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七夕蛇
1. 樟湖鎮的民俗傳說
南平市樟湖鎮聚居的人其先祖都是中原移民。千百年來他們都傳承著古老閩越人崇蛇,保護蛇類的「閩越遺風」。每年農歷正月(初六至廿三)鬧元宵,迎游的是「竹蛇」,入夏「七月七夕」廟會迎賽的是活蛇。民間更有「無故殺蛇打龜有罪」,「人走人路,蛇行蛇道」等格言,戒殺蛇。
他們崇蛇表現的就是「閩越遺風」,對蛇愛而敬之的敬愛色彩。這里是「蛇」的故鄉,蛇被供奉為「神」,許多關於「蛇神」的傳說至今仍在流傳。 相傳,有一年樟湖坂發大水,災後瘟疫病魔肆虐,數以百計的鄉民被病魔奪去生命,民不聊生,實有「萬戶蕭疏鬼唱歌」之情景。當地府尹連公深入災區上門入戶給染病百姓治病驅邪。並率鄉民疏水浚河,興利除弊,根治水患,並教鄉民以各種行業技術,以強民身,救眾蒼生於苦海之中。病邪水魔被驅逐和治服,鄉民又從連府尹學得一技之長,生產恢復了發展,鄉民安居樂業。
這里又回到先前繁華和熱鬧。連公一心為民積勞成疾,是年農歷七月初七以身殉職於古田縣詹嶺。感於連公有恩於鄉民,鄉里民眾便在江邊築起一座小廟,從「詹嶺」連公得道地的廟堂取火分香,在廟里立神位供奉。至今每年仍然有七月廟會前到古田縣詹嶺取火分香的習俗。
據傳,連公學法茅山其術精湛,專治水中妖魔鬼怪。廟內備有簽詩供人抽簽問卜之用。簽詩有「如船下灘」、「孤舟遇風」、「前程通順」、「過海得船」、「奚得蛇小變,成龍天外」等語。人們水上行舟放木,都要先到廟里燒香奉拜祈求「師父公」保佑平安。據說,水上遇險只要三呼「師父公作顯」,便可化險為夷。連公寄託著水上、水邊人家的願望,以廟內題聯為證:「鎮萬民無疆有求必應,保水陸平安不辭勞苦」。
據傳,明代永曆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夜,當朝趙天師收復白馬精路過樟湖坂,連公現出蟒蛇原形,趙天師欲斬之,鄉民齊呼「連公青龍善!善!」見狀趙天師不以加害。
古閩越族人崇拜蛇圖騰本有遺風,連公再顯原形鄉民們更加崇拜「蛇神」,連公是蟒蛇精轉世得道於古田詹嶺,當地有「得道在古田詹嶺,顯靈在樟湖連公廟」之說流傳至今。也就那時起,「蛇」就成了樟湖坂民眾的「神」,閩越崇蛇遺風得以傳承。翌年夏天,閩江又發大水,大水漂來了成堆的木原材攏聚在廟前江邊,鄉民見如此之多木材攏聚廟前,盡稱連公顯靈了。將木頭盡數抬上岸,籌劃用這批木材大興土木建規模大的「連公廟」。鄉民們募集大筆捐款,在「連公廟」原址上建起了大廟,稱曰「福慶堂」。
廟內塑有三尊蛇王金身供奉朝拜。三位蛇王分別姓張、肖、連,是結拜兄弟(一說是親兄弟)。連公是「主事蛇王」,又有「九天行雷法主連公師父」之號,因而人們都稱連公為師父公,至今人們仍稱「福慶堂」為「師父殿」。蓋起了大廟,每年七月七夕連公得道之日,鄉民抬出連公塑像巡遊鄉里,祈求合鄉平安,豐衣足食。
人們世代贊頌著連公功績,敬奉連公千年而不衷。有廟內題聯為證:「數歷經滄桑何問千秋功德,雖含辛茹苦只求萬民同樂」「閩越遺風唯我湖峰(即樟湖坂)惠存,仙都龍窟冠此蛇王寶殿」。
如今,樟湖坂人因建水口電站遷建新鎮,「蛇王廟」原拆原建又重現在新鎮南端湖邊,現已修葺一新。千百年崇蛇文化積淀深厚,「崇蛇」已注入新的文化內涵。這里已連續十五年舉辦「樟湖蛇文化節」,形成了獨特的閩越遺風,「蛇神」傳說和「崇蛇」民俗文化已名揚海內外。 樟湖鎮蛇節,在每年農歷初七,和七月初七舉行,它是樟湖地區獨特的崇蛇民俗。「樟湖坂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蛇王廟,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鎮民都要舉行盛大的游蛇神活動,鎮里的男子每人身上纏著或手中握著一條活蛇,在抬著大活蛇和蛇神塑像的隊伍中遊行。
遊行時,幡涌動、鼓樂齊鳴,火銃與鞭炮聲震雲天,其隊伍編排的內容與規模之龐大,在全國也屬罕見,是閩越族崇蛇部落圖騰崇祀孑遺在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典型體現。
與此,相媲美的游蛇燈活動,則是蛇圖騰崇祀變異在閩北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另一種生動表現: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南平樟湖坂鎮、建陽黃坑鎮以及武夷山、光澤等縣市的一些鄉村,都要舉行游蛇燈活動。」
2. 蛇王節的崇拜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有游蛇燈、賽蛇神等傳統習俗。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即認蛇為自己的祖先。這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系在一起。 閩人的蛇崇拜儀式保存得最完整的,當屬位於閩江邊上的南平樟湖鎮。在這里還保留著被專家學者稱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廟和蛇文化系列活動。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崇蛇民族和地區有很多,但像樟湖這樣的崇蛇在中國還沒有找到第二處。
根據被當地人稱為「活蛇神」的陳學銘先生介紹,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動——蛇王節起始於哪個朝代已無從考證,但在明清兩朝時為最盛。當時,蛇王廟的香火是很旺盛的。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後來受到「破四舊」的影響,蛇王節活動中斷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復本來面目。
