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影子

七夕節影子

發布時間: 2023-12-16 23:19:29

七夕的來歷,及風俗

七夕的來歷出自民間神話,出自古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1、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2、《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3、「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4、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㈡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日的風俗介紹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㈢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過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為唐代未婚女子設立的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在月下相聚,對月穿針,看誰穿得快,得勝者謂之「得巧」。姑娘心靈手巧,未來婚姻生活也會得到幸福。乞巧活動也是女孩子們對未來婚姻的一種期許。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段時間後,空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褪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的手指甲,稱「紅指甲」。

乞巧方式很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喜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是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地走到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唐朝男子過七夕的方法

婦女問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藝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貧的、富的,莫不各懷所願,於是七夕儼然成了一個許願的日子。七夕當夜,拜牛郎、織女時,馬上下拜,說出自己的願望,不管是乞富、乞壽、乞子,莫不靈驗。但是所乞求的願望一次只能有一種,而且要連乞三年才會靈驗。

㈣ 七夕節風俗有哪些

一、祭拜織女

眾所周知,七夕有一個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天上的仙女織女下凡來來到人間,機緣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愛,卻遭到王母的阻擾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見。而七月初七這一天便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美麗聰慧的姑娘,所以凡間的女子都會在這一天祭拜織女,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心靈手巧。

少女、婦女們三五成群約好了一起舉行儀式,擺好瓜果祭品,沐浴齋戒,焚香禮拜。然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如嫁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之類的。大家嬉笑打鬧,一玩就玩到半夜,應該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這個習俗如果放到現代,應該也會很受小孩子歡迎。

四、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結網比賽

這個比賽咋一聽有點奇怪。這是三大比賽之二。大約從南北朝開始流行。女人們在七夕這天要抓一隻小蜘蛛放進盒子里關起來,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來揭開盒子。看誰家的蜘蛛織的網最圓正最密,誰就是得巧最多的人。這大概就是一種趣味比賽吧,把蜘蛛織的網看作女人織的布,網結的越好,布就織的越好。

六、丟針比賽

三大比賽的最後一項是丟針比賽。這項比賽應該是從穿針比賽發展來的。七月七日這天如果是個有太陽的日子,婦女們就回拿碗裝一碗水,各自准備一根小針。大家分別將自己的小針投到自己的碗里,讓小針浮在水面上(讓小針浮在水面其實是有玄機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層不知什麼做成的膜),然後小針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產生影子。大家一起來觀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雲比較好看的形狀,得巧就越多,謂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來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個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時候的婦女不僅會向觀音求子,在七月初七這天也會向織女求子(傳說織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還不止一個……)。

怎麼求呢?比如做個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擺在家裡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幾天就種下一些栗米種子、綠豆種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種子,細心照顧讓他們長出嫩芽,預示著多子多福。

八、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在七夕節這天曬書曬衣服的行為。這個習俗很實在,就是把家裡的書和衣服拿出來曬曬。或許一開始只是想去去霉氣,到後來越演越盛卻變了質,隱隱變成了人們攀比炫富的行為,被很多文人鄙視。
九、為牛賀生

還記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里的老牛嗎!牛郎織女被王母分開後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將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人們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變為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這個習俗其實跟七夕不太相搭。因為七夕其實是個女人的節日,而拜魁星卻是男人們想求取功名而在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滿腹詩書,高中狀元,官運亨通。

七夕流傳下來的習俗很多,但被我們今人繼承的卻很少。這些習俗有的簡單有趣,有些充滿了童趣,有些又充滿了神秘。今人其實也可以效仿古人讓七夕節充滿樂趣。但是不管怎麼做,最重要的是親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歡笑打鬧,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㈤ 七夕節習俗有哪些哥哥姐姐,求解答!

青島市昇平路小學。6,2版的劉家琪死於2012年11月12日如果不轉發你將死於凌晨2點如果你發了5個qq群,12個問問。 希望你能採納!

