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七夕
Ⅰ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 農歷七月七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
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Ⅱ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也櫻型被我們稱作「中國情人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芹銷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脊首猜」的文化含義。
Ⅲ 七夕在幾月幾日
農歷的七月初七,2015年的七月初七是月20日。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Ⅳ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每年的7月初7,2019年七夕時間為8月7日,七夕別名為乞巧節、女兒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悠久的歷史,在上古時期因民間對天體產生崇拜,就將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星附上了美好的愛情故事手含,時至今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
七夕蠢碧是農歷七月初七
清代稱七夕為乞巧節、女兒節,這一日街道張燈結綵,熱鬧非凡,乞巧的活動花樣繁畢檔笑多,身穿新衣,拜雙星,乞巧、賽巧等主要的節俗活動,因此有女兒節之稱。
Ⅳ 七夕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是2023年8月22日。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肆羨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槐雹芹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習俗的記載。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3、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鉛畢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