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乞巧豆

七夕乞巧豆

發布時間: 2023-08-09 03:26:13

七夕節為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摘抄)

因為以紀念牛郎、來織源女愛情悲劇為基礎的七夕時節,在唐宋時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內涵,由「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拜禱變成了群體性的公眾節慶活動。

而無論是乞巧、乞美還是乞子,實際上也都與舊時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有關。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對於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婦女,實際上可以說就是一回事。」由此看來,宋代以後的七夕節已經成了女子們乞求神靈護佑的「女兒節」。

明人《歲時紀事》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本出於西域,謂之『摩睺羅』。」

這一記載源自宋人七夕節俗。根據劉宗迪先生的研究,這些或用鏤金、珠翠、象牙、龍涎佛手香,或用蠟制的小人偶「摩睺羅」源自西亞宗教的七月節俗,經過波斯、粟特等國家傳入中原,在宋代時與中國的七夕節俗融合。

Ⅱ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 古代女子七夕節都幹些什麼

因為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叫做乞巧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意思是,漢代的少女們經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拿絲線比賽穿針孔在開襟樓,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古代女子在七夕節有以下活動: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3、對月穿針

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4、拜織女

這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Ⅲ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Ⅳ 七夕節要吃紅豆嗎

七夕節要吃紅豆,因為紅豆代表相思與情意,吃紅豆象徵愛情永存。

相思子,別稱紅豆,藤本,莖細弱,多分枝。羽狀復葉;小葉8-13對,膜質,對生,近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長3-8厘米;花序軸粗短;花小,密集成頭狀;花萼鍾狀,萼齒4淺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與龍骨瓣較窄狹。

產地生境

生於山地疏林中。廣布於熱帶地區。非洲亞種原產於熱帶非洲,包括即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尼日、多哥和納米比亞。也分布於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豪登省和林波波省的部分地區,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洋西部的一些島嶼(即模里西斯和塞席爾)。

指名亞種原產於印尼,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甚至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和夏威夷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產中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Ⅳ 七夕節乞丐是什麼寓意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七夕節乞丐的寓意

首先,應該是七夕節乞巧。

七夕乞巧。歷來是閨中雅事,這一天,凡是想成為巧婦的女子,都有向織女乞巧的方法。

至於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 麥芽 、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稱為漂針試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現出筆尖、鞋底的樣子,就認為是乞得了巧。 有的把竹蔑編成高樓,以彩紙裝飾,在樓的上下層都畫上牛郎織女的畫像,左右及後面都用紙遮住,前面則用紅紗遮蒙,將一隻蜘蛛放在裡面,稱之為巧樓,擺在庭院里,供人觀賞,敬拜乞巧,如果蜘蛛在裡面結網就認為是得巧了;

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將花瓣撤在水面,向織女乞巧。 有的將蜘蛛放在梳妝盒裡,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按照蜘蛛結網的疏密來判斷是否得巧。

有的在水盆中灌滿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後,將針浮於水面,借著日光來查看針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針影呈雲彩、花紋、鳥獸、鞋子、剪刀等形狀,就稱為是得巧的;如果針影粗大如褪或細小如絲,則說是女紅拙劣。 還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雲,能夠望到的就是得巧。種種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其實乞巧節也是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之中。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無邊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習俗。七夕節也叫乞巧節。這一天,民間要進行乞巧活動,即向織女乞求智巧。七月七日織女與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暢,如果在此時向她乞求智能巧奪天工,她定會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人們,人們從此就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靈手巧。

乞巧習俗反映了勞動人民學習勞動技能的強烈願望。浴室從漢代就有了乞巧風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唐代有長安穿針乞巧的風俗。宋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製品。仙樓:剪五彩紙為層樓;仙橋:剪紙為橋,上有牛郎、織婦及仙侍從;花瓜:在瓜上刻花紋;種生:以 綠豆 、 小麥 、小豆等在瓷器內用水泡浸,長出數寸長的綠芽,用紅藍彩條束起。在七夕乞巧活動中,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願,向織女乞富、乞壽、乞子、乞愛情。

在諸多的願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樣,且連乞二三年方顯心誠。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她為七姐。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因而在每年七月初七的晚上,凡間女子在庭院中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故稱為乞巧。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而且在古代全國各地乞巧的形式又各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熱點內容
古琴七夕 發布:2025-02-04 17:50:10 瀏覽:305
菖蒲盆景展 發布:2025-02-04 17:47:43 瀏覽:545
七夕雙胞胎 發布:2025-02-04 17:35:16 瀏覽:619
七夕與稅務 發布:2025-02-04 17:30:16 瀏覽:51
每一朵花就想是 發布:2025-02-04 17:26:57 瀏覽:696
山東牡丹節 發布:2025-02-04 17:26:17 瀏覽:680
辦公室擺放綠植的好處 發布:2025-02-04 17:06:51 瀏覽:423
55朵玫瑰花語 發布:2025-02-04 16:53:58 瀏覽:87
火鳥蕉插花 發布:2025-02-04 16:50:48 瀏覽:881
有關茉莉花手抄報 發布:2025-02-04 16:49:5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