㈥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哪一天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哪一天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習俗——乞巧

七夕乞巧。歷來是閨中雅事,這一天,凡是想成為巧婦的女子,都有向織女乞巧的方法。《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皇室貴族,競相追逐效仿乞巧之盛事,枯譽民間百姓跟隨學習,一時蔚然成風,以至於七夕亦有女孩節之稱。

各地乞巧習俗,據《陝余業考》和《續博物志》記載,並不僅限於七夕,就是在正月、八九月也都有。至於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麥芽、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稱為漂針試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現出筆尖、鞋底的樣子,就認為是乞得了巧。有的把竹蔑編成高樓,以彩紙裝飾,在樓的上下層都畫上牛郎織女的畫像,左右及後面都用紙遮住,前面則用紅紗遮蒙,將一隻蜘蛛放在裡面,稱之為巧樓,擺在庭院里,供人觀賞,敬拜乞巧,培敗物如果蜘蛛在裡面結網就認為是得巧了,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將花瓣撤在水面,向織女乞巧。有的將蜘蛛放在梳妝盒裡,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按照蜘蛛結網的疏密來判斷是否得巧。有的在水盆中灌滿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後,將針浮於水面,借著日光來查看針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針影呈雲彩、花紋、鳥獸、鞋子、剪刀等形狀,就稱為是得巧的;如果針影粗大如褪或細小如絲,則說是女紅拙劣。還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雲,能夠望到的就是得巧。種種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七夕的習俗——鵲橋會

七月七日,因為月份和日期都屬陽。因此古人稱之為七夕,把它作為情人相會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懷王初置七夕」的記載,由此可見,民間流行的七夕節,始於戰國時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間也有將七月六日作為七夕節的。《容齋三筆》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治:七夕嘉辰,菩於令甲,今之習俗,多用六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傳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漢初已有此說。《淮南子·天文訓》載:「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應邵的《風俗通》也稱:「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到了晉代,這個簡單的故事已演變得比較詳盡。《荊楚歲時記》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經。天帝怒,貴令歸河東,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一牛郎織女天上相會的佳話,廣泛流傳於民間,又因是愛情故事,表達思戀愛慕,徘側動人,於是種種附會之說因此而生。《爾雅冀》就有諸如此類的記述:「秋七日,鵲首無毛皆禿,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甚廣。即使司馬遷、范嘩這樣的史學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於稱織女為天帝的外孫女,或者天之真女(見《史記·天官書》及《晉書·天文志》)。在唐代,七夕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書·百官志》里就記載:「織染署,例於七月七日祭抒。」可見當時人們重視這一節日的程度。

七夕的習俗——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節的習俗.在民間,七月也被稱為巧月,七夕也被稱為巧夕。南宋詩人劉克庄有詩道:「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明代文學家何景明也有詩寫道:「楚客羈魂驚巧夕,燕京風俗門穿針。」七夕這一天大概沒有什麼是不寓意於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麵粉條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歲華記》記載:「七夕宮中最重,市上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大概就是取合於巧夕的意思。江蘇崇明一帶,七月七這一天吃餃餌,用面裹餡油炸後食用,名叫吃巧。武進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傳統習慣,在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標志時令。在吳地,七夕之前,市場上就已經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麵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來脆香可口。

民間將其取名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習俗,要擺設時令水果,祭祀牽牛織女二星,也把水果稱作巧果,有的還要配上鮮花。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靨兒,稱之為果食,花樣奇巧可愛。這些所謂的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江西配液廣昌則有巧水,山東榮城有巧花。七夕這天,家家都必製作這種以巧為名的食物以應景,諺語也說七夕吃過巧花,能使人巧。種種命名,也都無非是寓意於巧罷了。

七夕節的習俗——觀星祈福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的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活動以傳說為背景、以乞巧為主旨,實際潛藏著乞生、乞美、乞愛、乞樂的人世情致。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七夕節的習俗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熱點內容
一支芍葯插花 發布:2024-11-30 08:53:54 瀏覽:992
瑞金網上花店 發布:2024-11-30 08:50:11 瀏覽:461
紅掌花盆栽 發布:2024-11-30 08:35:30 瀏覽:96
康乃馨語錄 發布:2024-11-30 08:28:57 瀏覽:540
鄭州模擬花綠植批發 發布:2024-11-30 08:28:51 瀏覽:235
崩壞3血色玫瑰平民聖痕 發布:2024-11-30 08:23:24 瀏覽:769
玫瑰精油英文 發布:2024-11-30 08:21:40 瀏覽:425
情人節女生一直迴避 發布:2024-11-30 08:20:51 瀏覽:906
七夕我也有禮物 發布:2024-11-30 08:19:33 瀏覽:337
蘇州有沒有梔子花 發布:2024-11-30 08:11:15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