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農業

七夕農業

發布時間: 2023-08-03 23:49:44

① 有哪些節日和農業生產有關

國際「五一」勞動節啊! 節氣就多了,24節氣都與農業生產有關,還有中國春節、民間的耕牛節、桃花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或七巧節。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維新時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陽歷7月7日慶祝。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盪,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中國民間的盛大節日之一。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烽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寒單爺,也是以烽炮為主,但與鹽水烽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群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寒食節是中國農歷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於思想,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春節,指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朝鮮、韓國、蒙古、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歷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陰歷改以陽歷紀年,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後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性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寫「過元旦」。「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之後。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新年、舊歷年。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廢除農歷新年,並曾禁止民間慶祝。

春節在越南語稱「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舊正月」、韓語稱「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節的定義有三種: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正月初一。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政府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春節假期。
第三種是傳統習俗上的春節,從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歷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為歲首;商朝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說古代所謂「春節」,意思是春天的節序,曾經還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有時也泛指整個春季。漢武帝時推行太陽歷,才明確規定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歷新年。[1]

春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潑水節(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每年傣歷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大約是中國清明後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當於中國的新年。

清明原為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遊。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斗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歷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現在的清明節,合並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祭海節,是位於山東即墨市周戈庄內一項傳統的祭海活動,其已擁有500年歷史。於2004年3月18日再次舉辦,即墨市政府將此次活動更名為「民俗文化祭海節」。

「祭海」文化始於明朝,傳說,在周戈庄西側2.5公里外有一座黃山,山上有一個仙姑廟。在清朝末期,漁民每年出海前(農歷四月初八),都要到廟里求仙姑保佑他們能一帆風順,因此這一傳統逐漸延續下來。

祭灶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被稱為小年,在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灶王爺),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作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准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臘八節又稱「臘八」 是指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

因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花朝節
舊俗以農歷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名。

太多了,不說啦····

② 七夕中的那個「葡萄架下」的傳說是什麼

七夕中的那個葡萄樹下的傳說是牛郎織女在葡萄樹下說的悄悄話。具體如下:

傳說七夕那天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說情話,聽見牛郎織女的泣涕聲,這便就是「得了巧」,如果夫妻二人許下心願的話,夫妻就會和和睦睦,情侶會甜蜜恩愛。

牛郎織女是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古代又是農業社會,因此,採用葡萄架這個農村很常見的場景加入到故事裡,更感覺親切貼切。

相關民俗——乞巧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之夜,婦女們還要向織女乞求智巧。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南北朝時的乞巧方法是「結綵縷穿七孔針」,婦女們來回用絲線穿針,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後,更流行「丟巧針」的游戲。

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曬,頃刻之後,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綉花的針投入碗中,若針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牛郎織女傳說

③ 7月7日是什麼節日,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

7月7是七夕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版襟樓,人俱習之權」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④ 古時過七夕節,人們有些什麼民俗活動

七夕節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發展起來的。不管時代怎麼變,其節日習俗大多都建立在農業耕作基礎之上,與古老的農耕習俗緊緊相連,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祭田祖、報田公,為牛慶生、種生、穿針比巧和蛛網卜巧等。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⑤ 七夕的民俗文化歷史

導語:乞巧節,即七夕節,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是一篇講述七夕民俗文化歷史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在中國節俗文化中,七夕是一個非常獨特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節日,它不僅產生的歷史非常古老,而且在傳承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相互交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突出自己的時代特徵的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漢民族農耕文化傳統和對性別文化的認同和確認。在南北朝之後,七夕由農耕和祭祀型節日,逐漸演化為以女性為主角,以乞巧等為主題的乞巧節或女兒節,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節日。

在漢民族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獨具異彩,其中尤以婦女乞巧為盛,故又有乞巧節或女兒節之稱。從其源起、傳承、變異和衰落的整體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七夕的遞變歷經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最初功利性強烈的節日類型,如時季性、農事性、祈豐祭星的事項異化分離,逐漸轉變為娛樂性突出的節日類型,尤其是牛郎織女神話給它帶來了凄美的節日效應,這是其他節日所少有的。今天,只要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考察七夕節俗的源起、發展、嬗變和衰落的真實的傳承路線,就可反觀滲透其中的深層的古老的文化意蘊和傳統因襲的觀念意識。七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積淀著漢民族深沉的精神內核。

牛郎織女節日神話傳說的產生,有著深廣的社會根源和基礎,滲透了關於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觀念。牛郎織女是農耕社會的典型代表人物,而織女的心靈手巧又符合經典農業文化對婦女自身的要求,它與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倫理規范相一致,深為人們所接受,牛郎織女的神話因而成了七夕節俗里的傳統象徵符號。

牛郎織女神話的產生有一個過程,最初的織女、牽牛隻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後來演化為主宰農作物的星神。《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之孫也。”星神也有人間一樣的血緣關系。至漢末古詩《迢迢牽牛星》終於進一步人格化、人情化,產生了兩星相戀的愛情故事,善良的人們不滿於結局的凄涼,編織了喜鵲搭橋的情節,《歲華紀麗》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髦,因以梁渡織女故也。”可見經代代傳承,牛郎織女的神話漸漸完整成熟,從而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牛郎織女的神話積淀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對婦女心靈手巧特殊地位認同的觀念。首先,牛郎織女正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的代表人物,在道德倫理上初步體現了對自由戀愛、破除等級門戶束縛的嚮往,同時也深刻揭露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禮教約束。天河的不可逾越,正是禮俗勢力頑固性的體現。而最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與其說是人們善良美好意願的表達,不如說體現了這種善良美好的理想不能實現的悲涼的失落感。

