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掃黃
⑴ 古代的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他們怎麼過的
古代七夕節習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在七夕時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的人為得巧,遲完的人稱之為輸巧。
2、喜蛛應巧: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5、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⑵ 七夕節物風俗
七夕節物風俗
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七夕節物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祭月之儀
夏人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可能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七夕節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乞巧之俗
可以說,乞巧之習俗本是來源於七夕的愛情婚育文化,而後發展成為最主要的七夕節俗游藝活動。乞巧風俗日漸興盛,還發展出了許多“流派”。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雜俗
縱觀七夕雜俗,也多與七夕節俗兩大主題“乞巧”“婚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幾乎是從這兩大習俗發展出的新的趣味和習俗。
曬書/曬衣裳
正式記載民俗活動的,始自東漢,《四民月令》(成書於166年)有這樣的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書和衣裳的習俗一直到明清都還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相遺。”(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戴的一種首飾, 剪五色綢做成)
天河淚
江浙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泡巧
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的也多是少女與兒童們。
做巧食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⑶ 我在七夕不接男友被分手拉黑怎麼辦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男人多的是!重新找個男朋友就OK啦!當你去銀行取錢時錢是連號的,說明物價要漲了。當平時愛說話的同學突然不說話了,說明老師來了。當村裡出現了很多美女,說明外面掃黃嚴重了。當吃完飯後所有人都在玩手機時,說明該你結賬了。當中了500萬不知道怎麼花的時候,說明夢該醒了。當你看到我打了這么多字時,說明你我有緣分該出手點贊了……
⑷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⑸ 七夕節習俗
七夕節有拜魁星、染指甲、拜七娘媽等習俗。1、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七夕晚上會有拜魁星儀式。2、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習俗。3、在閩南香港台灣一帶,七夕這天人們會去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⑹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傳統節日風俗具體如下:
1、搭制香橋。入夜將香橋焚化,祭祀牛郎織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對月穿針。把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她能成為巧手女。
⑺ 七夕節風俗有哪些
一、祭拜織女
眾所周知,七夕有一個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天上的仙女織女下凡來來到人間,機緣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愛,卻遭到王母的阻擾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見。而七月初七這一天便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美麗聰慧的姑娘,所以凡間的女子都會在這一天祭拜織女,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心靈手巧。
少女、婦女們三五成群約好了一起舉行儀式,擺好瓜果祭品,沐浴齋戒,焚香禮拜。然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如嫁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之類的。大家嬉笑打鬧,一玩就玩到半夜,應該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這個習俗如果放到現代,應該也會很受小孩子歡迎。
四、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結網比賽
這個比賽咋一聽有點奇怪。這是三大比賽之二。大約從南北朝開始流行。女人們在七夕這天要抓一隻小蜘蛛放進盒子里關起來,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來揭開盒子。看誰家的蜘蛛織的網最圓正最密,誰就是得巧最多的人。這大概就是一種趣味比賽吧,把蜘蛛織的網看作女人織的布,網結的越好,布就織的越好。
六、丟針比賽
三大比賽的最後一項是丟針比賽。這項比賽應該是從穿針比賽發展來的。七月七日這天如果是個有太陽的日子,婦女們就回拿碗裝一碗水,各自准備一根小針。大家分別將自己的小針投到自己的碗里,讓小針浮在水面上(讓小針浮在水面其實是有玄機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層不知什麼做成的膜),然後小針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產生影子。大家一起來觀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雲比較好看的形狀,得巧就越多,謂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來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個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時候的婦女不僅會向觀音求子,在七月初七這天也會向織女求子(傳說織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還不止一個……)。
怎麼求呢?比如做個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擺在家裡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幾天就種下一些栗米種子、綠豆種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種子,細心照顧讓他們長出嫩芽,預示著多子多福。
八、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在七夕節這天曬書曬衣服的行為。這個習俗很實在,就是把家裡的書和衣服拿出來曬曬。或許一開始只是想去去霉氣,到後來越演越盛卻變了質,隱隱變成了人們攀比炫富的行為,被很多文人鄙視。
九、為牛賀生
還記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里的老牛嗎!牛郎織女被王母分開後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將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人們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變為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這個習俗其實跟七夕不太相搭。因為七夕其實是個女人的節日,而拜魁星卻是男人們想求取功名而在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滿腹詩書,高中狀元,官運亨通。
七夕流傳下來的習俗很多,但被我們今人繼承的卻很少。這些習俗有的簡單有趣,有些充滿了童趣,有些又充滿了神秘。今人其實也可以效仿古人讓七夕節充滿樂趣。但是不管怎麼做,最重要的是親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歡笑打鬧,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⑻ 七夕節的風俗 七夕節的風俗有什麼
中國各地的七夕節習俗各有不同,愛戀當中的人們一定少不了要准備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給自己的另外一半。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2、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准備。
「穿針乞巧」以後,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所謂喜蛛,其實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偶爾有一隻爬在人身上或被人發現在屋內,都說是喜事之兆,一般都會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會輕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這種喜蛛的蹤跡,卻也不容易,有時為了早點分到瓜果,孩子們中總有一人會偷偷捉一隻放在果盆上。大人們其實也知道,睜一眼閉一眼的,在孩子「發現」喜蛛的歡呼聲中,邊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邊說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絲就失敗了。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如知、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做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迅橡彎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6、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7、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畝悶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8、曬書曬衣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由此可見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0、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此外,全國各地還有七姐誕、吃巧果、接露水等節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