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詩歌一朵
『壹』 《海涅詩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海涅詩選》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德]海涅
類型:詩歌
背景搜索
海涅
本書作品創作於1816年—1855年間。作者亨利希·海涅(1797—1856)出身於杜賽爾多夫一猶太家庭,父親破產後投靠富有的叔父所羅門·海涅,在其銀行見習。海涅自幼愛好文藝,15歲時就開始寫詩。1816年,海涅愛上了叔父的女兒阿瑪莉,自此正式開始了抒情詩的寫作,一發不可收拾。1819年—1821年,他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親耳聆聽過德國浪漫派大師施萊格爾和哲學家黑格爾的講座。1827年,其早期抒情詩集《詩歌集》出版,引起了巨大轟動。1844年在巴黎與馬克思的結識和交往,又使海涅的思想境界進一步開闊、提高,成為一個堅決的民主主義鬥士,成為「戰士詩人」。他的抒情詩被大音樂家李斯特、門德爾松等先後譜成了近3000餘首動人的歌曲,至今傳唱不衰,可謂詩壇奇跡。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馮至翻譯的《海涅詩選》,以及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楊武能翻譯的《海涅詩選》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海涅詩選》選譯了海涅從1816年到1855年間的主要詩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兒的海涅。大致以1830年為界,之前的詩多為愛情詩,之後的詩則以諷刺詩、時事詩、戰士詩為主。
海涅的愛情詩與詩人和堂妹阿瑪莉和特萊薩前前後後的愛情糾葛緊密關聯,這些詩歌佔了其20世紀20年代的抒情詩的大部分。戀人的美貌、嬌態和殘酷,詩人的單相思、對愛情的想望、相處的甜蜜、分別的憂愁、失戀後的痛苦、絕望和孤獨等等戀愛的全套感覺和體驗,都被詩人藝術地傳達了出來。最著名的愛情詩有《乘著歌聲的翅膀》(1822)、《北方有一棵松樹》(1822)、《你好像一朵鮮花》(1823)、《羅蕾萊》(1823)、《心,我的心,你不要憂郁》(1823)等。這些愛情詩經大作曲家舒伯特、門德爾松等人的反復譜曲,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更受青年朋友們的普遍青睞。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海涅歡欣鼓舞,渾身充滿了一種全新的革命的 *** ,忍不住唱出了那首著名的《頌歌》,詩風開始由「夜鶯」「玫瑰」向「劍」與「火焰」的慷慨激越轉變。1844年,海涅在巴黎與馬克思等年輕的革命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思想進一步成熟提高,從而成為堅強的「戰士詩人」,創作出了大量如匕首投槍般鋒利的「時事詩」。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和有「德國的馬賽曲」之稱的《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是這類詩的代表。
知名篇章
羅蕾萊原是德國民間傳說中的魔女,她坐在萊茵河畔的一座山岩上,以歌聲引誘過往的船夫。海涅的詩給它注入了完全新鮮的東西,營造了一種堅強執著而神秘的愛情氛圍。
羅蕾萊
不知道什麼原故,
我總是這么悲傷;
一個古老的故事,
它叫我沒法遺忘。
空氣清冷,暮色蒼茫,
萊茵河靜靜流淌;
映著傍晚的余暉,
岩頭在熠熠閃亮。
一位少女坐在岩頂,
美貌絕倫,魅力無雙,
她梳著金色秀發,
金首飾閃閃發光。
她用金梳子梳頭,
還一邊把歌兒唱;
曲調是這樣優美,
有攝人心魄的力量。
那小船里的船夫,
心中驀然痛楚難當;
他不看河中礁石,
只顧把岩頭仰望。
我相信船夫和小船
終於被波浪吞噬;
是羅蕾萊用她的歌聲,
干下了這種事。
(選自《海涅詩選》,楊武能譯,譯林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啊,我的心就像這荒原,/你的倩影,美人兒啊,/就是我的荒蕪的心裡/惟一一棵碧綠碧綠的樹。
閱讀指導
亨利希·海涅是繼歌德之後德國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成就足以與英國的拜倫、雪萊,俄國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人相媲美。
由於生活經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海涅的詩歌內容和詩歌風格也經歷了由婉約向激越、豪放、沉鬱、雄渾的潛變。在青年時期,詩人的詩歌主要以抒情詩為主,海涅之所以成為天才詩人,乃是因為他超越了個體情感體驗的自私性、世俗性,靠著天才的詩思、詩情而進入永恆的藝術境界。有真切敏感的情感體悟而又不拘泥於體驗本身,這就使海涅的「情感」具有了普遍性,成為愛情抒情詩的傑作。如:「我奔來跑去,坐卧不寧」一首,無非是寫戀愛中人等待心上人的焦急,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可是詩人卻善於用詩思將這種瞬間的情緒給以詩的表現:「我真個心急火燎,焦躁難耐!/可嘆時間女神從來不談戀愛;/她們密謀策劃,發誓跟我們作對/她們看不慣這些戀人,如此急不可待。」再如《北方有一棵松樹》,寫失戀之痛而不見淚痕,通篇採用比喻象徵和對比而現出無盡的孤獨相思,是這類抒情詩的優秀代表。
因為現實生活中愛而不能得其所愛,海涅的愛情詩大多充滿郁悶憂傷、焦躁,但卻哀而不怨,甚至時時讓人覺得機警、風趣、俏皮、幽默,整體風格既清新、柔美、飄逸,又單純、質朴、熱烈,富有民歌的韻味。海涅的愛情詩為世界各國的青年讀者所喜愛,大作曲家、音樂家如舒曼、舒伯特、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等,將其中的許多首詩都譜了曲,更增添了它們的魅力。《你好像一朵鮮花》被反復譜曲達160次以上,堪稱世界之最。
除愛情詩「玫瑰」和「夜鶯」的一面外,海涅詩歌還有「劍」和「火焰」類的慷慨、鏗鏘、激越。這是歐洲革命形勢的普遍高漲作用在一個具有真正愛心的猶太詩人身上的結果。馬克思的影響,更使海涅的政治時事詩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成為堅決的民主主義「戰士詩人」。《頌歌》《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是其時事詩的傑出代表。後者甚至被譽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
