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淚歌譜
⑴ 《梅花三弄》中鬼丈夫所的那首詞是什麼
一片痴心
二地相望
下筆三四字
淚已五六行
但求七夕鵲橋會
八方神明負鴛鴦
九泉底下十徘徊 奈河橋上恨正長
腸百折 愁千縷萬般無奈把心傷
⑵ 情到深處無怨尤,人事滄桑卻何求。原詩是 什麼出自哪裡
納蘭的原詞是「情到來深時自情轉薄」,全文是:「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情到深時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這句話應該是後人敷衍,如果一定要全文,那就看下面這個:情到深處無怨尤 人事滄桑卻何求 終老一世隨性修 成敗到頭且自由
⑶ 秦腔名家杜干秦個人簡介
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
秦腔學社。民國12年(1923)10月在西安組建,初名榮華社。箱主劉貴蘭,領班李應才。招收學生20餘名開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趙化俗、黃育民、劉延民、李覺民、李玉民、李慶民等。民國13年(1924)秋,在南院門福建會館營業,臘月被高陵縣公安局長杜繼仁接去,由城關居民集資,各界士紳組成理事會,杜任理事長,魏基武任社長,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濟民、張新國、張秀民、張子剛、田疇易作教練,新招學員20多名。出科學員中著名的有:劉化鵬、謝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樹民、馮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國25年(1936)八月,社長魏基武帶班前往漢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馬振華等。在漢中演至民國31年(1942),因營業不振返回關中,借咸陽鄭四戲箱,另立益化社,張玉華領班,後恢復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長,在西安、西府巡迴演出。民國32年(1943),改由馬弁彭延彬任社長,藝人不堪其辱,多有離散。<BR> 1949年,高陵縣派馬耀先、馬繼成接收化民社為國營劇團,更名為「高陵縣人民劇團」。1949年12月,三原分區接管高陵縣人民劇團,調田志順、陳萬哲負責劇團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區並入咸陽分區,高陵人民劇團歸咸陽專區領導。1953年,咸陽專區撤銷,劇團歸省上領導,更名為「陝西省人民劇團」,團長馬耀先,副團長馬繼成 ,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田志順。1961年,該團又被移交 咸陽市領導,更名為「咸陽市人民劇團」至今。<BR> 1952年人民劇團辦起培訓班,招收學員肖玉賢、蘆曉霞、王麥蘭、郭明霞等隨團培養。不久,先後排演了《打虎計》、《救凌統》、《闖王遺恨》、《紅娘子》、《逼上樑山》、《大家喜歡》、《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別姬》等劇目。1953年,改編並排導了《屈原》、《法門寺》等戲 。同年劇團辦起新生部,收學生50餘名,由楊安民、王建華等教練培訓。後培養出馮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賀天珍、鄧全義、劉玉英、雷忠義、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趙斌、趙夢蘭、董務本、李全錄等一批較好的學生。<BR> 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會演,創作劇目《豐樂園》獲劇本二等獎(作者張秦伯、楊安民、王槐蔚),獲演出二等獎,導演二等獎(楊安民),音樂伴奏一等獎,美術設計二等獎(梁雅山、馬繼成),製作管理二等獎。劉秉國、王正廉、郭明霞、王麥蘭、李惠珍、王化民、孫正國、楊雲堂獲演員獎。同年,上級為了支持兄弟縣文藝建設,調劇團郭維民、肖鴻斌、李發民、王碧雲、車秀花、王月亭去乾縣劇團。劉正民、王明花、賈玉華去高陵。劉玉英、蘆曉霞去寶雞。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實驗劇團、蘭州秦劇團。<BR> 1958年,排演由楊興、譚增成改編的《黨的女兒》和楊興、金葳創作的《躍進之歌》參加了西北五省會演,1959年,排演馬耀先和楊興創作、譚增成導演的現代戲《合家歡》,向建國慶十周年獻禮。