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穿線

七夕穿線

發布時間: 2023-10-21 08:01:54

七夕紅線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❷ 鵲辭穿線月 是什麼意思

七夕(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內。
天上分金鏡容,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鵲辭」:謂群鵲辭月赴銀河架橋。
韓鄂《歲華紀麗》「七夕」條:「鵲橋已成,織女將渡。」注引《風俗通》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穿線:七夕婦女穿針乞巧。
宗懍《荊楚歲時記》:「七夕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鑰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❸ 七夕節人們都在月下穿紅線,目的是為了什麼

七夕節本來是乞巧節,是婦女們為了讓自己心靈手巧設定的一個節日。但是因為有傳說說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於是很多現代人就把它搞成了情人節,穿紅線是相月下老人的意思。

❹ 為什麼七夕節要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
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那「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寫的就是女子對月穿針的細節動作。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光線不亮,針有七眼,要把綵線飛快地穿過去,豈是容易之事?

所以,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描寫比賽穿針的女子心理說:「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線沒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怪夜風太大,心理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可見古代女子對「七夕穿針」的重視——在這方面的爭強好勝,正因為這是女子的立身根本之一。

南朝梁柳惲的《七夕穿針》詩別具一格的。詩雲「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這就將單純的穿針娛樂變為實際的裁衣寄遠,於是民俗與社會問題渾融泱洽,天衣無縫。宋代柳永《二郎神》「運巧思,穿針樓上女」。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以乞巧。」作者將七夕望月穿針與定情私語綰合一起,又表現了節序的特定內容。

❺ 每到七夕節民間女子通常對著什麼線用什麼線穿針

民間每逢七夕,婦女都要做對月穿針線等游戲,向織女乞求智巧,稱「乞巧」。
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熱點內容
百合籽球 發布:2025-01-25 01:37:25 瀏覽:834
中國情人節是農歷還是陽歷 發布:2025-01-25 01:35:17 瀏覽:428
玫瑰函數圖像 發布:2025-01-25 01:28:16 瀏覽:191
鮮花南匯 發布:2025-01-25 01:27:31 瀏覽:566
白冠軍花卉 發布:2025-01-25 01:26:48 瀏覽:558
怎麼可以虐狗情人節 發布:2025-01-25 01:26:07 瀏覽:723
插花的木棒 發布:2025-01-25 01:21:16 瀏覽:240
蓮花鬧海棠第一部全集 發布:2025-01-25 01:13:54 瀏覽:553
荷花園海鮮 發布:2025-01-25 01:08:23 瀏覽:800
月季玫瑰區別 發布:2025-01-25 01:04:35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