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算毛啊

七夕算毛啊

發布時間: 2023-07-31 08:27:34

『壹』 七夕節的起源和演變&晶晶

一、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的起源問題已經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七夕節何以形成、何時形成、在起源上與牽牛織女神話有無關聯,這是在考證七夕節起源時無法迴避的三個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諸說並立。在辨析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關系時亦兼論二者各自起源,但學者們在七夕節起源問題上並未達成共識。就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的關系問題來看,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二者本無關系,在各自發展中於某一時間合而為一;二是認為二者是一非二,在起源上具相互衍生的關系。到底是牛郎織女的的傳說造就了七夕佳節,還是七夕佳節正好遇到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得以流傳至今呢?這就要從兩者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時間先後來看了。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為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文明的象徵的兩個星宿出現,並沒有出現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系和相關情節,這時的織女與牽牛並沒有產生男女關系。後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周末經春秋戰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歲時節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為一個節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於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於襟褸。」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並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日。

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七夕風俗中去探尋。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風士記》:「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穀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穀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至於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記載:「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於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對時間的崇拜,也延伸到對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風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風俗。楊琳在研究七夕節的起源時,結合民俗學相關原理、結合類書、文人筆記、地方誌等相關記載資料,對七夕節的起源問題作了詳細的辨析:七夕節的成因在於「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數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日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的結果,其實質是對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在七夕節這天往往會進行乞子的活動。

七夕節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結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百姓長期處於戰亂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願望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於是便向傳說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除了乞巧的習俗外,七夕節在此期間還多了乞求富貴、長壽、生子的習俗,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也成了人們的情感寄託。由於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封建社會又通常被視為繁衍後代的工具,生下男嬰因而成為女性為提高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為七夕節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分別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和七夕節的探源可見,七夕節的起源主要來自古代人民對星辰、對自然以及時間的崇拜,其起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毫無關系的。但隨著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展演變及其故事中傳達的人類情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融合交匯的。

2、 七夕節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情節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俗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其活動也日益豐富,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鈺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充分反映了民間女子在七夕穿針引線、祭星乞巧的情景。通過觀看蜘蛛結網的情狀來占卜自己在針線織作方面的天賦,也是一種女性們在乞巧時經常採用的方式。南朝時的做法是將蜘蛛放在瓜上,讓它在瓜上結蛛網,然後根據蛛網的密與疏來推測自己是否得巧。為它所附著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得到廣泛傳播,    七夕原有的禁忌意義在此時己完全消失,七月初七成為了欣賞天庭歡聚、乞求人間幸福的吉日。《玉燭寶典·七月孟秋》原注:「七月俗重是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這則記載明確表明了牛郎織女於七夕相會,這樣就將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傳說相聯系,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愛情故事。因此在這一時期,七夕節不僅繼承發展了己有的「乞巧」習俗,還添加了乞求富貴、乞求長壽、乞求生子的習俗。同時,由於人們對牛郎織女之間堅貞的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七夕節成為人們的情感依託。而漢代的登樓曬衣習俗到魏晉時演變成為曬書習俗。《世說新語》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服,隆乃仰,出腹卧,雲:『曬書。」另有阮咸先生看見鄰里在七夕曝衣,而他家徒四壁卻也翻出自己的粗布破褲晾出來。這顯示出七夕習俗在民間的影響極大。這其中,乞巧愛情與求子都與女性的生活及精神密切相關,封建社會對於子嗣的重視也直接決定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求子也是當時女性的重要活動,二對於愛情的祈求則是封建女性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七夕食俗也形成於魏晉南北朝,相關最早的記載是晉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是個好日子,這天的飲食也不同於以往,北人會吃湯餅。湯餅又稱「不託」,是一種經水煮過後的面塊等簡單的食物。人們在七夕節吃餅有其文化內涵。其一,餅是圓狀,古人認為「圓,陽物也」,陽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陽物可以求吉利。其二,圓還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團圓之意。古人把七夕餅叫做「巧餅」。

唐代長安盛行各種七夕節俗,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宮中殯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記載。宮女們長期被幽禁在宮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虛,使她們對七夕穿針之事甚感興趣。    唐代崔顥的《七夕》詩,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女性們穿針乞巧的風俗,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安城中家家戶戶的少女少婦,在七夕節時都要持針線、供瓜果、擺香案,向織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想要證實自己在針線活計方面的天賦與才能。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習俗,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每至七夕節,宮女們便要「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唐宋時期,七夕食餅又出現了變化,《唐六典》記載:「七月七日加研餅,並於常食之」。