1960年排演《岳家莊》、《假惜惶》參加了全省青年會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參加陝西省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團晉京、共赴13省、市巡迴演出。1964年,排演新創作的現代戲《趙夢桃》參加了陝西省現代戲會演,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上台接見全體演職人員,中央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錄音。<BR> 該團保留劇目有《劉備招親》、《打金枝》、《訪蘇州》、《重圓鏡》、《青梅傳》、《濟南案》、《法門寺》、《白蛇傳》、《雙明珠》、《玉鏡台》、《轅門斬子》、《庚娘傳》、《赤桑鎮》、《黃河陣》、《打虎計》、《窮人恨》、《白毛女》、《七夕淚》、《花木蘭》、《屈原》、《金麟記》、《霸王別姬》、《三娘教子》、《伍員逃國》、《出五關》、《鍘美案》、《劈山救母》、《黨的女兒》、《竇娥冤》、《四賢冊》、《紅色衛星鬧天宮》等大小一百多出。創作劇目有《趙夢桃》、《合家歡》、《豐樂園》、《向陽紅》、《一支煙鍋》、《莊稼人》、《霍去病》、《貞觀鑒》等,該團是關中一帶頗有影響的劇團之一。主要導演有田疇易、楊安民、譚增成;主要教練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編劇有馬耀先、劉鳳洲等;主要琴師有周改朝,鼓師楊藝春,音樂設計康民強,舞美設計梁雅山。主要演員有雷化文、劉秉國、殷守中、郭明霞、王麥蘭、王化民、王正廉、王積榮、孫正國、劉正民、尚啟民、史鳳琴、黃金華、王惠芳、蕭輔蘭、高倉民、蕭鴻斌、荊曉鍾、成素娥、孫志強、唐志強、楊雲堂、黃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趙化裕、趙斌、趙夢蘭、馬振華、馮改民、劉化鵬、郭維民、熊易民、蘆曉霞、鄧全義、李惠珍、賀天珍、王雅琴、董務本、劉小毛、肖玉賢、李全錄、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鍾學社 秦腔班社,成立於1924年,地址設在三原城內的老爺廟。創辦人著名須生劉立傑,劉立傑生於清光緒初年,祖籍臨潼,家道清貧。由於他幼愛秦腔,暇時常學唱習演,且嗓音宏亮,22歲時加入臨潼「華清班」學戲。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時為渭北須生之佼佼者。 1924年劉立傑離開易俗社,在三原組建秦鍾社,劉自任社長,並挑班演出。他擅長老生戲,會戲甚多,尤以《南天門》、 《八義圖》、《珍珠衫》、《日月圖》、《鐵蓮花》、《蘇武廟》、《乾隆讓位》等劇最為拿手。1935年,劉立傑病故,其子劉毓中繼承父業,挑班任社長。劉毓中為易俗社第一期優秀生,又得其父真傳,亦擅老生戲,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戲外,常演劇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筆》、《串龍珠》、《韓寶英》、《忠義俠》、《伐東吳》、《出棠邑》、《周遇吉上關》等,均膾炙人口。<BR> 秦鍾社在劉氏父子的領導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須生為主的傳統劇目,發揮了秦腔「慷慨激昂、獷達豪放」的藝術風格之優勢。同時招收學員,有學生四五十名,來自臨潼、長安、周至、戶縣、三原等地的一些貧苦人家,其培養仿效易俗社。學生進社後,邊學技藝,邊學文化,社規嚴明,管教有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人才。其中馳名的有劉易平(原名劉裕秦)、王斌秦、崔曉鍾、王應鍾、李瓊鍾、姜望秦、湯秉鍾、惠醒秦等。如須生劉裕秦(劉易平)入社時年僅16歲,受業於趙順老師,開蒙戲《雙背鞭》,出場首句尖板「我父子出營來天昏地暗」滿場唱彩,掌聲四起。後劉立傑親傳教授《二啟箭》、《取都城》、《八義圖》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戲。須生薑望秦,在《拆書》一場戲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國在當陽,保主臨潼赴會場。單臂舉起千斤頂,嚇退一十七國王」。鏗鏘有力,曾轟動渭北一帶。其表演動作千凈利落,准確無誤。花旦姜瑤鍾,扮相、身段端莊而秀麗,唱腔、做戲真切而細膩,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戲,飾演盧鳳英一角可與王天民媲美,可惜年僅18歲因病而亡。崔曉鍾也是該社造詣較高的名旦角演員,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寶釧,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當分明,被譽為「秦腔皇後」。