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七夕文化
㈠ 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麼過的話,那不妨學學古人吧! 望採納
㈡ 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四篇】
【篇一】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
「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激發民族情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為更好的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引導廣大群眾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在七夕節來臨之際,市文明辦決定在全市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節主題活動。現將活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時間
20XX年8月6日—8月19日
二、活動意義
通過開展七夕節活動彰顯七夕節愛情忠貞、勤勞智慧、家庭幸福等文化內涵,深化文明家庭建設,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保護傳統、弘揚傳統,形成積極健康的家庭觀,倡導追求愛情美滿、家庭和睦的美好生活。
三、活動內容
1、開展「相約七夕,情定終生」主題活動。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及各級文明單位要廣泛開展聯誼活動,通過舉辦交友會、聯誼會等形式,為適齡青年男女搭橋牽線,宣傳提倡舉辦隆重而簡朴的集體婚禮,倡導勤儉節約辦婚禮。
2、開展「七夕經典誦讀」活動。吟誦古今中外歌頌忠貞愛情、勤勞智慧等內容的優美文學作品,徵集歌頌美好生活、勤勞致富、家庭和諧的詩文,共同傳遞愛情甜蜜、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正能量。
3、各區、各街道、各社區、各單位開展為轄區或單位的金婚老人送祝福活動,召開座談會,邀請金婚老人家庭子女、文明家庭代表、最美家庭代表、「五好家庭」代表等講述他們相親相愛、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故事,弘揚忠貞純潔、長長久久愛情責任觀,引導廣大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婚戀觀。
4、組織慰問駐滿軍警部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兩地分居家庭,關注、關懷有困難的兩地家庭,為他們解決生活難題,組織「異地傳家書」活動,用中國傳統書信方式寄託思念,表達真切情感。
5、旅發委,國門、套娃等旅遊景區,各旅行社,在中外遊客中組織策劃開展「七夕——中華傳統節日之美」特色主題活動,向世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凳納。
四、活動要求
1、開展「七夕節」主題活動是《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把此項目標任務完成好。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2、各類媒體制定切實可行的宣傳報道方案,在節日期間開設「我們的節日·七夕節」專題專欄,製作刊登各單位開展的七夕節活動,多層面、多角度地宣傳介紹傳統七夕節相關知識和習俗。
3、各區、各單位於8月19日前,將活動信息、圖片上報創建科郵箱:xx,聯系電話:zz
【篇二】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
一、活動時間:
二、活動主題:相約情山,摯愛今生
三、活動地點:xxx旅遊區
四、活動內容及優惠政策:
(一)凡在8月16日當天來xx旅遊的夫妻或情侶,入住情侶房,享受五折優惠。
(二)游覽xx並在與「愛」有關的景點進行拍攝(手機、照相機)留念的,憑圖像在xx大酒店總台領取情侶照片(免費)、情侶傘或其它紀念品一份。
(三)8月16日下午,16:00-17:00在朝聖寺進行情侶祈福活動;(參加活動的夫妻或情侶在xx大酒店總台報名可領取情侶衫)。
(四)8月16日晚20:30,在xx激情廣場進行「情侶互動舞會」及篝火綜藝晚會(天氣不好的話,則改在c演藝廳進行「情侶ok想唱就唱」互動活動)。
(五)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xx旅遊區所有。
