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吃什麼水果
⑴ 七夕,應該吃什麼食物
1、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2、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3、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4、七夕的民間飲食,以瓜類為主。因為這正是瓜類成熟的季節,特別是西瓜。瓜的形狀是圓形的,「圓」就象徵著圓滿。當然,在七夕這天最忌諱的就是吃梨了,「梨」、「離」同音,所以一般這天情侶都不吃梨。
5、七夕距離端午節不遠,還有一些剩的櫻桃,民間一般都喜歡採食。這是因為,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蟲很多,而櫻桃卻像小燈籠一樣,驅散蚊蟲,象徵日子紅紅火火。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火紅色的櫻桃象徵著英雄,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另外,桑葚也是七夕傳統習俗的食物之一,吃了白桑葚,象徵著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吃水果的時候吃不到蟲子。
⑵ 七夕節人們通常吃什麼
1、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2、花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3、湯餅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在歷史上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4、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其宵夜的食物。
5、面條: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6、菱角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等。
菱角的模樣雖無起舞弄清影的裊裊仙氣,但其做法繁多,更勝在吃來鮮嫩爽口,齒頰之間,清香繚繞,如入夜清風拂過水面,撩動心弦。這么看來,四邑地區的七夕食趣可以說是十分詩意了。
7、麻老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
⑶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快到了,你知道七夕那天有哪些傳統的美食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並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麵粉、油、糖、蜜製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吃餃子
在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節當天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餃子,把一枚沒團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喊察虧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3、吃雞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4、吃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要吃江米條。江米條用糯米面加豆粉、面及麥芽糖水醒發後切塊擀開,然後切條搓成圓長條,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出鍋,再將白糖熬成糖漿倒入炸好的江米條攪拌均勻放涼後即可食用。
5、吃巧芽面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麵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面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面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6、食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婦女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7、吃花瓜
七夕舊俗乞巧,將瓜雕刻成各種花樣,如奇花異鳥或浮雕圖案。另外一些手巧的女子會用發好的面團捏塑成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面點。在七夕節吃了這樣的花瓜,可能會沾染到別人的巧思,讓自己也變得靈慧起來,這也是七夕節吃花瓜的寓意之一。
8、吃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9、吃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10、吃炒豆茶
廈門同安地區每逢七夕都會做一道傳統美食——炒豆茶,寓意愛情與生活甜鄭神甜蜜蜜。
11、吃石榴
在福建東山島,七夕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中葯使君子和水果「石榴」。這天的晚餐就用使君子煮螃蟹、小魷魚,或雞蛋、瘦肉、豬小腸。晚會後,大人會叫小字輩拿石榴放門扇與門檻之間壓破,全家人分食。
12、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台山的傳統習俗。農歷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拜神,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3、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岩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為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岩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⑷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3篇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1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關於七夕為什麼吃巧果,有三個傳說: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什麼是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 「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 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 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的做法
原料:麵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鍾,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鍾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2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為什麼人們在七夕要吃巧果呢?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麵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麵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麵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後,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後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北宋時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麥面,這種製作傳統至今還被遵循、保留著。為什麼要用小麥面呢?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設置七夕節的目的有關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牽牛星與織女星距離最近,而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後(有時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國是農耕國家,因此,對時令、節氣的交替極為重視,夏商時,每至立秋,君主還會親臨祭祀現場。七夕節的設置其實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種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巧果的做法
原料:麵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鍾,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鍾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3
七夕節吃巧果的來歷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情人節巧果介紹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
七夕節巧果的製作方法
麵粉420克、糖60克、雞蛋4個、花生油25克、鮮酵母8克、鹽1/4小勺,配料里的雞蛋、酵母粉、白糖、食用油和麵粉放在一起揉成面團後待發到一倍大,將面團重新揉勻,切成大片,用壓面機壓幾個來回,目的使面團更緊實光滑,沒有壓面機可不用,用手什錦的揉勻了就好。
再次揉勻,用刀從中間一切兩半,將其中的一條搓長,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模具灑粉,將小劑放在模具中,用手掌壓實,多餘的部分用剪刀剪掉,再整理平滑,手握模具一端翻轉,輕輕用力磕一下,七巧果就出來了。
將磕出來的七巧果花紋面向上,擺入烤盤,烤箱180度中層烤20分鍾左右,見上色就好了。如果是平底鍋或電餅鐺將花紋面向下蓋上蓋子烙,直至烙到兩面都起黃殼,熟透為止。
烤好的巧餅放在蓋簾上晾涼。多晾幾天干透了更好吃。
小竅門:
1、首先發面一定要硬一點,不硬的話,卡模子不好弄,太軟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來。
2、傳統的巧餅是放在特製的大鍋里烙出來的,所以烤箱做容易掌握溫度和時間,不用來回不停翻轉,省時省力。
3、做好的巧餅一定要自然晾乾,晾幹了一是好保存,好久都不會壞,而且口感是脆脆的更好吃。
4、糖的用量可自行掌握,可多可少,個人覺得我的這個糖量吃起來甜度剛好。
⑸ 七夕節有什麼傳統食品
食巧食
民間祭拜後抄,一般將供品中襲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面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游戲。
食瓜果
古人相信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裏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瓜果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
⑹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與瓜果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5、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6)七夕節吃什麼水果擴展閱讀: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