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夫妻節
當然可以,牛郎織女就是夫妻啊,這種本來就是夫妻的節日,你應該把問題換一下。
2.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白居易的《長恨歌》里有這么一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這句話的妙處不是語句的協調和押韻,而是極強的暗示。
我昨天科普的赫密斯派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人的精神世界也分陰性與陽性,陰性是被動的,陽性是主動的。
好比說你腦中有一棵樹,首先要產生「要有一棵樹」的意向性命令,然後才能遵從這個命令浮現一棵樹。那麼命令與執行就是陽性與陰性的精神體現。
但是傳統來說我國雖然提倡陰陽相濟,但是並不認為陽性力量能做的事情是陰性力量所不能及的。
《淮南子·道應訓》:「 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 ,入乎玄闕 ,至於蒙轂 之上。」
在這里太陰是北極/北方之神。而司北與司南之神並不需要合作才能統治他們的疆域。
更有趣的太陰指月的時候: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月亦似彈丸。
如果日為火 ,月為冰/冰鏡,照明只需要反射而無需點火。這就是提倡陰陽相濟但不否定陰性力量。
那麼這里就很有趣了,我們都知道動機心理學最重要的權力動機部分,並不認為權力=蠻力,能驅使他人者皆是權力,所以變美讓男人殺人和男人直接殺人並無本質區別,甚至更為精巧和安全。所以男性彰顯力量的健身房,在女性這里往往是依靠整容/穿搭/化妝實現的。
因此把「取悅他人」僅僅視為女權不昌的角度一直以來都是我反對的,因為取悅實際上也可以是驅使。
因此我們能看到大多數女生會說打扮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為什麼會讓自己開心呢?除了審美所在,更重要的是「全世界都會對自己變得溫柔」,這實際上是在彰顯權力。
那麼現在我們再回到「七月七日長生殿」。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這里是古人發現女孩子發育更早而男孩子發育更晚,所以女子七年一期,男子八年一期,七七這個數字,暗示了陰性力量的最強時——一切盡在貴妃掌握之中,妙不可言,她贏得了一切。
又所謂「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
古人認為七夕這天七星合一,壯麗非常,彷彿是無聲無光的煙花在天空爆裂,而地面卻還是「夜半無人私語時」。
這種感覺幾乎可以當成戲劇的高潮段落來看,七夕是七日疊七月,傳統上是天人合一的日子,由此及彼,天上的陰性力量在擴張,而地面的陰性力量也在擴張。
這時貴妃更像是天子,無論從天命的角度,還是從掌握了唐明皇的角度。
我並不是很確定白居易是不是有什麼微言大義,但是我確定這個場面真的是中國哲學非常有趣的應讖一幕。
3. 七夕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七夕是情人節嗎
七夕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七夕是情人節嗎?
雖然說,七夕是情人節,但是七夕和情人節之間還有一點區別的。
從最開始,七夕其塵衫念實並不是情塌姿人節的。
七夕是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的這一天,七夕這一天也是被稱之為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等,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來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在東漢時期就演變出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認為這是一對因為身份懸殊不得不分離的夫妻,在這一天可以由天下所有的喜鵲搭橋得以見面的時候,充滿了浪漫的神話色彩。
所以說,七夕雖然一開始並不是情人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七夕也是被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
為什麼七夕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派困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老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