【篇三】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充分挖掘「七夕節」的優秀文化內涵,引導人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促進現代婚姻家庭觀念的健康成長,營造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和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推動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二、活動日期
20xx年8月17日—8月23日
三、活動內容
1、圍繞「七夕」主題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凱檔「七夕」節期間,各部門、單位要充分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道德講堂」,深入挖掘「七夕」的文化內涵,突出「愛情忠貞、家庭幸福」的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棗孫沒誦讀會、演講會。要組織廣大青年、詩歌愛好者等以吟誦中華經典愛情詩篇、愛情故事會等形式,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讓廣大群眾充分感受浪漫愛情,追求幸福美滿生活。
2、開展「和睦夫妻、幸福家庭」典型宣傳活動。要與「好夫妻、好婆媳、好兒女」、「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相結合,通過廣泛宣傳身邊夫妻恩愛、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模範,進一步教育和引導廣大夫妻之間盡可能地分擔家務、共同處事(勞動、休閑、走親訪友等)、交流感情、增進理解,追求愛情美滿、家庭和睦的美好生活。
3、突出「七夕」特色,開展各類戶外活動。
各部門單位要充分利用我縣公園、廣場、古鎮、景區、生態濕地,以舉辦相親會、聯誼會等活動方式,吸引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朋友參與進來,弘揚「七夕」傳統文化,倡樹文明新風,共同感受傳統節日魅力和濃厚節日氛圍。
4、組織開展各種技能比賽活動。要在廣大女性中廣泛開展各類技藝比賽,倡導現代女性對技術和文化知識的追求,凸顯現代女性勤勞、智慧、賢惠等美德。
四、工作要求
1、精心組織安排。各單位要把「七夕節」活動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與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吸引群眾廣泛參與,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2、注重形式特色。要把「七夕節」活動作為加強全民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拓展活動領域、豐富活動內涵、創新活動載體,精心設計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項目,增強活動的廣泛性和感染力。
3、加強宣傳力度。縣電視台、縣電台、金鄉新聞報、縣委縣政府門戶網站要在節日期間開辟專欄專題,加強「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活動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報道在「七夕節」期間涌現出來的新習俗、新風尚,進一步弘揚和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傳統節日、熱愛傳統節日、參與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4、及時總結經驗。在認真組織活動的基礎上,做到有方案、有安排、有記錄、有總結,並做好活動圖片、影像、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
【篇四】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
活動一:「七夕緣」情侶甜蜜合影
購2張以上電影票的觀眾現場微信掃一掃,關注「xx2018」影城官方微信,即可參與七夕情侶甜蜜合影活動,免費佩戴情侶攝影道具,現場由專業攝影師為其拍攝情侶甜蜜照2張,直接發送至觀眾郵箱。
觀眾接收照片後進行微博分享並@x攝影,@xx國際影城,即可至指定地點領取12寸時尚拉米娜一副。
活動二:幸運抽獎
xx會員持會員卡購票即可參與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由「xx攝影」提供的精美獎品。獎項為價值3999元情侶寫真及價值2999元個人寫真一套。沒有抽中寫真集的觀眾也也機會獲得價值199元玫瑰香皂花禮盒一份!
8月17日七夕節,來xx影城,看一部感人的愛情影片,拍一本兩人的甜蜜寫真,以此紀念屬於兩個人,獨一無二的甜蜜和浪漫!
活動三:精品書吧贈送創意紙杯插畫
七夕節當日凡購買影城精品書吧的「七夕甜蜜特飲」即可獲得由布克書籍公司提供的專業插畫師為您現場繪制創意紙杯插畫您還可以把愛情宣言寫在杯子上送給你的TA,讓你們的愛延續一輩子!
