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買蠶豆
A.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福州的習俗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福州民間風俗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婦女內要拜織女星,乞求能有容靈巧的雙手,祈望能織出美麗的錦緞,能做出漂亮的女工來,能有神仙眷侶般的愛情。
特別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結緣」的風俗。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蠶是織女從天上帶下凡的,「蠶」是「天」上的「蟲」。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後,為了幫助鄰里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她把蠶種分給鄉親,讓大家都養蠶、收絲、織布,勤勞致富。
為了感謝和紀念織女的善良和無私,在七月初七,人們就選擇跟「蠶」有關的「蠶豆」,煮熟了分送給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可以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密切鄰里關系。
煮蠶豆、送蠶豆、吃蠶豆,有來有往,過去有矛盾和過節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時磕磕碰碰,傷了和氣的,或者有了誤會的,消除誤會,重生和氣。「蠶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的「睦鄰大使」。
在福州民間,對鄰里關系非常看重,有「金厝邊,銀鄉里」,「千金買鄰,八百買舍」之說。除了「七夕」互相饋贈煮蠶豆,在立夏,還有煮「鍋邊糊」分給鄰里鄉親吃的習俗。「做半段」也是福州農村聯誼鄉親朋友的一種「聚餐」形式。
B. 七夕,應該吃什麼食物
1、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2、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3、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4、七夕的民間飲食,以瓜類為主。因為這正是瓜類成熟的季節,特別是西瓜。瓜的形狀是圓形的,「圓」就象徵著圓滿。當然,在七夕這天最忌諱的就是吃梨了,「梨」、「離」同音,所以一般這天情侶都不吃梨。
5、七夕距離端午節不遠,還有一些剩的櫻桃,民間一般都喜歡採食。這是因為,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蟲很多,而櫻桃卻像小燈籠一樣,驅散蚊蟲,象徵日子紅紅火火。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火紅色的櫻桃象徵著英雄,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另外,桑葚也是七夕傳統習俗的食物之一,吃了白桑葚,象徵著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吃水果的時候吃不到蟲子。
C. 蠶豆有什麼寓意啊
1)吃蠶豆,過七夕 關於這個民俗,專家的解釋是:「因為蠶與「纏」諧音,從前福州的情侶們喜歡把煮好或炒好的蠶豆作為禮物彼此互送,以此寓意纏纏綿綿到永遠。從前福州人還把這一天當作「結緣」的好日子,送一碗蠶豆,交一個朋友。如果鄰里、朋友之間結了怨或有了隔閡,在這一天送上一碗蠶豆也是化敵為友重歸於好的好辦法。」 2)「蠶豆花開黑良心」 「蠶豆花開黑良心」,在戲文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唱。說的倒也是,好生奇怪的是那結出碧綠果實的蠶豆花,滿地里開起來時,花心確實是黑顏色的。於是大家把心底可惡的人寓意為黑心的蠶豆花。不過那些個青翠碧綠的蠶豆莢要是爛掉了,和蠶豆花的中間部分一樣,也是墨漆黑一片的,而且弄在手上難以洗干凈。
D.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快到了,你知道七夕那天有哪些傳統的美食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並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麵粉、油、糖、蜜製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吃餃子
在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節當天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餃子,把一枚沒團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喊察虧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3、吃雞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4、吃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要吃江米條。江米條用糯米面加豆粉、面及麥芽糖水醒發後切塊擀開,然後切條搓成圓長條,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出鍋,再將白糖熬成糖漿倒入炸好的江米條攪拌均勻放涼後即可食用。
5、吃巧芽面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麵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面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面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6、食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婦女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7、吃花瓜
七夕舊俗乞巧,將瓜雕刻成各種花樣,如奇花異鳥或浮雕圖案。另外一些手巧的女子會用發好的面團捏塑成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面點。在七夕節吃了這樣的花瓜,可能會沾染到別人的巧思,讓自己也變得靈慧起來,這也是七夕節吃花瓜的寓意之一。
8、吃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9、吃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10、吃炒豆茶
廈門同安地區每逢七夕都會做一道傳統美食——炒豆茶,寓意愛情與生活甜鄭神甜蜜蜜。
11、吃石榴
在福建東山島,七夕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中葯使君子和水果「石榴」。這天的晚餐就用使君子煮螃蟹、小魷魚,或雞蛋、瘦肉、豬小腸。晚會後,大人會叫小字輩拿石榴放門扇與門檻之間壓破,全家人分食。
