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的本意

七夕的本意

發布時間: 2023-06-29 15:07:34

A.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裡

1、七夕由來的不同

中國的七夕: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文獻資料。

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它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漢武故事》里記載,漢武帝跟仙後西王母相愛,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里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也有學者認為,七夕是父權社會出現之前的神話母題,是請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儀式,乞巧的最初意思為向天神乞橋,「乞求溝通的橋梁」。

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誕生於中國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與日本本土的祖靈信仰和棚機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與日本佛教有密切聯系的「穢祓」(去除污穢)思想,頗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節吸收了中國七夕節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已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習俗不同

中國的七夕習俗:

中國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而後,大家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七姐」。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陽(9月9日)一並列入日本的五節供,是國家的固定節日。每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七夕節慶祝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與中國的七夕習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示慶祝和紀念,如選美比賽、馬拉松、七夕舞會等。

同時,七夕也被認為是訴說心願的日子。

這一習俗從江戶時代一直流傳至今。人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五色彩紙上,日語裡面叫做「短冊(たんざく)」,綁上絲線然後掛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每年七夕到來之前,大學里的圖書館、家附近的超市、車站的大型商場就開始准備,到處都可以看到供人們寫願望的紙條和掛願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於這一習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們當做是小孩子的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B. 別把七夕節過「窄」了 !七夕還是古代的婦女節!這個節日還有哪些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C. 七夕的含義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版的主要參權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D. 中國的情人節是

中國一般把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但是隨著國外文化的交流,每年的公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也會過。 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等,在這一天女性會偕同閨中好友一起祭拜織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因為傳說里這也是牛郎織女一年中見面的日子,所以也被認為是愛情的節日。 織女是傳說中王母娘娘手下負責紡織天邊雲霞的女仙,她紡織的技術高超,可以織造出萬變的雲霞,但因為王母娘娘每天都要,所以一直十分忙碌沒有空閑的時間休息,生活的十分苦悶。後來在去凡間洗澡的.時候被牛郎藏了衣衫只能嫁給了他。 織女逐漸被凡間的生活吸引不願意回到天上,但是王母娘娘發現織女下凡之後大怒,直接搶了織女回來,並且劃下了寬闊的銀河阻擋牛郎織女相見。後來經不住織女的哀求就規定兩人可以在七夕這天見一次。 所以七夕是織女和牛郎相見的節日,織女又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民間的婦女們就會在這天擺上時令的瓜果,對織女進行祭祀,希望織女可以保佑自己也擁有一雙和她一樣靈巧的雙手,可以在針織女紅上嫻熟,這就是「乞巧」。 在這天女子們還會玩「穿針乞巧」的游戲,就是比賽穿針。大家擺上自己的彩頭,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越快,就代表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除了穿針還可以投針,就是將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里,看針是不是能漂浮、或者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這個玩法在明清十分盛行。 「乞巧」是因為女子們在古代需要以女紅的高低來評價她的德行,女紅好會增加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所以古代女子十分重視乞巧節,當然除了「乞巧」,女子們一般還會在這天祈禱織女保佑自己婚姻美滿,未生育的婦女也會祈禱織女保佑自己早日生子。 中國的情人節是2 情人節是幾號 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情人節,也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為了紀念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在西方,每當2月14日這天,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情人節浪漫含義 2月14日情人節在誕生那一刻,瓦倫丁對愛情保衛精神、心愛的姑娘為之動容的感動,人們為了愛情可以獻出真心、甚至於生命,早已將愛情的寓意化身為世界上最不朽的浪漫。正是如此浪漫的起源,後人才更願意去紀念它,去維護心中的愛情。世界流傳的千百年間,2月14日情人節已被填充了更多浪漫情懷:單身的人在情人節更努力去尋找一生真愛,熱戀的情侶在情人節嚮往愛情永久,結婚的伴侶在情人節期盼一生相隨。 在2月14日這一天,許多人鼓起了心中那份勇氣,拿出那份真情,表白、求婚、結婚、紀念愛情……愛真的需要勇氣,能說出那一份愛,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在一起,許諾我願意,那是人類獨有的浪漫。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有兩個,一個是上巳節,一個是七夕節。 上巳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盪然無存。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是3 這是一個關於「網路」的故事。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透過辛棄疾的詞,今天我們仍可感受元宵節的浪漫。的確,中國人的元宵節,適合相遇。 古時候,未婚少女「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元宵節才能結伴出門看燈遊玩。無數男女藉此機會擦出了愛的火花,這些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終成眷屬。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想像一下,在滿天煙花的元宵夜於千萬人之中遇見彼此,人世間最美之相遇莫過於此。 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伴隨最美的相約。正所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或密箋赴約、或詩帕留情,古人的情人節同樣浪漫十足。 說到情人節,2月14日那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而中國的情人節,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 事實上,中國習俗中的元宵(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七夕(七月七)三個節日,都可以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和上巳節,給單身男女提供了相遇相識的機會。七夕節則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這三個節日都有人認為是具浪漫色彩的「中國情人節」。 當然,也有不同觀點。以元宵節來說,有人認為元宵節的本意並非為了讓男女相遇,從起源上來看,不算情人節。還有人認為,不同時期對女子出行自由的限製程度是不同的,也並非除元宵不可出;而在較為開放的時代,女子外出遊玩更是隨意尋常,稱為情人節也有待商榷。 張勃認為,「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男女均可外出,容易發生愛情故事。但從某一角度進行概括往往較為片面,當代過好的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是要充分尊重元宵節的文化傳統,肯定傳統節日的復合性、地方性以及習俗活動和內文化涵的豐富性。」 時至今日,現在人的愛情觀更直白,情人節早已變成非民俗非宗教的節日了,某個特殊的日子都可能被賦予類似情人節的愛情色彩。 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便有一千個情人節。

