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秧歌
1. 端午節、臘八節、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七夕節都是幾月幾曰干什麼都👧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粗和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岩稿盯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敬戚、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2. 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比如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下文是關於“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的具體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納猜閱讀了解。
我國的傳統節日簡介
![](http://www.kaihuadian.com/images/loading.jpg)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在中國,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喚攜的節日。通過閱讀上述“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和“七夕節是幾月幾號”的內容介紹,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更多關於我國傳統節日的介紹,敬請查閱其他相關資料。
3. 秦皇島七夕節大型活動是什麼那些歌星要來
傳統節日是生活的高潮,是一個民族的綜合與終極價值觀的載體,是民族精神DNA最鮮明和集中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集體的文化創造。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關於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根據中央文明辦關於過好「我們的節日」的工作要求,擬於2010年七夕節期間,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有關事宜如下:
一、活動宗旨
通過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在全社會培育健康向上的愛情觀與價值觀,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力爭使「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與經貿活動相互聯、與旅遊立市發展相互為、與繁榮中華傳統文化相互動,充分展示秦皇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實施「旅遊立市」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二、活動主題
愛情忠貞、家庭和睦
三、核心宣傳語
愛她(他),就帶她(他)去秦皇島!山海見證、白頭到老!
四、活動思路及活動內容
(二)活動內容:
1、強勢宣傳拉動:
6月上中旬,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媒體: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明報、北京晚報、燕趙都市報;新浪、搜狐、人民、新華網等百餘家重要媒體。廣泛發布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的消息,從即日起正式接受各項活動的參與商家與個人的報名。公布以中國文明網、新浪網為平台,在全國范圍內網路票選「中國愛情花」,備選花包括:百合花、玫瑰花、薔薇花、勿忘我、康乃馨、馬蹄蓮等;啟動「中國愛情娃娃(信物)」設計大賽。
2、權威論壇拉動:
中央文明辦、河北省文明辦、秦皇島市文明辦組織邀請權威民俗專家和各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於8月15日舉辦過好「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論壇,參觀孟姜女廟、翡翠島、葡萄溝、華夏酒庄等著名景區景點,品味秦皇島的愛情文化底蘊。
3、系列活動支撐:
(1)8月14日,舉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婚周年慶祝大典暨郵票明信片首發式。面向全國徵集各個婚齡的夫婦,如1周年——紙婚(擬從河北省對口援建的四川省平武縣的災後重組家庭中徵集)、2周年——棉婚、25周年——銀婚、50周年——金婚、60周年——鑽石婚等,參加中華七夕情侶節慶祝大典活動,內容包括:重溫山盟海誓、浪漫之吻、親友祝福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忠貞愛情、家庭和睦的傳統美德。(由秦皇島天意龍行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承辦)
(2)8月15日,撫寧縣在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舉辦賽巧大會。招募100對夫婦,分5組進行賽巧,內容包括:包餃子、製作乞巧果、編制中國結、愛情宣言硬筆書法、情歌對唱、情侶裝製作展示秀等。觀看「海誓?南戴河」原創大型歌舞情景劇,以及撫寧縣拍攝的愛情故事風光片《尋夢南戴河》(正在籌拍當中)。活動開始前,舉行盛大開幕式,中央文明辦、中國文明網、精神文明報、河北省文明辦、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領導致辭。(由撫寧縣委縣政府承辦)
(3)8月15日晚7:30,在秦皇島奧體中心舉辦「相約秦皇島、放歌七夕情」大型情歌演唱會。邀請知名度高、社會形象好的夫妻歌手、情侶歌手以及部分一線明星,真情演唱甜蜜愛情。邀請著名音樂人為活動創作主題歌,在演唱會上首唱。(由秦皇島方辰工貿有限公司承辦)
(4)8月15日,在北戴河舉行大型集體婚禮。所有新人穿著紅色漢服,舉行傳統的結婚典禮,包括吃湯圓、跨馬鞍、拜天地等,倡導勤儉節約、家庭和睦等良好社會風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舉辦北戴河「情侶狂歡節」花車巡遊、啤酒廣場等特色活動。(由北戴河區委區政府承辦)
(5)8月16日,在山海關舉辦「山海尋緣七夕相親大會」,通過拓展訓練、零距離雙向選擇、傾聽牛郎織女私語、一見鍾情、比翼齊飛游戲活動等,為男女青年之間搭起鵲橋。誠摯歡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駐軍官兵參加相親大會。(由山海關區委區政府、市民政局、市婦聯、秦皇島軍分區政治部承辦)
(6)8月15——18日,在昌黎縣舉辦「浪漫七夕、蜜月昌黎」旅遊休閑活動,攜手浪漫之旅,共誦海誓山盟。舉行民俗文化(「三歌一影」——地秧歌、民歌、吹歌和皮影)展演。幾大葡萄酒庄,推出個性化情侶珍藏版葡萄酒(商標上印製情侶照片和簽名),憧憬美好明天、見證忠貞愛情。(由昌黎縣委縣政府承辦)
(7)4月——9月,舉辦「愛的結晶——中國寶寶紀錄」秦皇島賽區活動。該活動主要面向全市0到6歲的寶寶,圍繞寶寶生理、心理健康為主線,包括體格發育、智力發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內容,通過組織預賽、復賽及決賽,評選出各個年齡組的冠、亞、季軍參加全國總決賽。期間,將舉行頒獎晚會和「俄羅斯青年鋼琴家弗拉季斯拉夫鋼琴獨奏音樂會」。(由秦皇島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秦皇島市廣電局、秦皇島日報社、共青團秦皇島市委員會承辦)
五、組織機構
支持單位:中央文明辦
主辦單位:新浪網 精神文明報 河北省文明辦 中共秦皇島市委 秦皇島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共秦皇島市委宣傳部 秦皇島市文明辦 秦皇島市民政局 秦皇島市旅遊局 秦皇島市文化局 秦皇島市婦聯 秦皇島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秦皇島軍分區政治部 北戴河區委區政府 山海關區委區政府 撫寧縣委縣政府 昌黎縣委縣政府
4. 七夕祝福秧歌詞
七夕祝福的秧歌詞
5.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6. 中國有哪十個傳統節日
中國十大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1、除夕
臘月最後一天,稱為除夕,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春節
又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3、元宵節
元宵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6、端午節襪碼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祭龍習俗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7、七夕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
在古代,七夕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蔽凱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8、中秋節
又稱秋節、八月節、團圓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告並哪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9、重陽節
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0、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