宋代以後,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從朝廷到民間,牛郎、織女成為了祭祀的神靈,祭祀盛行推動了七夕節的發展。七夕節俗活動更加豐富了,除了保存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還出現了《天河配》、《長生殿》等節令戲,七夕節成為了可以使民眾娛樂放鬆的節日。宋代羅燁、金盈之編輯的《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由此,我們能夠得知當時七夕節熱鬧非凡的場景。太平興國三年公元年,宋太宗下了一道有關於鼓七夕節在元代多被稱為女兒節,可以看出到這時,七夕節的節俗基本是以女性為主了。《析津志》中對七夕節這天在市中、朝中、宮中等熱鬧慶祝節日的場景做了詳細的記載。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很普遍了,南宋羅願《爾雅翼》卷一三也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此時也涌現出很多頌揚牛郎織女的詩文。例如北宋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贊頌七夕的著名詩篇 。

明清時期,七夕有吃「結緣豆」的食俗,《漳州府志》記載了用熟豆相親來證明有緣,並結緣的習俗。清朝時期,江西七夕節有吃「油餅」,喝「巧水」的習俗。明清時期,女性們在過七夕節時又開始流行起一種新的乞巧方法,那就是通過觀看針在水中的投影來驗證自己的針線織作水平高低,這叫做「丟巧針」,又叫做「督巧」。《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七月七日許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締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這種卜巧方法在《帝京歲時紀勝》和一些明清方誌中均有類似記載,可見流傳已久,覆蓋面也很大。

『貳』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說到七夕有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一天是情人節,在生活中,很多人對這個原始的故事不太了解,只知道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遇的日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七夕是不是情人節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1

七夕,其實根本不是情人節

公元2020年8月25日,農歷七月初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節。相傳這一天是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唯一一天可以渡過天河,鵲橋相會的日子。

傳說,天下有一顆織女星,有一顆牽牛星。織女和牛郎兩個人情投意合,真心相愛,奈何天規律令不允許男女私自相戀。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兒,見兩人私自幽會,便把牽牛貶下了凡間,並且讓織女每日織雲錦,以作懲罰,織女常常以淚洗面,她時常幻想著王母能大發慈悲,讓他的牽牛回來。

牽牛被貶下凡之後,落在一個窮苦的農民人家,起名牛郎。父母去世之後,嫂嫂嫌棄牛郎,不想讓他繼續在家中。

於是給了牛郎一頭牛和一輛破車讓他自謀生路,牛郎每日都帶著老牛在地中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勉強能過。

但他卻不知道,這老牛原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為替牛郎和織女講了幾句話,便被一起打到了凡間。

一日,織女終於可以在其他幾個仙女的陪伴下,去名為「碧 蓮池」的地方遊玩。老牛見狀,便開口對牛郎說:「你快去碧 蓮池,拿著紅色衣服回來,就會娶到妻子。」


牛郎去了碧 蓮池,果真遇見了很多仙子在池中沐浴。便聽從老牛的話拿了那件紅色的衣服,這件衣服的主人,就是織女。

織女見拿著衣服的人正是她心心念念的牽牛,便決意嫁給牛郎。兩人婚後男耕女織,還生下了一對兒女,日子雖然清淡,但卻幸福快樂。

王母見織女遲遲未歸,知道她在凡間的事情後大怒,決定抓回織女,此時的老牛也以到了大限之日。

老牛告訴牛郎,它死後把皮拔下來,就可以披著牛皮飛起來了。

王母派天兵天將捉回織女的'那天,牛郎披上牛皮,背上兩個竹簍,帶著一雙兒女飛上天,與織女依依不捨。

王母見狀,用頭上的金釵一劃,天空中便出現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天河,兩人只能相望不能接近。

一時間,只聽見牛郎織女一雙兒女撕心裂肺的哭泣聲,王母被他們忠貞的愛情打動,便同意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可以相見一次。

從此以後,牛郎和一雙兒女便住在了天河邊上,等待著七月初七與織女相會。

傳說如果在七月七日這天,寂靜的深夜在葡萄架下還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低聲謎語。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但你們知道嗎?七夕節,其實並不是中國的情人節。

幾千年前,古人們大多數節日的定義,其實都是源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他們對於神秘的星宿是及其崇拜的。

早在漢魏時期,就有了七月初七這個節日,而這一天是給女子過的節日,也可稱為女兒節。

要說七夕節最盛行的時期,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這一天,女子們的主要活動就是用五色綵線穿針。


同時對著星宿祈求,希望自己今後可以心靈手巧,不做一個粗魯的女子,順便給自己求得一個好姻緣,所以七夕也叫乞巧節。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詩:「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七夕與愛情產生關系,就要從唐代開始了,白居易的一首詩,讓大江南北的痴男少女格外重視這一天。

七月七日夜裡,女人們都會盛裝打扮自己,在月下秉燭焚香,期盼遇見一生良緣,婚姻美滿幸福。

而到了宋代,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徹底讓愛情和七夕綁在了一起。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也正是因為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會的日子定在了這一天,讓原本為女子的節日成為了情人節。

