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秋天

七夕秋天

發布時間: 2023-08-15 18:26:36

『壹』 白居易關於七夕的詩詞《七夕》鑒賞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銷旦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注釋


煙霄:雲霄。


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旅斗蘆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朴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拆帶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貳』 七夕詩句經典古詩

七夕經典古詩有:唐代杜牧《秋夕》、唐代白居易《七夕》、唐代李賀《七夕》、宋代楊朴《七夕》、唐代徐凝《七夕》。

1、《秋夕》

作者: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躺卧著凝視天河兩旁的牽牛織女星。

『叄』 七夕節詩句

七夕節詩句:唐代杜頌隱如牧《秋夕》、元代盧摯《沉醉東風·七夕》、唐代白居易《野啟七夕》、唐代李商隱《辛未七夕》、唐代林傑《乞巧》。

1、唐代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肆』 七夕節是不是在夏天

不是,應該是秋天。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此時雖然三天還較熱,但實際上已經專過了立秋,節氣上進屬入秋天了。

古語中用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古人把每個季度的三個月進行了區分,每個季度第一個月為孟月,第二個月為仲月,第三個月為季月。一年的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農歷七月是孟秋,即秋天的第一個月。

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秋夕》就是描寫七夕節的詩。詩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秋夕」就是指秋天的夜晚。從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七夕節是在秋天的節日。

『伍』 秋天的節日和時間還習俗

七夕,中秋,重陽。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熱點內容
杜鵑花麻城 發布:2025-02-04 04:55:55 瀏覽:697
永生花與鮮花 發布:2025-02-04 04:47:56 瀏覽:310
百景盆景 發布:2025-02-04 04:47:12 瀏覽:601
綠化帶蘭花 發布:2025-02-04 04:38:33 瀏覽:657
花卉大觀園夜遊 發布:2025-02-04 04:32:41 瀏覽:527
中國鮮花禮品網可信嗎 發布:2025-02-04 04:28:23 瀏覽:788
生日鮮花卡片 發布:2025-02-04 04:23:44 瀏覽:125
南昌蘭花根 發布:2025-02-04 04:14:19 瀏覽:907
如何保鮮鮮花 發布:2025-02-04 04:07:36 瀏覽:899
在家的情人節 發布:2025-02-04 04:01:21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