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為主,兼演武戲,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紅一時。張振秦以貧生、靠把生應工。《木楠寺》、《闖新府》(《回荊州》)兩折戲中所扮演的呂蒙正、趙雲兩角,一個窮酸潦倒,形象逼真,一個英姿勃勃,剛健穩重。凈角惠醒秦,擅演《鍘美案》中的包拯,《黃河陣》中的三教主,《荊軻刺秦》中的荊軻,氣魄雄偉,慷概激昂,剛毅豪邁。二花臉(架子黑頭)何銳秦,擅演《苟家灘》中王彥章,《五台會兄》中楊五郎、《虎頭橋》中魏延、《國士橋》中於讓,個個活靈活現。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另外還有須生湯秉鍾,旦角王應鍾、李瓊鍾,小生張耀秦,凈角孫連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獨當一面。<BR> 秦鍾社其所以在三原扎台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演員外,還有一批不斷更新、提高的優秀劇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軟玉屏》、《玉鏡台》、《宮錦袍》、《雙詩帕》、《紈絝鏡》、《燕子箋》、《頤和園》、《青梅傳》、《雙明珠》、《紫霞宮》、《荊釵記》、《太和城》、《黃河陣》、《金鍾罩》、《重圓鏡》、《意中緣》、《范睢相秦》、《和氏璧》、《紅拂私奔》、《復漢圖》、《伉儷師》、《法門寺》、《鴛鴦陣》等。時裝戲有《人月圓》、《金蓮痛史》、《鴉片之戰》、《文字獄》、《唾罵姻緣》、《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須生毛金榮在西安新築鎮西關白家油坊創辦,並自任社長。初成立即招收學生70人,後又招收兩期,共有學生二百多人。該社演出以毛金榮為主,還聘請王文鵬、楊金聲、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劇目多為秦腔傳統戲,有《錦綉圖》、《八義圖》、《日月圖》、《八件衣》、《葫蘆峪》、《放飯》、《烙碗計》、《斬顏良》、《祭靈》、《四郎探母》、《賣畫劈門》、《洪羊峪》、《四賢冊》等。經常在西安、藍田、三原、涇陽、高陵、渭南、華陰、潼關等縣演出,幾乎走遍了整個關中,還曾在蘭州等城市演出。該社出科的學生較出名的有王秉俗、張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間,毛金榮由於長期奔波,操勞過度,病故於新築鎮東關仁義巷,通俗社也隨之解體。</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陽縣馬庄鄉解村鄭四(名益齋,排行為四),長安王莽鄉稻地江村高仲仁(中醫大夫)、楊嘉緒(曾任過班社跑班長),三人合辦「益民社」。由藍田縣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進府》、《雞大王》、《王小過年》演的最為拿手)為社長,又收了楊安民、何毓華(小名康柱)五六個跟班的學生,在長安、藍田等地演出。住在長安縣東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須生,《醉寫赫蠻》、《秦瓊表功》、《十道本》等戲有名)、袁中海(武旦,《紅桃山》等武戲特長)、杜養民(小旦)、白甲壽(老旦)等任教練,收學生30名排起「窩子」(一科生)。1930年春節演出,轟動長安、藍田一帶。<BR> 半年後,鄭四領社回到咸陽,又租來名凈黃德奇新箱一付,收學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陽縣城內張飛廟訓練。並請來名導演惠濟民、王安民排戲。—、二兩科學生中先後涌現出旦角何毓華、王秀華、王明華、劉毓華、解毓華;小生唐立民、楊安民、張建民;須生益慶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權三民、袁興民、葉易民、劉治民、彭易國;大花臉趙靖國、二花臉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鴻斌)、劉治中;媒旦姚振傑等。所演出的《濟南案》、《春秋筆》、《破寧國》、《闖宮抱斗》、《黃河陣》、《五典坡》、《玉鏡台》、《雙明珠》、《春秋配》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何毓華、唐立民、楊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頭》、《少華山》等小旦、小生戲,王益民等主演的《殺驛》、《臨潼山》、《出湯邑》等須生戲,同行名家也很稱贊。