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七夕粿
Ⅰ 七夕糖粿的做法,七夕糖粿怎麼做好吃,七夕糖粿的家常
主料
糯米來適量源
- 輔料
花生適量
黑芝麻適量
- 配料
白糖適量
甜味口味
煮工藝
一小時耗時
簡單難度
9
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糖粿的做法步驟
小竅門
Ⅱ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抄在閩南地襲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風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團。
4.抓一塊糯米團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干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Ⅲ 美味的七夕糖粿怎麼做好吃又簡單,做法圖
主料
地瓜 :200
地瓜粉 :500
白砂糖:適量
第九步
9.加入適量適合自己甜度的白砂糖就OK了
第十步
10.美味的糖水
第十一步
11.傳承傳統
過篩讓口感更加細膩
輔料
具體步驟
烹飪技巧
Ⅳ 閩南七夕
七夕從民間傳說慢慢演化成傳統節日,又在商家的渲染鼓動下成了中國原始版的「情人節」。因此,七夕這天,朋友圈都在秀恩愛、曬禮品。
但在我們閩南,除了小部份無牽無掛的年青人會把它當作秀恩愛的好日子外,絕大多數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忙著燒金拜拜的事。
怎麼說呢?
閩南自古宗教氛圍濃厚,該地區人們普遍認為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所以人們將其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並將七夕衍化成「七娘媽」的生日,即「七娘媽生」。
傳說中下凡與牛郎結為夫妻的是第七個神娘,最心靈手巧也最溫柔賢惠的那個。
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
因「七娘媽」每年只下凡一次,因此,就委派「床神」作為直接守護兒童搖籃和床的神明,俗稱「床母」。
因此,七夕這天,家中若有未滿十六歲小孩的人家,其父母便需一大早起來做糖粿,這是七夕上供必備品。
做糖粿可比做冬至丸麻煩。也是將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接著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
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入水中加糖煮,待糖粿浮在水面上即可撈出,裝在大號的白瓷碗里(或者分裝在七個小的碗里),在上邊撒上一層由碎花生仁,芝麻、白糖組成的調料。七夕最主要的貢品就做好了。
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願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以前,家裡的大人還會一早就把預先准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等,用絲線捆紮扔到屋頂,這是要讓喜鵲銜給七娘媽,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
現在城裡人大都住在高樓大廈,就不再扔屋頂了,改成擺放在供桌上當供品了。
中午,將糖粿、芋頭飯、魚肉、水果等擺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母」,以此祈禱孩子平安、聰明、健康成長。
並用糖粿、咸飯、三牲、瓜豆果品及上述的胭脂香粉等貢品供奉"七娘媽",中午十二點前,燒金紙時將備好的彩紙扎糊的"七娘轎"或"七娘亭"一起燒掉,恭送"七娘媽"回天府。
晚上,一家人吃完糖粿,家庭中的婦女和兒童都會跑到外面的空地上聚集,仰看織女、牛郎相會,好奇心重的還會相約到葡萄架下,偷聽牛郎和織女的情話,以此來預測自己未來一年的愛情運勢。
一般要等到下雨才意猶未盡地回家。這雨是「七娘媽流眼淚」,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結束了。印象中,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於是傳說更加神乎其神。
家裡孩子滿十六歲後,很多閩南人還是會供"七娘媽"的,只是少了供「床母」及燒"七娘轎"這兩項,其餘做糖粿、燒咸飯什麼的都一樣。
生活需要儀式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地的敬畏、對神佛的崇拜和感激,讓閩南人把這一傳統的節日看得特別隆重,過得熱熱鬧鬧的,並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