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溫州七夕習俗

溫州七夕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9-28 19:58:00

『壹』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七夕節的風俗和傳統有:乞巧活動、拜織女、吃巧果、青苗會、七夕夜聽悄悄話等。

1、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升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逗宴就稱為得巧。

『貳』 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的風俗活動

七夕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最出名的就是情人節,你知道多少七夕節的風俗活動?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的風俗活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的風俗活動

七夕節簡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民間習俗

一、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拿如滾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二、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三、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歷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在廣州,無論貧富之家,姑娘們都會梳妝打扮,點上香燭,「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見《廣州歲時記》)。廣州七橡旅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凈手、上香、拜祭等環節。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靚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織女星許願。「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廣州天河區、番禺區、黃埔區一帶把七夕節稱為「七姐誕」,又叫「七娘誕」、「擺七娘」、「拜七娘」,是嶺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續。七夕之日,由社區組織「拜七娘」儀式,祭拜對象除了牛郎、織女二星,還有織女的6個姐妹。社區女性展示手工藝製品,是「擺巧」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消余和台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石塘先民於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四、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准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輸巧

輸巧,七夕乞巧,穿針落人後者為「輸巧」。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蘭夜鬥巧

蘭夜鬥巧是一種游戲。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五、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六、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古代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七、拜床母

台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八、姑娘洗發

姑娘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讓女性年輕美麗,而且還可讓未婚的少女盡快找到如意郎君。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九、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十、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的傳統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叄』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七夕,悶襲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是什麼嗎?

1、吃巧果

婦女在七夕節洗發,是一項很特別的民間習俗。在湖南與江浙一帶的地方誌,都有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可能和七夕聖水有關。七夕這天取泉水與河水,如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女性在這天沐發,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家鄉有哪些習俗呢?

『肆』 七夕節的習俗 浙江各地七夕節習俗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全國各地在七夕之際有著多姿多彩的習俗,單是浙江一省,各市縣的七夕節俗就不一樣,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浙江各地七夕習俗,一起來看看浙江各地怎麼過七夕。

杭州:七夕賽巧坎山鎮有個千年古寺地藏寺,當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發地來到地藏寺宿山祈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坎山百姓過七夕的另一內涵則是「七夕賽巧」文化。
家家戶戶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桿,上面掛著花邊,八仙桌上也放著精美的花邊,桌子中間擺放著時令水果——「藕斷絲連」的蓮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結束後便是女孩們的「賽巧」活動。穿針引線,挑織花邊,姑娘少婦現場比試,其樂融融。
金華:殺公雞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發,讓一頭秀發烏黑發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於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於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卧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塗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衢州:沖洗凈身每年七夕,柯城區九華鄉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祝活動。當天,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凈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於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寧波:槿葉洗頭每逢七夕,寧波民間有婦女拜織女、乞巧、對月穿針、槿葉洗頭、聽悄悄話、印巧果等習俗,寧波各地方誌均有相關記載。明嘉靖《鎮海縣志》:「七夕婦女用槿葉汁(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
溫州:送巧食每逢七夕,溫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陳列各種瓜果、糕餅,面對天穹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廢。民間還有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系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人們是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七夕節,溫州民間有吃麻巧和紅豆餅的習俗。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並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願孩子們長大都有一雙巧手。過去,溫州人凡在這一天出生的,也會給取一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嘉興:七夕香橋會在嘉興,每年七夕,人們都會趕來參加七夕香橋會,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並在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在祭祀牛郎織女後,便將香橋焚化,象徵著二人已經走過香橋,歡喜相會。
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
台州:石塘小人節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為「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願。
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作為「七夕節」的一個分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熱點內容
蘭花根插 發布:2024-10-13 08:24:02 瀏覽:662
情人節聽力 發布:2024-10-13 08:15:55 瀏覽:795
開花店要先學插花嗎 發布:2024-10-13 08:15:52 瀏覽:169
玫瑰屬於薔薇科嗎 發布:2024-10-13 08:11:03 瀏覽:853
什麼的櫻花園 發布:2024-10-13 08:06:42 瀏覽:371
洛綿荷花 發布:2024-10-13 08:05:47 瀏覽:906
丁香全葉 發布:2024-10-13 07:58:24 瀏覽:1
長春市花藝培訓 發布:2024-10-13 07:34:33 瀏覽:375
梔子花澆水加白醋比例 發布:2024-10-13 07:33:18 瀏覽:455
蘭花介各 發布:2024-10-13 07:33:14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