E. 七夕是什麼時候要怎麼過

今年七夕是陽歷8月20日,樓主千萬不要忘記給女友買禮物啊!今年七夕我是打算向女友求婚的,想想都好激動,雖說七夕還有20天,但是我已經把求婚戒指都訂好了,我在網上實名定製了一款樂維斯鑽戒,寓意一生只送一人,我想女友肯定會很喜歡的!這些天都在瞞著她布置求婚場景,好期待那一天她說願意嫁給我!

F. 端午節和七夕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他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這天吃粽子,舉行賽龍舟等活動。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人見相會的日子,據說在這一天,女性可以向天上的織女乞巧。

G. 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民俗學家卻在「不解風情」地高呼:七夕節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七夕,這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最近幾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熱鬧了起來。因為受西方情人節的影響,不少人開始打起中國情人節的主意,因為背後有牛郎織女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依託,因此,七夕就被人們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的說法好像也越來越成為國人的共識。其實,追本溯源,七夕節日,完全與愛情無關,它原本只是一個標志著夏秋時令轉換的日期。

牛郎和織女,在古代文獻中,最初是作為兩個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

這兩個星名最早見於《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志受到古人矚目的。這一點,在《夏小正》這部上古農事歷中就說的很明白,它說:「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一句「織女正東向」,就蘊含了牛郎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織女星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而且由於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據它的方位變化觀象授時了。根據天文學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七月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的地方,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懸在人們的頭頂上。

「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織女星東邊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那麼,東方是什麼呢?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瞭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南方,在燦爛銀河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星。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南北、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景觀肯定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就是這種獨特天象的形象寫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也就是說,追本溯源,牛郎織女的故事原本與人間男女的愛恨情仇無關,而只是上古天文學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

織女、牽牛兩顆星星的得名,也是源於其觀象授時的功能。

如上所述,織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氣漸退,天氣乍涼,在男耕女織的古代,這個時候該是女人紡線織布、准備寒衣的時候了。《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那麼,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這首以「七月流火」起興開頭的西周農事歌謠,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織婦們在七月的夜晚,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月開始紡績,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風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拜牛郎織女,並結綵縷、穿七孔針、查看蜘蛛結網,據說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這種風俗早在晉代的《西京雜記》、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了。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七夕何以必須陳設瓜果?這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指葫蘆。正因為七月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聯,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說:「織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織女這顆初秋之星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徵。

那麼,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什麼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徵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這一說法暗示了牽牛星之得名和犧牲之間的關系。牛、羊等用為犧牲的動物,飼養生長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針對飼養犧牲動物的'每一階段,都要舉行一定的活動。對此,《禮記·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春天,萬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統計幼畜的數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體格已定,察其長短肥瘦,合規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九月,暮秋之月,犧牲已經長成;到了臘月歲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納祥。《月令》稱八月「循行犧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飼養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織女遙遙相對的另一顆明星,則緊隨其後升上天頂,這顆星因此就被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志,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也就是說,牽牛星之名牽牛,不過是因為古人以之作為牽牛視牲之月的時令標志。

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節,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系得以解釋。而民間傳說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與織女的悲傷無關,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中國大地連綿秋雨開始的時候。

盡管有牛郎織女之間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習俗卻根本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因此,七夕與其是一個溫馨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哀傷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和西方的聖瓦倫丁節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抗衡,用心可謂良善。然而,為了回應外來文化,卻對傳統亂加闡釋,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為復興傳統,結果可能恰恰適得其反,遠離了我們真實的文化記憶。

熱點內容
玫瑰心香水 發布:2025-02-08 02:52:12 瀏覽:834
七夕節該多少紅包 發布:2025-02-08 02:52:11 瀏覽:646
紅薯苗盆栽 發布:2025-02-08 02:42:31 瀏覽:133
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 發布:2025-02-08 02:42:29 瀏覽:563
百合漫畫網盤 發布:2025-02-08 02:41:46 瀏覽:352
花卉的質量標准 發布:2025-02-08 02:28:32 瀏覽:490
手繪鬱金香圖片 發布:2025-02-08 02:27:48 瀏覽:355
丁香起社區 發布:2025-02-08 02:26:32 瀏覽:257
丁香茶死亡 發布:2025-02-08 02:26:31 瀏覽:485
太空泥鬱金香 發布:2025-02-08 02:07:19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