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和上巳
① 實際上七夕並非情人節,而上巳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誰能解釋一下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② 中國有哪七個傳統節日什麼時間過有什麼習俗
七大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1,春 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初一,中國傳統的新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活動,自漢武帝改用農歷以後,中國歷代都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為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古人常在此時舉行朝賀,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迎神祭祖,占卜氣候,祈求豐收,後來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的新春佳節。
2,元宵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十五。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大致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3,清明節
時間是公歷4月5日前後,中國特有的農歷歷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起初,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4,端午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五月初五,中國自古相傳的「衛生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
5,七 夕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有「中國情人節」之稱。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每到七夕――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
6,中秋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國人團圓的日子。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從北宋開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類的節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節仍流行賞月、吃月餅。
7,重陽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九月初九,中國老人的節日。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登高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