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懷李煜
1. 李煜:半生風雅半零落,半生迷離半蹉跎
01
南唐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中實在算不得什麼,一段「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快閃記憶體,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實在是曇花一現。
可是就是這短短的幾十年,卻為中國文學史貢獻了三顆明珠:李璟、李煜、馮延巳。他們精緻秀美的詞風,已經有了宋詞的影子。而這三顆明珠中最為璀璨的當屬後主李煜了。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皆枉然」。就好像說宋詞不說李煜,有些不合學術規范。
李煜,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南唐人,可是,他也的的確確在宋朝生活過。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花開花落,時光匆匆,人間最無常的就是自然的更迭,恰如晨起的寒雨晚來的冷風。在凄風苦雨的歲月中,不禁想起了分別時的場景,人生的哀痛莫過於「生死別離」,美人的淚水滴滴滑落,可是如今連這樣傷感的時光都不知道幾時才能再擁有?人生的遺憾猶如東流之水長綿不休。
這首《相見歡》初讀字字寫景,細品卻句句言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歲月匆匆而過,不僅有紅花凋落,也有國破山河碎的悲涼。「朝來寒雨晚來風」簡簡單單的七個字,不僅寫出了晨昏的景緻,也寫出了李煜處境的凄苦。
02
南唐被滅以後,李煜和小周後被俘北上,巨大的亡國之痛,讓他的詞風大變,一掃之前的靡靡之氣。李煜到了汴京以後,趙匡胤覺得李煜沒有什麼威脅,與其殺了他,還不如留著他收買人心。於是李煜被軟禁在郊外。李煜被囚禁期間,過得生不如死,每當夜深人靜時,思鄉之情,亡國之痛,便錐心蝕骨搬的襲來。於是一首首凄涼悲壯,意境深遠的悼國之詞油然而生,詞中聲聲催淚,字字泣血。
在他亡國後這段時間所寫的詞中,他的眼光所見不再局限在閨房之中,而是「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無限江山,而他的心中所感,也不再僅僅是男女愛情,而是國破家亡之後的血淚真情,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悲憤,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感嘆,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愁,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卻又偏偏忍不住要回首的懷念。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個「鎖」字,它讓我們聯繫到李煜的囚徒身份,他和這個清冷的秋天,和這幾顆寂寞的梧桐一起,被鎖在這深深的院子里,沒有出去的希望。
李煜從江南的富國之君淪落到北國囚徒,從快樂的雲端一下子掉進痛苦的深淵,並且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他自己有關,因此,可想而知他的心裡該有多少悔恨,多少悲傷,而這種悔恨和悲傷又只能藏在心頭,無法訴說,也沒人訴說。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終於把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唱到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地步,並給他給他招來了殺身禍。
李煜被囚禁期間,被看管得很嚴。雖然名為「違命侯」,實則卻與外界幾乎隔絕。所以除了自然的風雨,大概真的再沒什麼來客了。
終於,有一天,舊臣徐鉉前來探望後主李煜。一見面,李煜忍不住拉著徐鉉的手悲痛的哭了起來並感慨,當初自己不該聽信讒言,錯殺忠臣,撫今追昔,悔恨難當。李煜不曾料到,徐鉉竟是太宗派來的「眼線」,二臣終究是二臣,徐鉉回去被太宗一逼問,就一五一十都說了。雖然李煜現在已經被太宗軟禁了,但是,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太宗無法忍受李煜已經虎落平陽依然懷念他做皇帝時的奢靡生活。
李煜在被囚禁三年後的七夕,迎來了他四十二歲的生日,小周後為他歌舞,並請求填詞一首,李煜忽然悲從中來,寫下了曠世傑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明月當空,故國不堪回首。李煜的情思在這樣的月色與夜色中被深深的喚起,「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酒後的李煜竟然忘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酒入愁腸,一時興起,國仇家恨噴薄而出。
一首《虞美人》即成就了李煜在詞壇的地位,同時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太宗皇帝被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徹底激怒,並賜下毒酒一杯。於是,李煜於公元九七八年七月七日的夜裡,在經受了非常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中死去了。
相傳毒酒為中葯馬錢子,服後先是脖子發硬,然後是肩膀和腿,最後全身痙攣,頭腳蜷縮成一張弓的形狀,非常痛苦。
