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日子
❶ 七夕節是哪一天
七夕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又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由來大多數人對認為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延伸,是對這種浪漫愛情故事的一種祭奠。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就是七夕節。
俗話說,七月七日又七夕,牛郎織女會佳期。
發展到今天,七夕節其實已經變了味。現在沒有人會再比賽什麼女紅,當然更不會有青年男女跑到南瓜棚子下面去訴衷腸了。不過七夕節這個情人節的地位是穩定下來了,這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廣大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最好機會。
在七夕節這一天,年輕男女互送禮物,約會才是正事。不過雖然形式變了,但是內涵不變,古人只能到南瓜棚下談情說愛,而現在的年輕人的選擇就多了。
❷ 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
❸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7月7日)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中國情人節。寓意著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相守一生的情感。
傳說在七夕這一天,牛郎織女會在鵲橋相聚。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情人相愛一生永不分離。愛情最原始的樣子本該是這樣,甜蜜浪漫,幸福美滿,既然彼此相愛就要一心一意始終如一。
七夕節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成為了情人節,在這一天情侶會互相贈送玫瑰花來表達對彼此的愛意。情侶們在這一天會發朋友圈來宣誓他們的愛情,常常讓人羨慕。其實愛情很簡單,就是我想跟你在一起、我很愛你、想每天都陪著你、想關心你的一點一滴、想參與你的未來、想成為你的人生伴侶。
在古時候只要認定了對方,不管多遠的距離,不管多長的等待時間,雙方都會一心一意很少會變心。隨著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現在人們的戀愛節奏也逐漸加快。
官宣變得越來越隨意,那麼自然分手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其實還是希望愛情可以回到當初最純粹的樣子,就是彼此互相喜歡,不被外界所干擾,彼此互相信任,共同維護這段感情,讓愛情變得可靠又牢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生活的磨練。愛情是要用心的,只有付出真心才會有好的回報。我們憧憬愛情,但不要著急去尋找,慢慢來,屬於你的愛情終究會來。
❹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七日,每年的陽歷有所不同,2022年的七夕是陽歷8月4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2、喜蛛應巧
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❺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每年的7月初7,2019年七夕時間為8月7日,七夕別名為乞巧節、女兒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悠久的歷史,在上古時期因民間對天體產生崇拜,就將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星附上了美好的愛情故事手含,時至今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
七夕蠢碧是農歷七月初七
清代稱七夕為乞巧節、女兒節,這一日街道張燈結綵,熱鬧非凡,乞巧的活動花樣繁畢檔笑多,身穿新衣,拜雙星,乞巧、賽巧等主要的節俗活動,因此有女兒節之稱。
❻ 七夕節是哪天
好像沒有確切的時間,應該是一個晚上。如果不是一個晚上,牛郎織女豈不是太慘了。
據說相會時,我可以看見牛郎星和織女星會重疊在一起。
這是聽小學老師說的,我沒等著看過。
七夕節介紹(大量刪節,可以去網路http://ke..com/view/8489.htm)
【七夕節簡介】
[編輯本段]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由來】
[編輯本段]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別稱】
[編輯本段]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❼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❽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 農歷七月七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
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