走近蛇王廟,只見正門上方「蛇王廟」三個火紅大字。走進廟門,最大的視覺沖擊便是正殿下殿,一舊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戲台。廟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處的昂頭,分別雕有四隻神態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組斗拱,也雕有蛇首。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體現在每年兩次的祭蛇神活動,正月元宵節游蛇燈和農歷七月初七賽蛇神廟會。所謂游蛇燈,是在遊行日的傍晚,參加遊行者帶著自家所備的木製燈板參加游蛇燈。燈板上置紙糊燈籠,內燃蠟燭,集中到蛇王廟。各家燈板首尾相接,繞鎮街遊行。遊街隊伍浩浩盪盪,敲鑼打鼓,吹奏嗩吶,每到鎮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銃,響聲震天。蛇燈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都受到香燭供品頂禮膜拜,香煙繚繞,鞭炮齊鳴,觀者如雲,前呼後擁,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熱鬧場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體統一製作,高達2.5米,以竹木為支架,外糊綠紙做蛇頭,雙眼圓睜,張開「血盆大口」,模樣十分嚇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與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戶人家自備的燈板,代表蛇的身軀。樟湖游蛇燈活動每年從農歷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輪流,每姓遊行一個晚上。據當地老人回憶,最長的游蛇燈燈板相接有八百板,長達三四里,緩緩而行,規模令人贊嘆不已。
到了午夜時,隊伍集結於閩江邊上寬敞的沙灘上,隨著蛇首的擺動,整個隊伍形成幾個大圈迅速轉動。此刻,土銃、鞭炮、焰火齊放。大約半小時後,隨著三聲土銃巨響,隊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連接前後燈板的繩索,然後各自回家。蛇頭、蛇尾模型被抬到閩江岸邊的一座小廟前,澆上煤油,引火焚燒。此時,眾人無語,默默頌祝蛇神升天,保佑眾生。
3. 七月里來七月七,光緒皇帝把頭低。是什麼生肖
生肖是虎。虎字似光字去頭,中間還有個七,與謎面相合。
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後崩逝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
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抵觸,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1908年,光緒帝駕崩於慈禧太後死亡前一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清崇陵。
4. 人人七夕拜織女,為什麼福建有條村落卻要拜蛇王
一年一次的七夕節又來到了,這個節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了。在古代,這一天不僅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好日子,民間也有女子在這天向織女祈福的習俗。不過,我國幅員遼闊,也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拜織女,就拿福建一個地方來說,在七夕這么浪漫的節日,他們拜的是蛇王!
樟湖鎮這個別樣的七夕節,包含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5. 蛇王節是幾月幾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水口水電站庫區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保留著真蛇坐轎出巡迎賽活蛇的傳統習俗。延平區樟湖鎮舉行的閩蛇崇拜民俗文化旅遊節,正是「蛇王節」。蛇王節的儺俗活動,既反映了古人對動物(蛇)圖騰的崇拜,也顯露出人類與動物(蛇)之間建立和諧、友好關系的樸素願望,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包括對生物物種鏈條免遭破壞的關懷。
6. 七夕蛇節作文450@寫事的
今天是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各地七夕節的習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吃乞巧飯、對月穿針;有的地方的少女偷偷躲在南瓜棚下,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有的地方的姑娘 「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卜巧」、「賽巧」。
在我的家鄉,傳說七月七日早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以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叫「雙七水」。 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傍晚,我去游泳,聽別人說今天早上和中午很多人到河裡去游泳,泡泡避邪治病延壽的「雙七水」。說來也巧,我們下水不久,下起了一會兒星星點點的小雨,這就是牛郎織女的「相思淚」吧?
晚上,我們來到樓頂,仰望天空。一條銀河橫貫南北,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吧?
七夕節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