李煜死後被追封為吳王,他的愛妻小周後悲痛欲絕,不久以後也隨他而去了。美人香消玉殞,空留一首《虞美人》孤獨遺世,千古傳唱。
李煜雖然死去,但是結束的只是他的政治生命和肉體生命,而他的藝術生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永遠高傲的活了下來。
03
李煜的一生充滿矛盾。生在帝王之家,卻無帝王之志,登上國主之位,卻無國主之形,身處國君之尊,偏懷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嚴,卻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卻又不忌言辭。
李煜是一個典型被歷史玩弄的人,本來無心當皇帝,身為中主(李璟)六子,帝位無論如何也輪他不著,結果歷史跟他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他的叔叔和哥哥們一個接一個全都死光了,偌大的場子,就剩下他獨自來撐。
假如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盛世王朝,估計李煜也會勵精圖治,說不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可惜南唐到了他的手裡,已經氣數已盡,加上李煜主觀上也沒有什麼稱王稱帝的思想准備,所以很快就被初起的北宋給滅了。
縱觀李煜的一生,半是詞人,半是帝王。為詞,它香艷旖旎;為王,不堪重任。李煜,文質彬彬,本無登基妄想,也無一統山河的野心,只希望偏安一隅,有立錐之地,可以吟詩作畫,但是文人的夢想多半很難實現,何況他畢竟是一個皇帝。
李煜實在沒有柳永「淡掃蛾眉」的福氣,估計也不願意體會「天上人間」的巨大反差,「千古詞帝」的稱呼估計恐怕也未見得心裡受用。但是無論如何「國家不幸詩家幸」的論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李煜走後,世間留下了他的詞作,人們記不得他當皇帝時候的詞,卻感慨他階下囚生活的無盡心酸,「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字字看來皆是血,今非昔比痛斷腸。所以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李煜雖死,但綿綿的詞風卻在宋代詞壇依然綻放,他的清麗,灑脫,落寞和深情,都在後世詞人的血脈里不斷延展,並內化為一種超拔,俊秀的力量,繼而溫婉,狂放。
命運讓李煜在現實世界裡失去尊嚴,失去皇冠,失去國土,又全部在詞的世界裡還給了他。命運讓李煜在現實世界裡流淚、流血,付出生命,又讓他用這淚、這血、這生命,鑄成了一座藝術的豐碑,在千年之後,仍然讓我們感動,讓我們尊敬,讓我們仰望。
作者簡介:青絲綰(微信號:wan1062an),愛好音樂和文字,喜歡烘焙人間煙火,也追求詩意和遠方。
2. 又是一年七夕時,下句是什麼 李煜寫的
李煜沒有這么句詩 你看看這句:
又是一年七夕至,千里明月寄相思!
把七夕與李煜扯到一起 可能是因為李煜生於七夕死於七夕吧 驚人的巧合
史書上寫的:
他出生那年的七夕是陽歷8月15.獅子座
3. 中國歷史上唯一生於七夕死於七夕的皇帝是誰
108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七夕節,李煜誕生於南唐宮廷。
他殺諫臣潘佑,搞特務監視韓熙載,錯殺虎將林仁肇。
他41歲那年,七夕節,他在生日宴上填詞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趙家皇帝怒,賜毒酒,他死狀像古代綳起的織布機
4. 李煜:七夕的你,卻終究沒活過七夕
一年很短,又是七夕。
「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
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
——李煜《落花》
公元937年七月初七,在銀河之上、雲彩之中,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墜入江南。
李煜生於金陵。
同年十月,李昪建立南唐,改元升元。
升元七年,中主李璟繼位。
李煜是他的第六個兒子。
李璟即位之時,在父皇靈柩之前立下誓言,兄終弟及,要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景遂。
可長子李弘冀驍勇善戰,曾經力克北周勁旅。軍中威望遠遠超過李景遂。
輪,也輪不著李煜來繼位。
可他豐額駢齒、一目雙瞳。
自古重瞳乃帝王之相。
李弘冀猜忌。
李煜為避禍,號鍾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李弘冀暗殺叔父,最後自己也因心虛驚嚇而死。
而此時的李煜呢,不敢參與政事,多次表示自己仰慕佛教,絕不貪戀皇權。
正是如此,讓李璟欣賞。
於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父親做主,李煜迎娶了重臣周宗之女周娥皇。
皇子和重臣之女的結合,在歷朝歷代中都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這一年,他18歲,她19歲。
25歲時,李煜登基繼位,史稱李後主。
繼位後,立周娥皇為後。
這一刻開始,他們忘卻彼此愛情的本身是政治的舉措。
他們早已迸出火花,並且如膠似漆。
李煜是才子,書法、繪畫、詩詞、音律無一不得心應手。
周後精通音律,尤其一手好琵琶,使六宮粉黛望塵莫及。
一日不見,思之如狂。
②
「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
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李煜《一斛珠》
才子佳人,復何言哉!
