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七巧
⑴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的傳說:
古老傳說,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天和一頭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艱苦。織女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是有著超凡女紅技藝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識相愛的牛郎織女,但在老牛牽線下,成就了姻緣。婚後,倆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並育有一兒一女。故事至此,讓人們看到了古時「巧配」的愛情如純潔花朵,結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實。
可以說,「七夕」 故事的開頭,正是熱戀中的少男少女最為盼望的歸宿,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了婚姻之果,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此時,相愛的人們都會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伴到白頭。
⑵ 古時候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1][2]
中文名
乞巧節
外文名
The Begging Festival ,たなばた
日期
農歷七月初七
地域
中國
起源
古代
精品薦讀
這才是古人七夕乾的事:曬曬衣服曬曬書,穿針引線乞個巧啥的
作者:春梅狐狸
習俗簡介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舉行,故名「七夕」。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在很早的古代,我國便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
⑶ 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是指向織女乞取智巧。古代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七姐祈禱,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節是指女孩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⑷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向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
如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的介紹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從字面意思上說,「夕」是晚上,七夕就是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也是神話傳說中,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