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情人節
⑴ 中國有幾個情人節
1、「來七夕」節
在我國自,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因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又稱為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2、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
⑵ 古代有情人節嗎
古代是有情人節的。
中國古代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
元宵節(版正月十五);權
農歷三月初三;
七夕節(七月初七) 。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⑶ 烏木龍,居住著一個「黑衣部落」
從永德縣城到烏木龍鄉約有100公里的路程。中間會經過永康鎮,從永康鎮到烏木龍的路,基本是一條蜿蜒在群山間的柏油路,路兩邊,多半古樹環繞,清風徐來。偶爾路過散落在密林中的村落,道路上還能看見悠哉悠哉散步的家禽。
被群山環繞的烏木龍,房屋依山勢而建,一條主幹道穿過村鎮,路邊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店、服飾店、副食店、家電傢具店等等,喧囂、熱鬧。若逢街天,路兩邊會擺滿臨時攤位,街道被行人和車輛擠得水泄不通。臨時搭建的貨攤上擺滿了類別多樣的各色貨物,也有村民自己帶來的新鮮山貨,空氣里充斥著叫賣聲和流行歌曲。
所不同的是,街道上,你能隨處可見穿著一身黑色民族服裝的人,他們就是俐侎人。見到外來客人,他們會表現得有點害羞,稍黑的皮膚下透著淡淡的紅暈,見到年紀稍長的老人,如果你和他們言語,他們多半隻是笑而不答,也會不時用手捂著嘴。你不必想太多,那隻是他們聽不懂,也不會講漢語。但他們會為遠方的你展露最淳樸的笑容,興致來了,還會為你唱上幾段民族歌調。
關於俐侎人的遷徙史,有說法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為躲避施暴的頭領,俐侎人的祖先攜著妻兒老小翻過座座大山,穿過片片密林,跨過瀾滄江,一路上,他們用長刀將沿途的芭蕉樹攔腰砍斷,芭蕉生長速度快,追殺的人以為他們已跑了很遠,便放棄了。擺脫頭領追殺的俐侎人,最終來到了一個叫「窩索窪」的地方。
「窩索窪」是俐侎語,意思是山崖上長有松樹的地方,他們選擇在這里定居,繁衍生息,子孫多了之後,再遷徙到其他地方。據有關資料顯示,居住在大山深處的俐侎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是雲南省獨有的一個神秘族群,整個族群延續至今也僅不到三萬人,80%以上居住在永德縣境內,烏木龍鄉是俐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俐侎服飾主調為黑色,加配花紋,款式也多以簡單為主。不過,每個年齡段的人所穿的服飾都不一樣,最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看頭包。不論男女,孩童時期均以帽子為頭包,女孩的頭包會用花紋鑲嵌,男孩全部為黑色。女孩到12歲時,開始戴花包頭,服飾也從最簡單的裙裝變成兩件套的長衫,成年後的俐侎女人常需要盛裝打扮,沒有結婚的少女就戴有花格的包頭,成婚婦女的頭包則以黑色為主,裝飾銀飾、花邊等。成年人的服飾會在長衫裡面繫上一條特製圍裙,只有打開外面的裝束方能看見,老年裝則將下擺的長衫收起來,在外面繫上一條圍腰。
生活在這里的俐侎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桑沼哩節」,據說,已有800多年的 歷史 。俐侎人還稱之為「情人節」或「情人街」,是居住臨滄市境內彝族支系永德烏木龍俐侎人特有的獨特傳統節日,可謂是最「古老」的情人節 。
每年農歷2月15,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有溫泉的地方,白天用葯草輪流沐浴,每當夜幕降臨,在篝火歌舞的喧囂中,已婚的男女可以會情人,未婚的男女則可以尋伴侶。節日當天,彝家人吹響長號,俐侎人阿朵(小姑娘)和阿悠(帥小伙)身著艷麗民族服飾走上街頭時,跳起「大鑼笙」舞蹈……「桑沼哩」賽場上,姑娘們個個精心打扮,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美麗的首飾,唱歌跳舞直到夕陽西下,直到月落深山,物色好中意對象的青年,才成雙成對,悄悄地離開「打跳」的人群……(張琳/文 孟志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