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2017七夕
① 星巴克如何適應中國文化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適應中國文化:
1、店面設計的本土化
星巴克每開一家店,員工就會把店面的平面圖、周圍的環境拍下來發往美國的總部讓總部設計,利用總部專門設計室,專業設計師和藝術家進行設計,他們會根據店面的圖片與周圍的環境再結合新開的門店的當地的文化和商圈的特色,然後去考量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最後設計出方案。星巴克的每一家店都在星巴克統一的基礎下,又各具特色,中國的星巴克也不例外,強調每一棟建築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店面都要求融合到原來或是周圍的建築中去,而不去破壞原有建築的設計風格,不彰顯自己的外觀而是與中國的周圍建築合體,星巴克越來越注重中國文化。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四川的星巴克里復古的傢具已經取代了以前標准化的桌椅,在星巴克中這些既顯得別具一格又緩和了美式裝潢和中國傳統的對立,店鋪設計的本土化無疑鑄就了星巴克在中國的成功。
2、產品的本土化
針對中國本土文化開發出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從而贏得更多中國消費者的親睞。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後,在保持原有特色產品的基礎上,加大對新產品的開發力度,不斷地推出了具有中國本地文化特色的產品。在中國產品的本土化上星巴克可謂是絞盡腦汁,把星巴克的品牌效應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淋漓盡致,是星巴克在中國成功的主要因素。中秋節是中國人很注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於是中秋時節星巴克便在中國市場上推出了月餅。結合咖啡元素,嘗試著把西方的咖啡文化融合到中國傳統節日中。另外,在不斷推出融合中國元素的特色商品隨行杯、馬克杯、生肖儲蓄罐等出現在人們的眼簾中,也成為星巴克的贏利點,之後又推出了彩椒蘑菇包、豆腐蔬菜卷等中國式新品,2009年端午節期間星巴克的特色端午節產品「星冰粽」在蘇、浙、滬三地出爐,其粽子每盒8枚,有紅豆、咖啡、芒果三色口味,很是吸引中外客人,星巴克的又一次在中國的本土化嘗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2010年3月星巴克在具有茶文化傳統的中國市場推出了令人吃驚的九款茶飲品,開始賣茶。這是繼粽子、月餅、豆腐蔬菜卷、彩椒蘑菇包等中式產品後,星巴克的又一次「變臉體驗」營銷。包含了中式茶、四款異域茶以及兩款特製茶飲。4月,星巴克再次推出多款非咖啡夏日新品,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也能嘗到既合乎口味又能冰涼一夏的星巴克飲品。這些本土化的產品讓我們看到星巴克在中國在不斷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斷調整著跨文化管理模式。
3、供應商的本土化
從1971年星巴克成立之初到2010年星巴克從來沒有用過中國的咖啡豆,但2009年1月星巴克首次推出用雲南產的咖啡豆製作「鳳舞祥雲」時,這打破了星巴克門店內無中國產咖啡豆銷售的局面,一直以來星巴克對咖啡的原料品質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星巴克瞄準雲南是因為雲南的咖啡豆品種那是世界公認的優質小粒阿拉比卡咖啡,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評為咖啡品中的上品,星巴克經過多年的考察,最終在進入中國市場十周年的時候選擇了雲南產的咖啡豆,他們還想把中國生產的咖啡豆介紹到世界,希望能在全球50多個國家的星巴克門店出現這種咖啡豆,星巴克在中國建立咖啡原料采購基地那是為了應對日益上漲的原料采購成本,雲南產的咖啡豆一般比進口咖啡豆價格要低三分之一甚至低到一半,在價格上的優勢勢必成為星巴克強有力的價格競爭力,經過金融危機後的星巴克,正努力把中國打造成為除美國之外的第二本土市場。在2010年11月14日星巴克與雲南省農科院和普洱市政府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在雲南投資並運營星巴克全球首個咖啡種植基地。這也標志著其采購體系中核心原材料咖啡豆開始向中國本土轉移。這不但使星巴克原料采購的成本大大降低,更使其品牌為人所熟知。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3359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