成為「益民社」長期的看家戲。<BR> 益民社的戲在西安和關中各縣走「紅」,經濟收入大增,鄭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華民國24年(1935年),「益民社」順西蘭公路,直演到甘肅平涼、慶陽等地,1938年,鄭四又在長武縣西代家嶺代樹仁的窯院內又收了第五科學生訓練。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雲、旦角李正華等較好的男演員,還有一位由平涼下來的女學生——周燕雲,她的小旦戲更受觀眾喜愛。演出不久,鄭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雲為妾,這科師生造反,跑到甘肅靈台縣,改名「新生社」,在靈台等縣演出七年,終因人心不齊,各奔前程。鄭四眼看這科學生走去,只好到慶陽、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員,不久返回咸陽,從此,「益民社」雖能演出,但質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當時陝西、甘肅等地較有名望的劇社之一。演出長達20年,名演員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體
⑷ 七夕節對聯大全
【七】色雲彩漫天開
【夕】照余輝踏浪來
【情】懷依舊景物改
【人】在天涯心何在
【節】竹搖響相思曲
【祝】福隨風任飄絮
【福】壽安康求天庇
【有】緣自然他鄉遇
【情】到深處無怨尤
【人】事滄桑卻何求
【終】老一世隨性修
【成】敗到頭且自由
【眷】戀往事已煙雲
【屬】意何處但任恁
心無旁騖,鵲橋也把相思渡
情有所鍾,玩偶還將蜜意傳
一雙木偶,左男右女心相印.
兩個戀人,你意我情愛永恆.
香滿春台 乘逢七夕求相娶;
聲和鳳侶 羞道今朝是嫁時。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屬於咱們中國「情人節」。今年的「中國情人節」恰逢閏七月,於是出現了38年一遇的雙七夕現象。今選錄七夕對聯數副供朋友欣賞。
乞巧
化生
雙星節
九華燈
槎泛海
鵲填河
翠梭停織
銀漢橫秋
五夜照天漢
雙星會女牛
橋填聞噪鵲
河渡眷牽牛
郭公果膺壽考
楊妃私語長生
天街夜永雙星會
雲漢秋高半月明
晨起曝衣憑小閣
宵來設果拜中庭
雲漢秋高,涼生七夕
天街夜永,光耀雙星
好語到來,雲軿星駕
巧思乞到,瓜果幾筵
帝女合歡,水仙含笑
牽牛迎輦,翠雀凌霄
如下一副詩對,上下聯皆是一首五言六句詩,每句相對卻又十分工整,寫出了七夕節時人們的心境與世間的風俗:
天界舞流螢,牛郎夜點燈,鵲橋七夕下,偎語到天明,銀漢淺且清,隔水渡疏星
人間看群星,織女日紡絲,彩虹二心裡,相思在歲中,紅塵歌又舞,舉火照眾生
還有一副對聯,則是以詞入聯,整副對聯就如同一首詞的上下闕,文藻華麗,對牛郎織女的愛情作了高度評價:
半個七夕月,添燭照天明,天不老,情難絕,鵲橋上系同心
千古雙星事,減字慰心清,地怎荒,意未盡,葡架下聽愛聲
當然,有贊美愛情的,就有訴離愁悲苦的,下面這副也有如填詞的對聯,就對愛人兩地分離表達了無限惆悵:
他鄉逢七夕,惆悵佳期又一年,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離人傷兩地,繾綣柔情直半載,待夢里水鄉,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七夕對聯大都出自民間書齋畫坊,鮮有用於名勝景點的,不過在江蘇無錫吳文化公園中,有一座靈鵲橋,橋聯就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還拉進了三國時的諸葛亮、龐統幫忙:
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
卧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千年守望,一朝相逢,淚飛河漢沐金風
金風玉露,桂影荷香,點點相思無眠夜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夢中歡會,河畔凝眸,淚垂彩錦擲金梭
疏星殘夢,梭影瑤池,縷縷相思天河畔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素心幽幽,銀河澹澹,鴻雁傳書,魚箋寄恨,盈盈珠淚剪剪風
帝女合歡,盈盈淚水天橋濺
牽牛含笑,脈脈情思喜鵲傳
上聯:兩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下聯:七夕已至,今宵織女要停工
一水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七夕已至,今宵織女欲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