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輿情
❶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近日,在上海展出的《迪奧與藝術》展覽中,一張由中國攝影師陳漫9年前拍攝的照片,引發了眾怒,被指醜化亞裔。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1
迪奧事件多日發酵後,17日#迪奧攝影作品被指醜化亞裔#話題登上熱搜榜。目前迪奧方仍未給出回應。兩年前,因使用不完整中國地圖遭受譴責的迪奧為何再次傷害民眾感情?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跨國企業應尊重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如果帶著高傲的態度去處理並將會遭到唾棄。
迪奧作品被指醜化亞裔
眼神陰鷙、臉色暗沉、厚重眼影、清朝護甲……近日,國內知名攝影師陳漫在「迪奧與藝術」展覽上的一幅攝影作品,惹惱了一眾中悔春悔國網友。許多網友怒批這張攝影作品「醜化亞裔形象」,迎合西方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
據悉,《迪奧與藝術》展覽於11月12日-11月23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囊括《LADY DIOR 我之所見》《DIOR LADY ART #6》《迪奧攝影和視覺藝術新秀獎》以及《迪奧書店》版塊。
許多網友評論道:「首先中國風不是這樣的」「真的有些陰間了」「看著極度不適」「大白天的看著我有點害怕」;不過也有少數網友認為,「每個人審美角度不一樣」。
網友評論
截至目前,迪奧官方暫未對此正面回應。17日上午多次致電迪奧總部電話,前台工作人員稱森悔已轉達品牌公關部,但截至發稿記者仍未收到回復。與此同時,也向陳漫方去電,但未獲回應。
有媒體對「迪奧攝影作品被指醜化亞裔」事件發表評論稱,審美差異可以有,但中國風不是丑。美可以多元,東西方審美也可以差異化,但並不意味著傲慢之下的偏見就應該被接受。一邊是廣闊的中國消費市場,另一邊,是打著本土化幌子的俯視。
DIOR迪奧是由法國時裝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於1946年創於巴黎的品牌。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包括DIOR、Celine、Fendi、LOEWE等。
「地圖事件」後緊急公關
注意到,迪奧此前也因類似事件惹怒中國民眾。
2019年10月16日,有網友爆料迪奧校園宣講會上展示的中國門店地圖缺少碧正中國台灣地區,一度引發軒然大波,隨後迪奧官方微博發布聲明澄清並致歉,稱個別DIOR迪奧員工的錯誤表述言論絕不代表公司和品牌一如既往的中國立場。
DIOR迪奧稱,始終尊重並維護一個中國的原則,嚴格維護中國的主權及領土完整,珍惜中國人民的情感。對於此次個別員工的錯誤深表不安,一定引以為戒,杜絕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網友曝光問題地圖
但多數網友並不買賬,一位網友直言:「地圖缺了不止一塊,都來中國發展市場了,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嗎?圖又是哪裡來的,隨便都能找到正確的地圖吧,反而缺的不好找」。
「地圖事件」後時隔兩年多時間,迪奧再次因為「醜化亞裔」的作品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隨著網路不斷發酵,迪奧卻遲遲未給出一個說法,給公眾一個態度,到底在迴避什麼呢?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2
近日,在上海展出的《迪奧與藝術》展覽中,一張由中國攝影師陳漫9年前拍攝的照片,引發了眾怒。
這張照片名為《傲慢的矜持》,畫面中,一位亞裔女性拿著迪奧經典款戴妃包。
但仔細一看,模特細長的眯眯眼,烏黑的眼影,暗沉帶有雀斑的臉色,油膩的頭發,還戴著清朝護甲……
陳漫拍攝的《傲慢的矜持》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
「根本看不出美感」;
「藝術可以冷門,但是不能邪門」……
更有網友反問,
「這是清朝僵屍嗎?」
「難道這就是奢侈品牌眼中的中國女性?」
不少網友扒出陳漫在2012年拍攝的一組名為「中國十二色」的封面照,
認為她鏡頭下的女性模特不僅沒有展現出中國女性之美,
反而更像是西方人眼中對東方人固有的刻板偏見形象。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攝影師陳漫在微博簡介中自稱「國際時尚攝影師及視覺藝術家」。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她,尤為擅長人物造型和後期製作,攝影作品風格天馬行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