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二人開懷暢飲,其樂融融。酒至盡興之時,娥皇醉言讓後主起舞。後主笑道:「若要我起舞,除非你為我新譜一曲。」
娥皇隨口吟唱,揮筆而就,寫成《邀醉舞破》。
娥皇如此才華,李煜恩愛有加。
每每與之同宮女通宵達旦,不思進取,南唐岌岌可危。
沉於紙醉,湎於金迷,不理朝政。
③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
別殿遙聞簫鼓奏。
——李煜《浣溪沙》
早期的詞,都是美好生活。多以酒宴歌舞為描寫對象,這首詞就是其中代表。詞中所寫時間,是夜以繼日酣歌曼舞的第二天。
他身為南唐國主,生活奢華,放盪不羈。
七夕是每一天。
然而,如果連理樹過於美麗,花兒都不曾開的長久。
周後病了,並且一病不起。
李煜放手一切,朝夕視食,衣不解帶,葯非親嘗不進,卻在死神面前,愛情忠貞顯的不堪一擊。
干德二年,周娥皇因病逝於瑤光殿,時年二十九歲,只留下燒槽琵琶和平日所佩約臂玉環。
他淚滴千千萬萬,愁斷腸,終日睹物思人。
日日憔悴,夜夜笙歌,悲從心中起。
④
「侁自肩如削,難勝數縷絛。
天香留鳳尾,餘暖在檀槽。」
——李煜《書琵琶背》
想起她生前彈琵琶的樣子,也許是今生無緣。
這一刻,再也沒有七夕了。
他喜歡上了音律。
君王有過,忠臣自當良言相諫。
監察御史張憲對李煜說:「今君之江南,南有強宋,東有吳越,若如此荒廢國事,大禍不遠!」
李煜笑道:「我不與之爭勝,彼又何必置我於死地。」
於是賞賜張憲帛三十匹,表彰他敢於直言,但並未因此停止對音律的嗜愛。
而北方的趙匡胤,早就想攻破金陵,一統江南。
區區江南之地,兵弱將寡,李煜沒有與強宋爭雄的能力,他於下對百姓減輕賦稅,放寬刑法;於上稱臣於宋,年年朝貢。南漢滅亡後,他去除帝號稱自己為江南國主……
他沒有雄心壯志,只是渴望苟且偷生,繼續和宮女過自己無憂無慮的生活。
他把日子過的如詩般優雅,把人生也想的如畫般美妙。
開寶元年,皇後之位空缺已有四年之久,於是十一月,李煜立小周後也就是周娥皇的妹妹為國後。
小周後容貌美麗,神彩端靜,警敏有才思。
李煜對他的寵愛,幾乎超過了周娥皇。
小周後性奢侈,李煜就用嵌有金線的紅絲羅帳裝飾牆壁,用綠寶石鑲嵌窗戶,以紅羅朱紗糊在窗上…
她喜歡梅花,李煜就在屋外種滿梅花,並設一亭,只有兩人可坐,每逢花開,二人就賞花對飲,吟詩作對。
眼前人雖非從前人,卻依舊讓自己神魂顛倒。
又是一年年的七夕,他也只想七夕一年又一年。
與世無爭,自以為無患。
可並非君王都愛美人勝於天下。
開寶八年,北宋盡圍金陵,晝夜攻城,金陵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
李煜兩次遣使北宋,進奉大批錢物,求宋緩兵。
他還是不懂。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他也憤怒了:「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
下令全城與宋軍決一死戰。
但大勢所趨,寡終不敵眾。
金陵失守,他奉表投降。
他如果不投降,破城之時,生靈塗炭。
他想:「天下沒有了,可美人如故,七夕尚可。」
如故嗎?
趙匡胤去世後,其弟趙光義繼位。
他是不是弒兄奪位,誰知道呢?
不過,他也確非好人,因為,他好色,並且所好之人不是別人,而是他唯一所擁有的她。
趙光義時常將小周後喚走,一離數日。
亡國之痛未散,又添奪妻之恨。
他又能怎樣!
無非獨上西樓,望月如鉤,憶往昔春殿嬪娥。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⑤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趙光義的介入,使他和小周後的關系大不如前。
曾幾何時,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見卿畫堂南畔。
轉眼物非人亦非。
我憐落花誰憐我,我知落花誰知我。
正因如此,百般愁苦,無人訴說。
日日思故國、念往事。
趙光義很不滿意。
太平興國三年,趙光義給他送了一杯毒酒。
他最後沒能回南唐,而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整。
這一天正好也是七夕。
他死後,小周後茶飯不進,不久也隨之而去。
往日之情,並未如雪消逝。
我很久都沒有讀懂李煜。
失敗者難道不該有失敗者的樣子?
項王垓下長歌,烏江自刎,千古絕舉;
勾踐卧薪嘗膽,復國亡吳,萬世楷模。
而他降宋,且不懂得掩飾自己。
至於亡命。
然而至今,我才懂得死是易事,而生才是難事。
他本無心為政,而且南唐交在他的手裡時,早已困頓,他不死,是為了南唐百姓,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不受凌辱。
他是君王,卻從未把自己當做君王。
他錯就錯在風流才子,卻誤為人主。
後人對其卻也從未怪罪:
徐鉉在《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寫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厭戰之心,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既已躬行仁義,雖亡國又有何愧!
陸游:後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郭麐: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納蘭性德: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李煜愛民如子,信佛,死後,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
七夕的他,卻終究沒活過七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