-02-08 02:27:48 瀏覽:355
丁香起社區 發布:2025-02-08 02:26:32 瀏覽:257
丁香茶死亡 發布:2025-02-08 02:26:31 瀏覽:485
太空泥鬱金香 發布:2025-02-08 02:07:19 瀏覽:479
葯用蘭花太 發布:2025-02-08 02:03:32 瀏覽:916
秋石牡丹 發布:2025-02-08 01:56:03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