七夕前後,豐富多彩類型多樣的影片可供情侶們選擇,愛情主導的的青春時尚影片《xx》、xx最新力作《xx》、xx主演的愛情喜劇《xx》、xx主演的《xx》以及前一陣上映的3D進口大片《xx》、《xx》都非常適合情侶一起觀看。
㈢ 在中國,七夕還在傳承,七夕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
在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七夕節一直被傳承下來,七夕節的習俗有乞巧,看牽牛織女星,以及拜魁星和拜織女。
拜魁星也是七夕節的一種方式,如果讀書的人想要求取功名利祿,在當天的時候就可以拜魁星,讓自己考運亨通。在這一天人們也可以拜織女少女們需要提前齋戒,一天在桌前焚香,禮拜之後一起圍坐,朝著織女心默念自己心裡的事情,祈求能夠成功也廳掘慎可以為牛慶生,因為在傳說中牛郎找,織女是披著牛皮去的,寓意非常的好。
㈣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七夕節的風俗和傳統有:乞巧活動、拜織女、吃巧果、青苗會、七夕夜聽悄悄話等。
1、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升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逗宴就稱為得巧。
㈤ 七夕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拜七姐、香橋會、接露水、七姐誕、種生求子、鬥巧、婦女洗發、求姻緣、儲七夕水、為牛慶生、拜牛郎、拜床母、七夕觀星、結紅頭繩、結扎巧姑等。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源於「牽牛婺女」星宿崇拜與原始信仰。
拜七姐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鬥巧
鬥巧是七夕節期間的一種競賽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女孩子們比賽穿針引線、 蒸巧餑餑、烙巧果子、做巧芽湯 , 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做裝飾品等等。 誰的手藝好,誰就得巧 。
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㈥ 七夕的民俗文化歷史
導語:乞巧節,即七夕節,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是一篇講述七夕民俗文化歷史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在中國節俗文化中,七夕是一個非常獨特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節日,它不僅產生的歷史非常古老,而且在傳承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相互交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突出自己的時代特徵的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漢民族農耕文化傳統和對性別文化的認同和確認。在南北朝之後,七夕由農耕和祭祀型節日,逐漸演化為以女性為主角,以乞巧等為主題的乞巧節或女兒節,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節日。
在漢民族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獨具異彩,其中尤以婦女乞巧為盛,故又有乞巧節或女兒節之稱。從其源起、傳承、變異和衰落的整體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七夕的遞變歷經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最初功利性強烈的節日類型,如時季性、農事性、祈豐祭星的事項異化分離,逐漸轉變為娛樂性突出的節日類型,尤其是牛郎織女神話給它帶來了凄美的節日效應,這是其他節日所少有的。今天,只要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考察七夕節俗的源起、發展、嬗變和衰落的真實的傳承路線,就可反觀滲透其中的深層的古老的文化意蘊和傳統因襲的觀念意識。七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積淀著漢民族深沉的精神內核。
牛郎織女節日神話傳說的產生,有著深廣的社會根源和基礎,滲透了關於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觀念。牛郎織女是農耕社會的典型代表人物,而織女的心靈手巧又符合經典農業文化對婦女自身的要求,它與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倫理規范相一致,深為人們所接受,牛郎織女的神話因而成了七夕節俗里的傳統象徵符號。
牛郎織女神話的產生有一個過程,最初的織女、牽牛隻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後來演化為主宰農作物的星神。《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之孫也。”星神也有人間一樣的血緣關系。至漢末古詩《迢迢牽牛星》終於進一步人格化、人情化,產生了兩星相戀的愛情故事,善良的人們不滿於結局的凄涼,編織了喜鵲搭橋的情節,《歲華紀麗》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髦,因以梁渡織女故也。”可見經代代傳承,牛郎織女的神話漸漸完整成熟,從而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牛郎織女的神話積淀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對婦女心靈手巧特殊地位認同的觀念。首先,牛郎織女正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的代表人物,在道德倫理上初步體現了對自由戀愛、破除等級門戶束縛的嚮往,同時也深刻揭露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禮教約束。天河的不可逾越,正是禮俗勢力頑固性的體現。而最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與其說是人們善良美好意願的表達,不如說體現了這種善良美好的理想不能實現的悲涼的失落感。
自始至終,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帶給人們的是既喜又悲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夕團聚的歡快,又有相聚不易散則易的惆悵、失落。這種甜蜜的憂傷氣氛充溢著七夕節,人們既能感受到難得一聚的驚喜,又能體驗到人生缺多圓少的永恆的悲涼,從中頓悟生命中許多哲理的悲劇性的亘古之謎。由於這種既喜又悲心理體驗的強烈性,從而產生了為永恆團聚而祈求的美好願望。
七夕乞巧事象的產生,有著兩條傳承線路的發展軌跡,其一,七夕節原先的時季性的農事祈豐行為進一步發展,由祈星求豐逐漸衍化為乞求智巧;其二,由於牛郎織女神話的深入人心,節日傳說中的織女形象令廣大婦女又憐惜又敬慕。這種對織女的既敬又憐的情感,轉化為對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於是,由牛郎織女節日傳說的一再促進,七夕節終於衍變出乞巧的事象,並經歷代相承,成為七夕特定的唯一主題,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蘊發生了一次嬗變,終而成為乞巧節、婦女節或女兒節。