陳漫曾為多家雜志拍攝封面,王菲、章子怡、楊冪、Angelababy、易烊千璽、鹿晗等明星均與她有過合作。
她的作品,多次登上熱搜,也被多位明星視為「御用攝影師」。
一些網友則梳理出陳漫給明星拍攝的大片以及日常自拍,均符合大眾審美,並未劍走偏鋒,質疑陳漫為何要拍攝這樣「醜化」中國女性的照片,迎合西方畸形審美。
值得一提的是,陳漫曾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自己是把中國的文化用西方的時尚語言體現出來,
「基本上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陳漫在微博發布的明星寫真,被指符合大眾審美
目前,迪奧已在多個平台刪掉了這張照片。
但輿情仍在發酵,截至發稿,品牌方和攝影師陳漫尚未就此事做出回應。
隨著中國經濟的向好,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眾多奢侈品牌力爭的一塊蛋糕。
近日,貝恩咨詢公司與義大利奢侈品協會聯合發布第20版《貝恩奢侈品研究》。
報告指出:中國市場在奢侈品行業的地位日益重要,佔全球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11%增至2021年的21%,預計到2025年,這一佔比將達到25%~27%。
盡管在中國賺了不少錢,但奢侈品牌的審美,對中國審美的傲慢與偏見依舊存在。
「你們是不是一手拿一根,像小刀一樣切一塊披薩餅呢?不不,就是像鉗子一樣夾住一塊披薩餅直接送進嘴裡。」
2018年,義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在社交網站發布了幾條廣告,內容是「起筷吃飯」。
廣告中模特展示了如何用筷子吃Pizza、義大利甜卷、義大利面等,因片中的傲慢語氣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勢引發巨大爭議,被認為歧視中國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2019年,英國奢侈品牌巴寶莉(Burberry)的新年廣告照片,雖然邀約明星加盟,但由於照片的冷色調風格,被網友調侃不像全家福,更像遺照。
2020年,法國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推出中國風七夕產品,土味的標語、土味的造型以及不走心的設計,對比一個包動輒上萬的`售價,被批判「想賺快錢卻絲毫不尊重中國文化,反而是把惡搞當有趣」。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遺憾的是,這些奢侈品牌並沒有沉下心,好好了解、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他們更在意的是,如何能從中國消費者手裡賺到更多的錢。
我們強調審美的多元化,也鼓勵文化包容,雖然美有千百種風格,但絕對不是建立在傲慢與偏見上的刻板印象,審美更不是審丑。
這一次,希望迪奧能出來走兩步,好好解釋一下。
迪奧廣告疑醜化亞裔女性形象3
其實,像迪奧這樣的國外時尚品牌,已經不止一次醜化中國女性了。
此前,2019年西班牙品牌Zara在微博發布的一張彩妝廣告,模特也是中國女孩。
當時,這張圖也被很多人批評辱華了。
但現在看,比迪奧這個好多了,至少還像個人。
迪奧那個,簡直就是鬼!
而且,這還不是第一次幹了。
早在2019年,迪奧就出過多個辱華、反華細節,比如中國地圖上做「分裂」手腳,比如在表演節目過程中故意設計辱華古裝畫面。
中國有句俗話,叫把消費者當上帝。
看來迪奧是把消費者當成撒旦了。
可正是這個撒旦,每年給迪奧背後的LVMH集團貢獻了多少收入?
數據顯示,歷峰、LVMH、開雲和愛馬仕四大奢侈品集團,每年在華的銷售份額是最高的!
LVMH曾發布報告說:對於一些偶像級的美妝品牌,亞洲市場是這部分生意的強勁動力,比如Dior的香水,嬌蘭的唇膏……
可以說,是中國人喂飽了他們的錢袋子。
但他們卻把中國人當成魔鬼。
拍辱華視頻的杜嘉班納,驅趕華人買家的巴黎世家,公然造謠新疆棉的H&M,再到反復踐辱中國人情感的迪奧……
這些西方品牌,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試著國人的底線。
在他們的宣傳中,無論是著裝、妝容,還是模特的表情、動作,乃至於東方女郎的設定本身,都透著一種殖民時代的對東方的獵奇、無知和傲慢。
他們嘴裡所謂的 「中國高級臉」,就是一個個斜眼細目,陰險狡詐的形象。
我不明白,難道這些國際大牌的設計師都不上網嗎?
但凡看到中國女孩,就都是雀斑,都是不大正常的眼神?
我相信他們是上網的,但就是沒有改變對中國人的看法。
覺得中國是他們的殖民地,我們的女孩,就是他們豢養的豬。
杜嘉班納辱華的時候,其設計師兼聯合創始人Gabbana就說廣告片是其本人意願,並且永遠不會刪除它。
而且將在以後所有的采訪中「都會說中國是屎一樣的國家,沒有你們我依然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