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民間七夕乞巧

民間七夕乞巧

發布時間: 2023-08-13 16:08:54

❶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❷ 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是指向織女乞取智巧。古代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七姐祈禱,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節是指女孩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❸ 乞巧節是什麼節日

乞巧節指的是七夕節。七夕節還有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巧夕等別名。

七夕節的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這天,我國民間有著像七姐或者織女祈求心靈手巧的習俗,祈求七姐或者織女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叫做乞巧,所以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

乞巧節是由古代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的節日,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祭拜七姐的活動在七月七日的晚上舉行,所以叫做七夕。七夕有著拜七姐、祈福許願、祈求巧藝、祈禱姻緣等傳統習俗。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七夕節出現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變成了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稱為年輕人心中的重要節日。

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❹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七月初七有哪些傳統風俗

導讀:對我國七夕節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七夕節的大部分民俗活動中,其主要參與者都是少女,而整個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但大家清楚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七月初七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5、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6、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7、拜織女:「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

8、拜魁星: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9、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10、七姐誕: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我國各地七月初七的風俗

廣東:七娘會

七娘會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6月做准備工作,臨近七夕便要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擺上八仙桌,大獻巧藝。

廣西:七夕儲水

在廣西是一些地區,當地居民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陝西:結扎巧姑

黃土高原地區會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如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等活動;同時還要栽種豆苗、青蔥和占卜。

浙江:七夕香橋會

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湖南:婦女洗發、接露水

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洗發,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而且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❺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巧是七夕節的一個習俗,一般指的就是在七夕節這幾天,少女們在庭院中向著織女星祈求。

少女們祈求的也是能有個好手藝,祈求能傳授到心靈手巧的手藝,做個手藝能手。

乞巧習俗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習俗,這七夕這天,姑娘們就早早的准備好了彩紙、通草等材料,編製成一個個經驗的小工藝品。

❻ 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 七夕節穿針乞巧的寓意

穿針乞巧,是七夕的一個重要活動,相傳在這天晚上,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所以,女孩子們都會在這天晚上穿針引線,祈求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穿針乞巧的風俗,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了。到宋代時,更是盛極一時。每逢七夕,皇宮里都要舉行乞巧盛會。宮廷的嬪妃、宮女,還有民間的少女,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擺上香案,穿針引線,祈禱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穿針乞巧,成為當時女孩子們最為喜愛的活動之一。穿針乞巧的風俗,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了。到宋代時,更是盛極一時。每逢七夕,皇宮里都要舉行乞巧盛會。

❼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什麼盛況的名詩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專,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屬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釋義》七夕佳節到來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都望著月亮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在從前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為鼎盛。

熱點內容
花語言獨白 發布:2025-02-04 10:50:06 瀏覽:197
浪掛一朵朵 發布:2025-02-04 10:37:14 瀏覽:33
600一斤茉莉花 發布:2025-02-04 10:37:13 瀏覽:57
巫師3愛麗絲拿不拿玫瑰 發布:2025-02-04 10:22:36 瀏覽:848
紫羅蘭上色素描圖片 發布:2025-02-04 10:21:51 瀏覽:745
櫻花長笛曲 發布:2025-02-04 10:20:31 瀏覽:59
荷花的好文 發布:2025-02-04 10:17:10 瀏覽:937
冰百合花 發布:2025-02-04 10:02:44 瀏覽:774
形容雪下的很大形成一朵花的成語 發布:2025-02-04 10:01:03 瀏覽:527
梅花表宇宙系列 發布:2025-02-04 09:32:40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