12、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台山的傳統習俗。農歷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拜神,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3、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岩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為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岩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E. 七夕節禮物送什麼好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七夕節禮物送什麼好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七夕節禮物送什麼好
1、七夕適合送香水
香水的獨特芬芳,以及若有若無的的香氣總是不禁令人著迷。七夕送女友一瓶香水作為禮物,輕輕灑上幾滴,便會瞬間提升浪漫的氣息。讓愛情里的甜蜜味道時常縈繞在身邊,也讓它成為兩個人彼此的專屬氣息,無論走到哪裡,彷彿都能感受到你的味道。
2、七夕適合送公仔
女孩子都會喜歡一些毛茸茸的玩偶和公仔,大的小的,都會成為女孩子眼中可愛的禮物。送女友禮物之前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女友平時喜歡怎樣的卡通,例如有的會喜歡叮當貓,有的會喜歡小丸子,柯南,開心熊等等,然後根據她的 愛好 ,為她挑選好一個憨態十足的公仔吧!小的可以掛在包包上,大的可以放在床頭邊哦。
3、七夕適合送燭光晚餐
七夕晚上和她共進情人節晚餐,當然是燭光晚餐了,那還用說嗎。雪白的餐布、泛著銀光的餐具映襯著鮮艷的玫瑰。浪漫的小提琴流瀉出讓人心癢難搔的音符,在用餐期間不搖搖欲墜時機地拿出那款刻了她名字的項鏈送給她並替她戴上。已經刻了名字了,她心裡肯定會超級感動甜蜜。
4、七夕適合送水晶飾品
晶瑩剔透的水晶飾品,象徵著純凈簡單的愛情。而女孩子對於這一類閃閃發亮又純潔干凈的飾品都很是鍾情。現在的水晶項鏈、手環等飾品,款式也是別出心裁的,在七夕節里,送上一個璀璨晶瑩的水晶給她,閃耀兩個人最獨特的愛情光芒。
5、七夕適合送玫瑰花
玫瑰花和巧克力一樣,是情人節、七夕節這類節日的送禮標配,美麗鮮妍的玫瑰花,搭配心愛的女孩,一定襯得人比花靚,美不勝收。
6、七夕適合送戒指
最能讓女孩子開心很久的七夕禮物,非戒指莫屬,戒指代表承諾,如果你願意在七夕這天為她戴上一枚戒指,告訴她,你會永遠守護和陪伴她,她一定會前所未有的踏實和感動。女孩子最期待的七夕禮物,往往就是心愛的人給出的堅定承諾,而戒指正是你們深愛的見證。
七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2、巧芽面
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條,這個豆芽非常有講究,需要七夕節提前七天准備,選用沒有蛀蟲的一小碗綠豆,洗干凈後平鋪到器皿上,用濕紗布遮蓋擋住陽光,每天噴水保持濕潤。七天後,豆芽漲到兩三厘米,就可以將豆芽爆炒做湯澆到面條上食用了。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 傳說 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 浮雕 圖案,稱為「花瓜」 。
4、五子
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節的祭拜供品,在焚香禮拜默默禱告結束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女性的宵夜食物。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食之對人身體極為有益。
5、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6、菱角
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
7、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8、麻老
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酥脆的糯米和著晶亮的糖衣,裹著花生芝麻,每一口,你都能聽到酥脆的糯米在口中嘎嘣作響,它們在用最朴實的方式告訴你,什麼叫香脆可口,什麼叫根本停不下來。
9、巧酥
巧酥俗稱是巧人,是用酥糖做成一個女人的形象,出售的時候會說是在」送巧「或者」送巧人「,意喻女子越來越能幹,也有巧酥做成牛郎織女模樣的,意喻愛情美滿,十分討巧,適合在七夕節的時候食用。
10、吃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節的習俗
1、「雅秋」的傳說
另外,神話傳說天上的織女嚮往人間,私自下嫁牛郎。生氣的王母娘娘用她的發簪劃出一條天河將其二人分隔兩邊。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鵲搭橋相會。因此在萊陽當地有傳說,七月七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鵲(膠東方言稱「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橋去了。
2、「姐姐哭」的傳說
再據說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約會能白頭諧老,夜深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語。這一日及前幾天如逢陰雨連綿,稱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會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織女思念牛郎,以淚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陣一陣的,稱其為「姐姐哭」。
七夕節禮物送什麼好相關 文章 :
★ 2022七夕節最浪漫的6大禮物
★ 七夕情人節送什麼禮物
★ 七夕情人送什麼禮物
★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好
★ 七夕節送這些禮物
★ 七夕情人節禮物推薦
★ 七夕節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 2022七夕情人節送什麼禮物比較好
★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好
★ 2022年七夕情人節禮物排行榜有哪些
F. 七夕節的傳統食物及寓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頗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這一天,滿大街都洋溢著粉紅色的戀愛氛圍。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的傳統食物及注意事項,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七夕節的傳統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2、江米條
