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個鬼
① 七夕和鬼節是一個嗎 鬼節和七夕是同一個節日嗎
導讀:都怪我國傳統節日太多,遇到節日時間差不螞襲多,都要懷疑這兩個節日是不是一個節日,因為傳統節日的別稱也很多,那麼七夕和鬼節是一個嗎?鬼節和七夕是同一個節日嗎?接下來和我一起去了解七夕節和鬼節吧。
七 夕節不是鬼節,鬼節和七夕不是同一個節日纖物虧,七夕節是我國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
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毀神著名的是萬聖節。我們平常說的鬼節一般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
七夕與鬼節為什麼同在農歷七月
唐代,鬼節鼎盛時各行各業的人們廣泛地歡度節日。在中國農歷七月十五是鬼節,很早就是一個有更新意義的時刻,皇帝以新獲的時果薦與祖先,百姓視之為死亡與再生交會的標志,這些並不奇怪。早先節慶中的這些主旨顯而易見,它們亦是中國節慶的一般特點,後來作為鬼節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顯現出來。
「傳統中國的歷法……由以數字命名的12個月組成,每月始於新月,月滿為望。12個月共354天,這意味著每月29天或30天。月中的日子如月份一樣無專名,逐日累計數字。」
「像其他地區一樣,中國制定歷法上的主要問題是盡可能地協調實際不同步的日月運轉。……中國的辦法是置閏月,通常間隔3年有時隔2年,這樣每19年置7個閏月。……中國的閏月不置於陰歷年末,相反置於任何兩月(正月、十一月、十二月除外)之間,這樣來保證冬至總是在十一月,春分在二月,夏至在五月,秋分在八月。最終結果是歷法中每年農歷新年(正月初一)在陽歷1月21日至2月20日間變動。」
因此,農歷七月十五日總是滿月,該日在陽歷及農事年中則變化頗大。七月十五日總是落在夏至與秋分之間,它向來與成熟、暗淡及衰微相連,但它與太陽運轉的協調並不精確。七月十五日與農事節奏的准確對應因地域差異而更見削弱:在中國北方,初秋標志著收獲的開始,而在南方,此時常是播種晚稻的時節。
每月適合的農事及朝廷活動詳載於《月令》中,《月令》構成漢初禮儀著作《禮記》的一篇。《月令》展示出周天子理想化活動的圖畫,周天子的儀禮被認為是連接天道與人道。《月令》對漢代禮儀的形成影響頗大,它提供出一幅佛道行事產生前七月節奏的詳實可靠的圖畫。
不僅是動物生活,包括植物生長亦開始趨於成熟、衰微。《月令》記述了皇帝立秋之儀:「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返,賞軍帥武人於朝。」同篇亦描述了天子及其祖先「嘗」新之禮,此禮將關注祖先崇拜與農業豐收的主題聯在一起:「是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七月進行的其他禮俗,用祓除之法及男女雜處以迎世間更新。例如七月十四日舉行的「禊」。漢代該日,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聚於水濱五彩篷帷下嬉樂豪飲酬唱。
滿月前八日是兩個苦命的天上情侶-牛郎和織女相會之日,至少到2世紀末此會已出現於民間節慶中。牛郎織女被放逐到銀河兩側遙遙相對,兩人每年只允許一晚可以相會。這天百姓聚於戶外仰望夜空,並設酒脯時果祈求神佑多子富足。
七月所有的節日表現出多種對立的調和,這一點以不同的形式浮現在後來的鬼節中。皇帝——萬民之上的子嗣——薦與高貴祖先的供品中代際間的溝通顯而易見,正像鬼節通過交換供養將家中先人與子孫結合起來一樣。銀河將織女與牛郎隔開,七月給予織女唯一一次跨過銀河的機會,正如鬼節成為陰間的鬼魂返回陽界他們所愛者身邊的橋梁一樣。
② 七夕是鬼節
怎麼會是鬼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詳細介紹看下面:
七夕神話圖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請參考:http://ke..com/view/8489.htm?fr=ala0_1_1
③ 七月七鬼節的傳說故事 由來和來歷
七月七的傳說故事
在我國的民間有些地區的傳說,相傳牛郎死後藏於魯山,其後備子孫在魯山生活。魯山有兩大習俗,一個是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這算是對先輩牛郎的老黃牛的尊重吧。另一個是乞巧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稱為乞巧,也有吃乞巧果的習俗。
七月七的由來
在民間的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非常的感人而且美好 。
七月七的習俗
在我國自古以來七月七就有著祭月之儀,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婚育戀曲,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乞巧之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接露水,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開心的相會。
④ 為什麼七夕七天後就是鬼節有什麼寓意
因為七夕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而鬼節一般指的是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所以在農歷七夕之後下個傳統的節日就是中元節
七夕的由來
其實七夕節最開始的由來並不是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由來的,七夕最開始的由來是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⑤ 七夕是鬼節
七來夕不是鬼節,是情自人節。鬼節也就是中元節,是在農歷的七月十五: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