乞巧事象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在長期的男權主義封建社會里,婦女應該心靈手巧的觀念,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男人的意願,又是婦女們自身的'美德規范之一,所以,乞巧的活動在封建社會里極其流行,盛況空前。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楊貴妃每年到七月七日夜都在清華宮設宴,這個時候宮女一律手捧瓜果酒饌站在院子里,向牽牛星織女星求巧,同時,每個人各自去捉蜘蛛關在小盒子里,到天亮的時候打開盒蓋觀察蜘蛛網的稀密程度,把它作為是否得巧的徵候:蜘蛛網密的得巧多,稀的得巧少。民間群起效仿,成為習俗。當時皇宮中用錦緞結成高達百尺,上面可以站數十人的樓殿,上面陳列瓜果酒菜,設立坐具來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嬪妃們各自拿九孔針、五色線對著月亮穿針,穿過了就是得巧的徵候。而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別出心裁,每到七夕求巧,一定命令百工用紅白絲綢豎起月宮天河的形狀,等晚上求巧結束了,才把它收起來。至宋時,富貴人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綵樓,叫做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者兒童寫的詩,女郎呈上她們的巧手製作,點上香祭拜,稱之為乞巧。婦女對著月亮穿針,或者捉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盒子里的蜘蛛網,如果蛛網圓正,就說她得巧了。明清時一如往時,可見乞巧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
乞巧的具體細節,如果加以仔細考察,還有許多繁瑣細致的講究之處,如如何判定已乞得巧?《荊楚歲時記》:“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也有的捉來小蜘蛛放於盒內,次日清旦觀看織網之況,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是另一種扣人心弦的方法,所穿的針用金銀銅鐵特製而成,有五孔、七孔和九孔針,能將線飛速穿過去的為得巧。正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所寫:“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的地區則端一盆水,放在太陽或月亮之下,投針在水中,看針浮水面時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載:“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這些乞巧里的細微的節俗規范,說明乞巧事象不但在歷史上流傳久遠,而且流傳地區也極廣。
乞巧是我國婦女心靈手巧的寫照,也是婦女們在長期壓抑的專制之下,要求提高自身價值的變異形式,而這種乞巧的變異形式,卻依然走不出婦女自我束縛的怪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心靈手巧不再是婦女的唯一美德標准,當婦女們自我個性意識覺醒時,乞巧的事象也就漸漸淡化,以至在現代生活中,七夕的乞巧成為名存實亡的遺跡,如清末餘杭女子陳煒卿在《七夕詩》里寫的:“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以節物酬。卻語庭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干求?”代表女性的某種覺醒和對乞巧的冷淡態度。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七夕乞巧事象的逐漸衰亡,七夕作為婦女的節日也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成為過跡了。七夕節發展到今日,人們除了只是想起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外,它最初曾有的文化意義終於全部失卻,於是,七夕節也就變得幾乎與平日無異。
七夕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漸衰的傳承演變有著多種因素。七夕,從最初始的時季性的原委和農事為本的祭祀儀式的選擇,以及這種星辰崇拜的世俗化、人情化,到產生關於牛郎織女的優美凄涼的神話,並轉化為乞巧乞智求祈女性各種人生美好願望,它們都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歷史的必然。
㈦ 如何傳承七夕傳統文化
留住七夕節的文來化根脈,我們就要源讓這些傳統的文化習俗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特別是在一些傳統習俗在大多數人記憶中已經模糊的時候,教育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時,教育部門就要多多對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多多對接那些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詞,有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讓孩子從小學習接觸傳統,並在生活中有選擇的實踐。當然,這離不開全社會都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關部門也要切實擔負起保護和傳承的責任,共同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只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代代相傳。
㈧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1、祭月: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
1、祭月: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2、穿針乞巧: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雀搭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3、種生求子: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 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4、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頃攜拿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5、曬書曬衣:《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6、拜織女: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隱扮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7、拜魁星:農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 魁星」系 北斗一 星宿名。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 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 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8、吃巧果: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