七夕節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習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團,放入鍋里蒸熟;再將蒸好的面團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面團稍微變干,用刀切成面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干油後抹上糖漿即可。
3、巧芽面
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條,這個豆芽非常有講究,需要七夕節提前七天准備,選用沒有蛀蟲的一小碗綠豆,洗干凈後平鋪到器皿上,用濕紗布遮蓋擋住陽光,每天噴水保持濕潤。七天後,豆芽漲到兩三厘米,就可以將豆芽爆炒做湯澆到面條上食用了。
4、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5、五子
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節的祭拜供品,在焚香禮拜默默禱告結束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女性的宵夜食物。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食之對人身體極為有益。
6、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7、吃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節的寓意是什麼
1、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到中華民族的婚愛觀,就提起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既是對中華民族婚愛觀的一個概括,又對它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單純地對牛女悲劇的同情,而是以一個新的視角,謳歌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雖遠隔萬里,長期分離,卻還能夠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長久性,不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即使在現在這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里責任與愛情達到了統一。從另一個視角看,這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婚愛悲劇的重要原因。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
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亦是中和,而民間文化追求和合圓滿的精神更是以上文化精神的根源。因此,和合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從最近接觸的資料來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民間在七夕祭活動中也非常看重祈福,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足見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的開展對於當前構建和諧社會。
七夕節的神話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G.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餃子、巧果、花生、紅棗等。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餃子、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雞、桂圓、榛子、花生、紅棗、瓜子、酥糖、七寶羹、花瓜、蠶豆、菱角、麻糍等食物。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七夕節這天吃的傳統食胡孝哪物有所區褲碼別。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被稱為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慎盯、蜜等食材製作成的糕點,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甜點。
七夕節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
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七夕節的傳統美食,乞巧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做乞巧節,每逢七夕節來臨,大部分地區都有自己的民間習俗,而七夕節也有很多傳統美食。不過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七夕節飲食風俗。下面就來看看七夕節的傳統美食有哪些,乞巧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節的應節食品最為出名的就是巧果,巧果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和蜜,款式非常多,基本上都是油炸物。因為羨慕織女的心靈手巧,所以婦女們又把這些食物叫做巧果,希望自己也能變得更加靈巧。七夕節傳統應節食物還有江米條,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乞巧美食,主要是將糯米粉和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團,然後放入鍋里蒸熟,再將蒸好的面團捶打,等到捶打好的面團變干之後,用刀切成面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干油後,抹上糖漿就可以食用了。還有蠶豆,是福州地區七夕節的傳統美食,在福州地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做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之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七夕節在我國的歷史比較悠久,所以民間的習俗和傳統美食也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是哪種食物,哪種風俗,都代表著人們對於牛郎織女愛情的嚮往,以及對於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