閱讀建議
年輕朋友可重點欣賞海涅的愛情詩部分,如有機會聽同名曲,效果更妙。
『貳』 海涅的代表作有哪些
1、代表作
海涅代表作有《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羅蕾萊》、《你好像一朵鮮花》、《北方有一棵松樹》、《乘著歌聲的翅膀》、《我曾在夢中哭泣》等等;
普希金短詩:《是時候啦,我的朋友,是時候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曾經愛過你、該走了》,《親愛的……》、《三條泉水、我原以為》等。
2、人物簡介
詩人和散文家,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人家庭。學過金融和法律,1821年開始發表詩作,以4卷《游記》(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年而聞名文壇。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國無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後自願流亡巴黎,從詩歌寫作轉向政治活動,成為國家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對法國和德國文化有許多評述。
3、人物評價
海涅,一個對金錢滿不在乎的詩人,他向富有的伯父所羅門·海涅不斷索取,他高額地出售自己的稿子,他向出版商尤利烏斯·卡姆佩勒索尚未寫出稿子的定金,他享受法蘭西政府提供給他的養老金,他任意揮霍,在交易所賭博無所顧忌。海涅,他不是一個窮困的詩人,他不會因寫詩而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他自由穿梭於德意志意識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語建構他不朽的詩歌語體。 海涅《德意志·一篇冬日童話》延續聖西門主義者對塵世幸福的要求,自此海涅譜寫自己革命的秘密,法蘭西使他享受貢仰的香氣,德意志書報檢查制度讓他處處碰壁。
『叄』 海涅的詩
《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專《青春的苦惱》屬、《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哈爾茨游記》(1826年~1831年);《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年);《論浪漫派》(1836年);《西里西亞織工之歌》(1844年);《羅曼采羅》(1851年)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音樂中的海涅》(貢特·麥茨納著,1989年出版)一書記載,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約一萬首,其中被譜曲次數最多的五首詩歌是:《你像一朵鮮花》388曲《孤獨立著的一棵蒼松》209曲《我在夢中哭泣》149曲《美麗的五月》130曲《每逢注視著你的眼睛》127曲。
『肆』 海涅的詩
我是一朵紫蘭花
曾經有人把我比作紫蘭花。一開始只是清淺的知味,經過這么
多年歲月回的洗滌,我才答發覺那個人對我的懂得和愛戀。一路的走來,回
首看一路的過往和青春的容顏,我不就是一朵幽香的紫蘭花嗎?沒有比
這再貼切的,沒有比這更讓我喜愛的了。我那些含蓄的美,怒放時的膽
怯,對美和高貴典雅的追求。那些低調的奢華,內斂的情感,不張揚的
個性,不就是一朵紫蘭花的寫照嗎?而或許正因為被人愛著,象一朵美
麗的紫蘭花被呵護著,我才會變得象一朵真正的紫蘭花般散發著芬香,
吐露著芳華,自信地綻放。讓自己也肯定自己,我就是那朵名副其實的
「紫蘭花」!
『伍』 海涅的詩五首
1.《抒情插曲》第10首
荷花心驚膽戰-
害怕烈日光輝,
低垂粉頸入夢-
靜待夜幕低垂。
她的情郎月亮-
傾瀉清光喚她,
花兒親熱地沖他-
揭去臉上的輕紗。
荷花盛開怒放-
默默仰望高處,
她哭得直顫香氣四溢-
因為愛情和相思之苦。
2.《抒情插曲》第33首
在北方有一顆松樹
孤獨地長在山坡上。
它進入夢鄉;冰和雪
給它裹上了白毯。
它夢見一棵棕櫚,
長在遙遠的東方,
孤單單默然哀傷,
在灼熱的岩壁上。
3.《抒情插曲》第44首
我曾經愛過你,現在依然愛你!
要是天崩地陷,宇宙傾圮,
我的愛情的熊熊烈焰-
卻從它的廢墟瓦礫冉冉升起
4.《獻給我的母親B.海涅》第2首
我從前痴心妄想,離你而去,
我想走遍整個的大千世界,
想看看,我是否能尋找到愛,
以便讓我親切地將愛摟住。
我尋找著愛,走過大街小路。
在每戶人家門前伸出手來,
向人乞求一點點愛的施捨,
卻受到嘲笑,只得到冷酷的憎惡。
我總是到處瞎跑,總是在尋找,
可見,卻始終沒有將愛找到。
終於抑鬱而憂傷,回轉家來。
那時,卻見你迎面向我走近,
唉,往你眼中浮現出的至情,
正是我找了許久的甜蜜的愛。
5.《新春集》第1首
奇妙的五月天,
百花破蕾開放,
愛情此時此刻-
在我心頭滋長。
奇妙的五月天,
百鳥鳴囀歌唱,
我在此時此刻-
向她吐露衷腸。
(5)海涅詩歌一朵擴展閱讀: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1],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學過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崙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21年開始發表詩作,以4卷《游記》(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聞名文壇。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國無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後自願流亡巴黎,從詩歌寫作轉向政治活動,成為國家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對法國和德國文化有許多評述。
詩人以平常的詞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的,卻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