時至今日,很多人早已把乞巧節忘到了腦後,而是忙於過情人節。


經過幾千年的變化,我國似乎將中國人傳統的情人節看的不那麼重要了,很多年輕人甚至熱衷於過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

而西方的情人節不過就是買買買、逛逛逛、甚至當著眾人的面秀恩愛等等。這些一切都建立在消費基礎上,早已失去了情人節真正的意義。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情人節,現代人的過節方式,早已讓這個節日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與古代人相比,現代人的想像力真的太弱,遠不如千年之前的古人。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2

說七夕的故事之前,先來糾正一個思維定式。七夕節,其實不是中國情人節。

漢魏之際,這個節日被正式確定,主角是女子,主要任務是祈願自己心靈手巧,不要只做個粗線條的女漢子,所以叫乞巧節,也叫女兒節,最後,才順帶求個好姻緣。

當然,誰讓織女和牛郎剛巧也在這天一年一會呢,所以情人節其實是喧賓奪主了。


天河浩浩盪盪,分開織女牛郎。

雖然一年一見,平時分居卻想。

我勸天下情人,不要總說很忙。

抽空或者請假,經常一起逛逛。

或者直奔商店,裝作花錢大方。

或者七夕夜半,散步荷塘邊上。

抬頭看看夜空,一彎新鮮月亮。

約會戀愛這件事,總歸這么點招數,但如果回到正經事——乞巧,你一整天的安排都是撲撲滿的。約會畢竟適合晚上,所以很多人說,上元節,也就是元宵,才更應該定為中國情人節。

不過,男人這天就沒事了嗎?牛郎是不會答應的。

七夕,女子今天可以:

就算沒有排好約會檔期,這天還是得好好打扮,從頭開始,一直到手指頭。七夕洗發,是習俗。溫州散文家琦君寫的《髻》,提到母親與叔婆等女眷,都要在七夕沐發,而且洗發水很特別——槿樹葉泡出的汁,綠盈盈的,有泡沫,去油膩,頭發有光澤。我們身邊很多公園小區都種著木槿,如今花開的正好,紅色或者白色。


木槿花

洗完頭,再做個指甲。那些瓶瓶罐罐先擱在一邊,今天要作一點,用鳳仙花汁染指甲。南宋女子的心思都花在這里了。

住在杭州的周密在《癸辛雜識》里,寫了這個方法:把花用葉搗碎,加點明礬或者鹽,然後敷在指甲上,包塊帛過一夜。第二天你會發現,指甲上是淡淡的胭脂色,沒有添加劑,也沒有刺鼻的味道。


鳳仙花

拾掇完自己,再裝點下房間。柳宗元寫過一篇《乞巧文》,其中提到「插竹垂綏,剖瓜犬牙」。桌上插幾支翠竹,然後,顯擺你手巧的時候到了,把瓜果切成種種形狀,擺在盆里。比如西瓜,就要切成蓮瓣形。


接下去有個小游戲,可能對女漢子來說更難——穿七孔針。這是一種特製長針,上面有七個小孔(也有七根針擺成隊形的),用綵線來回穿,穿得快的人,就是心靈手巧的姑娘,算是乞得巧了。


『叄』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來源於神話故事,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版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權是一位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七夕節里,凡間的姑娘媳婦們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織女能賜予心靈手巧。所以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是名副其實的婦女節。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因為這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國情人節。而正因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肆』 七夕是情人節嗎,屬於什麼情人節,有什麼說法嗎

七夕是情人節來,七夕是源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內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4)七夕算毛啊擴展閱讀:

節日習俗

1、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2、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3、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伍』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5)七夕算毛啊擴展閱讀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陸』 七夕是什麼節日,應該做什麼啊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柒』 七夕來歷是什麼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捌』 七夕的來歷,及風俗

七夕的來歷出自民間神話,出自古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1、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2、《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3、「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4、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熱點內容
黃島的荷花 發布:2025-02-05 10:55:00 瀏覽:626
七夕送啥包 發布:2025-02-05 10:46:36 瀏覽:710
杜鵑花怎麼變小了 發布:2025-02-05 10:45:46 瀏覽:290
花店裡包的 發布:2025-02-05 10:37:31 瀏覽:610
fresh口紅色號鬱金香色 發布:2025-02-05 10:36:54 瀏覽:576
仙居花店 發布:2025-02-05 10:36:48 瀏覽:607
有時漢字想一朵朵 發布:2025-02-05 10:12:33 瀏覽:459
青田蘭花石 發布:2025-02-05 10:08:52 瀏覽:252
綠植龜羽 發布:2025-02-05 10:08:19 瀏覽:738
安康租售綠植 發布:2025-02-05 10:03:51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