自始至終,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帶給人們的是既喜又悲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夕團聚的歡快,又有相聚不易散則易的惆悵、失落。這種甜蜜的憂傷氣氛充溢著七夕節,人們既能感受到難得一聚的驚喜,又能體驗到人生缺多圓少的永恆的悲涼,從中頓悟生命中許多哲理的悲劇性的亘古之謎。由於這種既喜又悲心理體驗的強烈性,從而產生了為永恆團聚而祈求的美好願望。

七夕乞巧事象的產生,有著兩條傳承線路的發展軌跡,其一,七夕節原先的時季性的農事祈豐行為進一步發展,由祈星求豐逐漸衍化為乞求智巧;其二,由於牛郎織女神話的深入人心,節日傳說中的織女形象令廣大婦女又憐惜又敬慕。這種對織女的既敬又憐的情感,轉化為對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於是,由牛郎織女節日傳說的一再促進,七夕節終於衍變出乞巧的事象,並經歷代相承,成為七夕特定的唯一主題,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蘊發生了一次嬗變,終而成為乞巧節、婦女節或女兒節。

乞巧事象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在長期的男權主義封建社會里,婦女應該心靈手巧的觀念,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男人的意願,又是婦女們自身的'美德規范之一,所以,乞巧的活動在封建社會里極其流行,盛況空前。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楊貴妃每年到七月七日夜都在清華宮設宴,這個時候宮女一律手捧瓜果酒饌站在院子里,向牽牛星織女星求巧,同時,每個人各自去捉蜘蛛關在小盒子里,到天亮的時候打開盒蓋觀察蜘蛛網的稀密程度,把它作為是否得巧的徵候:蜘蛛網密的得巧多,稀的得巧少。民間群起效仿,成為習俗。當時皇宮中用錦緞結成高達百尺,上面可以站數十人的樓殿,上面陳列瓜果酒菜,設立坐具來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嬪妃們各自拿九孔針、五色線對著月亮穿針,穿過了就是得巧的徵候。而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別出心裁,每到七夕求巧,一定命令百工用紅白絲綢豎起月宮天河的形狀,等晚上求巧結束了,才把它收起來。至宋時,富貴人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綵樓,叫做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者兒童寫的詩,女郎呈上她們的巧手製作,點上香祭拜,稱之為乞巧。婦女對著月亮穿針,或者捉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盒子里的蜘蛛網,如果蛛網圓正,就說她得巧了。明清時一如往時,可見乞巧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

乞巧的具體細節,如果加以仔細考察,還有許多繁瑣細致的講究之處,如如何判定已乞得巧?《荊楚歲時記》:“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也有的捉來小蜘蛛放於盒內,次日清旦觀看織網之況,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是另一種扣人心弦的方法,所穿的針用金銀銅鐵特製而成,有五孔、七孔和九孔針,能將線飛速穿過去的為得巧。正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所寫:“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的地區則端一盆水,放在太陽或月亮之下,投針在水中,看針浮水面時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載:“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這些乞巧里的細微的節俗規范,說明乞巧事象不但在歷史上流傳久遠,而且流傳地區也極廣。

乞巧是我國婦女心靈手巧的寫照,也是婦女們在長期壓抑的專制之下,要求提高自身價值的變異形式,而這種乞巧的變異形式,卻依然走不出婦女自我束縛的怪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心靈手巧不再是婦女的唯一美德標准,當婦女們自我個性意識覺醒時,乞巧的事象也就漸漸淡化,以至在現代生活中,七夕的乞巧成為名存實亡的遺跡,如清末餘杭女子陳煒卿在《七夕詩》里寫的:“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以節物酬。卻語庭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干求?”代表女性的某種覺醒和對乞巧的冷淡態度。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七夕乞巧事象的逐漸衰亡,七夕作為婦女的節日也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成為過跡了。七夕節發展到今日,人們除了只是想起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外,它最初曾有的文化意義終於全部失卻,於是,七夕節也就變得幾乎與平日無異。

七夕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漸衰的傳承演變有著多種因素。七夕,從最初始的時季性的原委和農事為本的祭祀儀式的選擇,以及這種星辰崇拜的世俗化、人情化,到產生關於牛郎織女的優美凄涼的神話,並轉化為乞巧乞智求祈女性各種人生美好願望,它們都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歷史的必然。

熱點內容
鬱金香牌晾衣架 發布:2025-02-05 04:29:07 瀏覽:563
農村梔子花怎麼養 發布:2025-02-05 04:29:05 瀏覽:870
空中拍櫻花 發布:2025-02-05 04:18:29 瀏覽:286
彩鉛手繪櫻花樹怎麼畫 發布:2025-02-05 04:18:27 瀏覽:838
梅花玉雕牌子 發布:2025-02-05 04:14:05 瀏覽:507
院子綠植圍欄 發布:2025-02-05 04:07:02 瀏覽:209
如何扎玫瑰花 發布:2025-02-05 04:06:56 瀏覽:641
吉大櫻花樹 發布:2025-02-05 04:06:15 瀏覽:186
廣州綠植養護招聘 發布:2025-02-05 03:54:47 瀏覽:544
百合卡 發布:2025-02-05 03:45:08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