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余文華
❶ 《七夕》宋之問 全文翻譯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譯文: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黃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深受感動。千百年來,盡管各地對"七夕''的起源解釋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與習俗也有差異,但是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為良日,把它作為慶賀豐收的吉慶日子。因此"七夕鵲橋會''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據傳說,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氣,並閃耀著五彩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
此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銀求發財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
還有老人說這一夜,你如果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後便能得到純真的愛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後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❷ 古代有趣的對聯故事
一、楊繼盛巧對趣話
楊繼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對」著稱的名人。出生於河北容城,嘉靖進土。相傳他「每作對,人輒稱善」。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他的巧對佳話。
傳說,楊繼盛剛剛入私塾讀書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個年紀較大的學生,私塾先生,看見這麽大年紀的人,也來求學,就出了一個對子相嘲:老學生。誰知話一說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楊繼盛不假思索地接過來:小進士。
那位嘲笑「老學生」的先生聽後,大吃一驚,說:「此兒小小年紀,竟聰穎如此,將來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學生們,學生們作陣交戰的游戲玩耍。正玩在興頭上,不料先生突然回來,大家慌忙四處藏匿。先生大怒,挨個地罰跪,並出對,藏形匿影。叫學生對,先對出者免罰,對不出的繼續罰跪。只見楊繼盛微微一笑,答對:顯姓揚名。
先生臉上的怒氣,頓時一掃而光,驚呼:「此乃絕對也!」伸手將楊繼盛拉起來。從此,楊繼盛擅對出了名。在私塾從師十年間,楊繼盛還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對聯。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體元來做客。剛好家裡沒有酒,到酒店去買,湊巧酒也賣完了。辛體元出了上聯戲道:無酒是窮主。
只聽見一個略帶稚氣的聲音回答:有兒為名臣。辛體元眼光一掃,原來應對竟是小繼盛,不禁嘖嘖稱贊。楊繼盛長大後,果然成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員外郎。
二、賣柴童妙對進家塾
明朝時,江蘇省吳縣,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盤。施盤家裡很窮,上不起學,他五歲開始,就上山砍柴、割草賣錢!同時,利用時間,偷偷地,向村裡的一位老秀才,學習認字、讀書、吟詩、作對。
施盤九歲那年,他進城賣柴,路過一家私塾,聽著裡面傳出來的朗朗書聲,他好想進私塾當一名學生。恰好此時,私塾的主人張都憲坐轎回家,發現了小施盤,張都憲問他,站在這里干什麼,小施盤囁嚅地,說出了自己想進私塾讀書的願望。
張合憲一聽,哈哈大笑說:「窮小子也想進我家私塾念書,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經小施盤再三懇求,張都憲這才說:「這樣吧,我出一上聯,只要你能對上,我可以破例讓私塾老師收你。」張合憲出的上聯是: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這上聯連用四個「弓」字,兩個「月」、「弦」字。張都憲認為這下子,一定難倒這個賣柴童。沒想到,小施盤聽了上聯,笑嘻嘻地說「學費我出不起,對對子,可難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對出下聯: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
施盤對出的下聯,連用四個「錦」字,兩個「霞」、「川」字,完全符合張都憲上聯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對「新」、「殘」,用「東」、「西」對「上」、「下」,十分工整,張都憲只好讓他進私塾念書了。
三、切瓜分客
明代年輕文學家蔣燾,小的時候,才思敏捷,對答如流,蜚聲鄉里。
有一天,他的爺爺,帶他到一座廟里去玩。蔣燾從高高的台階上往下跳,三蹦兩跳地到了下邊。爺爺見了,笑著說:三跳,跳下地。蔣燾在下邊一抬頭,正好看見樹上;有隻小鳥「撲哧」一聲,飛上天去了,他馬上對了一句:一飛,飛上天。
爺爺聽了很高興,連連贊好。
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來訪,他們圍坐在客廳吟詩、聯對,忽然烏雲密布,接著,括起大風,一會兒,就下起大雨,雨點「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戶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見窗戶紙上的雨點印兒,觸景生情,出一上聯求對: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這上聯的意思是說,這會兒,冰涼的雨點,打在窗戶上,東邊窗戶上有雨點,西邊窗戶上也有雨點。從文字上講,巧就巧在「凍雨」的「凍」字,是由「東」和兩點組成,「灑窗」的「灑」字是由「西」和三點組成。
