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拜是

七夕拜是

發布時間: 2023-08-12 05:43:21

『壹』 七夕拜七仙女要些什麼東西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也是民間傳說七仙女中的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傳說因為他們相戀之後,牛郎不再下田耕種,織女不再勤於織布,所以被天公(帝)懲罰,一年只能相會一天。而七仙女們會保佑人間未滿16歲的小孩長大成人,因而七夕當日婦女也會拜七仙女,一般稱為「七娘媽」。七夕也是「七娘媽生」,傳統習俗會准備供品祭拜七娘媽。祭拜時間多在傍晚,而同一天也會拜床母。床母是七仙女之一,是保護幼兒夜裡安眠的神只。至於夜間則另有祭拜織女娘娘的「乞巧」活動,主要以未婚女子為主,希望能求得一身好手藝。
拜床母時先上香祝禱,待線香燃燒1/3後,即可快速燒化金紙,因為床母是保佑幼兒快長大,所以不宜拜太久。
拜七娘媽時,由於七娘媽與天帝相近,神格較高,且有七位,所以按傳統會准備更多的供品,特別是准備一座七娘媽亭(紙糊燈座,供火化)代表七娘媽的神尊,或准備七娘媽的神媽(紙印的神像)貼在供桌前沿,再准備毛巾、腳盆給七娘媽梳洗,並備供品七份,最主要是准備湯圓七碗,每個湯圓中間再壓一個凹洞,以便裝盛相思的眼淚。牛郎和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天,難免感傷落淚。此外,油飯、麻油雞飯都是七娘媽喜歡的食物。供花以薊花或鳳仙花、茉莉花及雞冠花等皆可,再准備胭脂、椏粉、紅絲線、香帕、扇子和鏡子等。

每當祭拜「七娘媽生」時,家長會為未滿16歲的子女准備「貫豢」(中間有洞的古錢或銀牌),也就是將祭過的紅絲線重新系在貫豢上,再給女孩戴在頸上,祈求七娘媽庇佑。一直到滿16歲才「脫豢」。
不論拜七娘媽或只拜織女,婦女會在祭拜之後,將薊花、脂粉各分一半,一半拋到屋頂上(象徵天上),一半自己留下來用。表示一半是送給七娘媽使用。除了除了祈求孩童順利長大,也祈求七娘媽賜予美貌和才能,甚至愛情,故而七夕是婦女最重要的祭拜節日。

『貳』 七夕為什麼要拜菩薩

如果是觀音的話,應該是祈求子嗣的。七夕節的習俗大都與牛郎織女相關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西和乞巧節已經傳承了1800多年,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節日民俗活動之一。2008年「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2007年,「七夕貢案」更是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 2014年,鄖西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叄』 你知道嗎,古代讀書人要在七夕拜「魁星」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節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

因此,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牛郎織女上,把之稱為中國情人節。

可你知道嗎,「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和星宿的崇拜。在古代,農歷七月初七也被視為「魁星生日」,所以七夕節還有一個別稱叫「魁星節」。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在科考中取得高第被稱為「魁」,有「首」之意,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因而在儒士學子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舊時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樓、魁星閣等建築物,香火鼎盛。

民間傳說,這位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既然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而八月的秋闈(鄉試)在即,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當然,「拜魁星」也不是隨便「拜」的,得有一番講究:

首先,需要事先要糊一個紙人(魁星):高大概二尺,寬五六寸,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朱筆。之後放到香案上。

其次,要准備好祭品。其中熟羊頭(公羊,留須帶角)是不可缺少的,其兩角束紅紙,放入盤子擺在「魁星」像前。其他茶酒、甜點隨意。

再者,拜魁星需在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之後,大家在香案前圍桌會餐。餐後便會玩一種名叫「取功名」的游戲助興:取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一人坐莊,分別拿三種乾果往桌子中間投,乾果到誰身邊誰便是狀元、榜眼或探花。

相應的還有「復試」、「三及第」、「落榜生」各種與功名有關的詞彙穿插在游戲之中。游戲一直持續到所有人都「考取功名」為止。散場時鳴炮燒紙鏹,而「魁星」像也和紙鏹一起焚燒。

 拜「魁星」,飽含著古時多少讀書人對金榜題名的美好期待。

()

『肆』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日的風俗介紹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伍』 七夕節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七夕節的節日習俗是拜織女、種生求子、鬥巧、接露水、乞求姻緣。

1、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然後在桌子上擺上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其中五子是指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

『陸』 七夕拜巧子什麼意思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內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容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柒』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7)七夕拜是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捌』 七夕是什麼

你好,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也是屬於七夕情人節。
七夕的具體來歷:
一、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最早源自於漢代,在《西京雜記》有相關的記載,例如「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不過根據歷史來看,七夕節的起源其實根本上還是自然崇拜,如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神話故事的編織也比較擅長,所以便將牽牛星和織女星化為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二、七夕節的傳說

七夕節的傳說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因為跟七夕節相關的影視作品那是數不勝數,深入人心,而且七夕節的牛郎織女傳說本身就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

而傳說故事是這樣的,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時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見,整個人只有和那頭老牛是最親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稱仙女的女性,即織女,所謂一見鍾情莫過如此,牛郎他陷入了單相思中,而老牛看見牛郎好像有煩惱,於是就顯靈給他出了一個計謀,讓他怎麼去俘虜織女的心。

在某一天時,仙女在河流中沐浴,牛郎見此果斷拿走了織女的衣裳,而她自然就是驚慌失措,苦苦哀求牛郎把衣服還給她,但是牛郎當然不肯那麼簡單就把衣服給她了,於是便說「如果你願意當我的妻子,那麼這衣服就給你」,織女便應了下來,因為當初她就是奔著牛郎來的,如今兩人情投意合,那麼乾脆在一起也算合適。婚後的日子很幸福美滿,甚至還生下了一兒一女,直到後來老牛年齡太大了就去世了,夫婦二人倍感傷心,但是老牛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好日子不久噩夢就來臨了,織女和牛郎成親的時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猜到了是天庭來人,於是想起了老牛的叮囑,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便飛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七夕的農歷日期是每年的七月初七。
以上就是七夕節的由來。

熱點內容
七夕密語英文 發布:2025-02-04 13:01:25 瀏覽:715
一池荷花拼音 發布:2025-02-04 12:58:43 瀏覽:567
南寧七夕花 發布:2025-02-04 12:51:54 瀏覽:687
顧誠丁香 發布:2025-02-04 12:41:05 瀏覽:21
梔子花不生根 發布:2025-02-04 12:39:51 瀏覽:374
diy花藝吊燈 發布:2025-02-04 12:35:41 瀏覽:795
沙縣荷花 發布:2025-02-04 12:28:22 瀏覽:786
懶人盆栽植物 發布:2025-02-04 12:25:29 瀏覽:553
東方廣場花店 發布:2025-02-04 12:14:49 瀏覽:365
軍團再臨情人節手鐲 發布:2025-02-04 12:00:5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