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嗎
A. 七夕節被稱為女兒節的原因是什麼呢
七夕節被稱為女兒節是因為織女美麗聰慧,善織、心靈手巧,自然為人間女子所崇拜,於是七夕習俗中便有了女子穿七孔針乞巧這一內容,這項活動主要參與者是少女,因此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女兒節。
在古代社會,七夕節又被稱作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等。在節日到來之際人們會祭祀「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
「乞巧」是七夕節傳統習俗,相傳古代少女會在農歷七月初一,一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穿著新衣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這主要是因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宮中的織布能手。在七夕節到來之時古代女性,就會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節的發展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B.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日(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
01
七夕:古代的女兒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流傳了大量關於「七夕」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民俗儀式資料,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據專家考證,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俗也。 」 可見,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 「女兒節」或「少女節」 。
如河南《宜陽縣志》中說:「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 」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陳瓜果於庭院中以乞巧。」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游覽井市。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明代《帝京午目》中說: 「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 「七夕」這天女性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
02
數字「七」:女性的專屬密碼
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女性與數字「七」似乎形影不離。
比如,女媧在創造人類之時,就曾 「一日七十化」 ,又如漢代劉向《列女傳》 中講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七日城為之崩 。
流傳於浙江省東陽縣的《女蝸造人》故事中,說到女蝸用黃泥捏人,捏好後就放在太陽底下 曬,只要曬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會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哈尼族神話《始祖塔婆然》描述女始祖因風而孕,九月後生出「七十七個小娃娃」 。滿族《海倫格格補天》神話說有個叫海倫的小姑娘為了補天,用一盆神火「煉七七四十九塊石頭,煉到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煉出一塊五色石板。
傣族敘事長詩中, 「七」是一個神秘的數字,它象徵著半人半神的女性。納西族在人死後,要在鞋底鑽孔,其中男人的鑽九個孔,女人的鑽七個孔,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有七個魂,男性有九個魂。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有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之類的說法。 在「天仙配」故事中,更明顯突出了「七仙女」,七仙女也是天上的織女,是織女姊妹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她因為受不了天上的寂寞,偷偷來到民間,愛上了孝子董永。彝族的神話傳說中常有「七姑娘」 的說法,著名的創世史詩《梅葛》中說,遠古的時候格滋天神放下九個金果變成兒子,又放下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
在古老的傳說和民間習俗中,「七」形影不離地伴隨著女性,並且古人將七月初七視為女性的節日, 另外「七」與「妻」同音,也暗示了和女性的關聯 。
03
為何「七」代表了女性?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女性與「七」密切相關呢?古人通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為何數字「七」又代表女性呢?學術界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尋根溯源,古人是遵循「月亮——生育——女性」這樣的思路來考慮的。
古代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占星術,即通過天體的運行來占卜凶吉禍福,預測自然災害、戰爭的輸贏和個人的命運。《易傳·系辭下》曰: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由此可見, 天文知識在人類早期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與天文有關的神話以及神秘數字等。
《周易·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是人類最易觀察到的自然天體,仰則能見。日為陽,月為陰,為古之觀念。月為女性的象徵,為太陰之精,為婦、為母、女主、皇後。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 月圓月缺,盈虧相續, 所以他們認為月亮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能夠生生不息,從而衍生出了月亮代表女性的觀念。
《搜神記》中說:「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 ,告堅日:『妾昔懷策夢日於懷,今又夢月。』堅日:『子孫興矣。」』可見,民間有夢月為子孫興旺的象徵的觀念。
按照陰陽的文化體系,形成了月一陰一女性的象徵體系。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月中女神都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 常羲、西王母、嫦娥等月亮女神神話象徵著「生命的繁衍與永恆」。
六朝時期的《漢武帝內傳》記載,七月七日那天,她送了四個仙桃給漢武帝吃。這位尊貴的女神或女仙的此舉恰在月、日重「七」之時,生下七個女 兒,七月七日下凡到漢武帝處做客,而美麗善良的七仙女,冒犯天條和人間窮苦百姓結婚,後來道教又進一步把西王母推舉上玉皇大帝皇後的寶座,這當然會在無形中締結或加深女性與數字「七」的緣份。
唐代以後,民間出現了主婚姻的「月老」,他有用以系夫婦之足的「赤繩子」,實指「子孫繩」,月老是月神由天堂走向民間,由神到人的復合形態,這種形態是月為生命之神的自然演化。
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月亮的盈虧周期為28天,這與女性的月經周期幾乎完全相同。 古人於是將崇拜月亮的宗教感情與月亮盈虧規律、女性行經規律聯系起來。
而後,古人又發現,女嬰7個月時長第一顆牙齒,7歲時開始換牙。約在14歲時,月經初潮到來,在49歲時進入絕經期。此外,女性的妊娠期為280天左右。 女性的發展節奏,正好以「七」為基數。
《黃帝內經·素問》 之《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狀;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衰,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的這段話,從七歲一直描述到四十九歲,每七年一個生命階段,系統地總結出了女性大半生生理變化歷程。
可見,這些基本的生理現象,古代的先民們,在女性身上早就觀察到並記錄下來了,從而將女性與數字「七」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觀念,並折射到民間文化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所以,數字「七」與月亮、女性三者之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聯系,古人以「七」代表女性,就可以理解了。
C. 七夕是「女孩節」嗎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故也叫「女孩節」
D. 七夕不是中國女兒節嗎
......民俗專家介紹說,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一個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專,也是唯一一個以女性屬為主角的傳統節日。
我國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乞巧節,也有人稱之為「七夕節」「女兒節」。「七夕乞巧」,就是指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趁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年輕女子們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和一副巧藝,求她傳授給自己紡紗、織布、縫衣的手藝。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古時候,人們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很重視,各種內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歷朝歷代花樣不斷翻新,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問女子將來是笨還是巧。流傳最廣的當數「對月穿針」「穿針乞巧」,也叫「賽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代。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還有「投針驗巧」「喜蛛應巧」「巧菜」等。
E. 七夕節是不是傳統節日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乞派做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灶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塵辯衡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是我國的非文化歷史遺產,也是我國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發源於我們中國,我們有必要發展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七夕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情人節,如今的情人節,受到很多年輕男女的重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歡樂。
F. 傳統節日七夕,為什麼又叫女兒節
因為在這一天,古代的姑娘婦女們,為了向織女祈禱智慧和靈巧,所以叫女兒節,而且出來以後還可以認識一些青年男子,為自己的姻緣努努力。
G. 七月七是女兒節嗎
是
中國的情人節之所以叫女兒節,是因為織女美麗、聰明、善織、心靈手巧,自然受到天下女性的崇拜。所以七夕習俗有女子穿七針乞巧的內容。這項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女孩,所以這一天被稱為乞討技巧或女兒節。
在古代社會,中國的情人節也被稱為七姐妹節、女兒節、乞巧節等等。節日之際,人們會向「七姐妹」獻祭,祈福許願,乞求巧技。
「乞巧」是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傳說,古代的女孩會在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的晚上穿著新衣服在院子里向織女星乞求智慧。
這主要是因為「七姐妹」又稱七仙女,是天宮中的編織能手。當中國情人節到來時,古代婦女會求她教她巧妙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