這樣,聯意既說明了當時雨打窗戶的情景,又說明了「凍」「灑」兩字的組成。這樣,下聯就不大好對。要求後半句說的事,與前半句說的事,互有關聯,還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兩個字,可真夠難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絞盡腦汁,難以應對,客廳一時沉默。
這時,僕人送上瓜來,蔣燾的父親,連忙切瓜分片,請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親切瓜,客人們吃瓜的蔣燾,即景生情,高聲說:「我來對下聯」。接著吟道: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一語既出,滿座驚嘆。蔣燾對下聯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說的是當時吃瓜的事。後半句「橫七刀」、「豎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關系。同時「七」、「刀」左右橫看,合起來,是前半句的第一個字「切」;「八」「刀」上下豎著,合起來是第三個字「分」。
四、小於謙答對顯文才
於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樂進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時就勤奮好學,志向高遠。讀書過目即誦,對句出口皆成。有一次,於謙的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雙髻上學,一天,被一個叫蘭古春的僧人看到了。蘭古春針對他的模樣,就戲弄他說:牛頭且喜生龍角。
於謙立即應對:狗嘴何曾出象牙。蘭古春自討沒趣,匆匆而去。於謙回家後,對母親說:「今後不能再替我梳雙髻了。過了數日,蘭古春恰巧又路過學堂,看到於謙的頭發梳成三岔,於是再次戲道:三角如架鼓。於謙隨聲就應:一禿似擂槌。
蘭古春贊其才思敏捷,對於謙的老師說:「這孩子長大後,必定是國家的楝梁。」有一年清明節,於謙隨家中大人去祖墳掃墓,路過鳳凰台時,他的叔父,出了個上聯讓他對,聯文是:今朝同上鳳凰台。
於謙馬上應對:他年獨占麒麟閣。好摻和啊,知道挑這些字我都沒打大人們聽了,對這一抱負甚大的對句驚喜不已,他的叔父說:「此小兒,乃是我們家的千里駒啊!」
掃墓返回的路上,經過一座牌坊,上面寫著三個字:癸辛街。於謙的叔父說:這三個字的地名,前面兩個字屬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對個地名對,恐怕不容易。」不料,小於謙用(三國演義)中,所寫到的陝西地名,對道: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們,聽了更加驚訝欣喜,因為這一地名,前兩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兩個字,與(癸辛街)恰成一佳對。
過了兩年,於謙成了縣學生員。當時,有一巡按,到他家鄉的一座寺院遊玩。隨從官員中,有一人指著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一時無人對出。於謙剛好也在場,他隨口應道: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眾人無不拍手稱妙。
五、焉知魚不化為龍
明代學者邱浚,字仲深,瓊山人。幼年在學堂念書,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爭坐不漏雨的座位,當時和邱浚爭座位的,是一個當地顯貴的兒子,兩人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老師看見了說:「你倆不要爭,我有一句五字聯,能對上的坐好位。」接著念道:細雨肩頭滴。
顯貴的兒子一聽,目瞪口呆,對不上來,邱浚卻胸有成竹地,對道:青雲足下生。老師聽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讓給邱浚。顯貴的兒子不服氣,放學回家,將爭座位的事,向父親哭訴。顯貴聽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裡來,一見面,就氣急敗壞地喝道:誰謂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視一笑,從容答道:焉知魚不化為龍?顯貴一聽,嚇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閑之輩,長大後定有出息,無話可說,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長大後,果真大有出息。他於景泰年間中進士,授編修,成化年間為國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他天性好學,反對「文尚險怪」,熟悉國家典故。
他認為夏德秀編寫的《大學衍義》中,治國平天下的條目不夠完備,於是博採群書,加以補充,稱為《大學衍義補》。晚年右目失明,乃堅持閱讀,披覽不輟。
❸ 福州的民風民俗500字的
1、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
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2、普渡節1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露天大廚房中製作飯菜,郊縣農民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美味佳餚,來人越多福氣越多,而「露天大廚房」則成為極有特色的壯觀一景。
3、祭灶農歷12月23、24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祭灶分兩天舉行:23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
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3)七夕余文華擴展閱讀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福、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 等稱號。
截至2017年末,福州共有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積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