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食七夕
① 七夕食俗形成於什麼時候
七夕食俗形成於魏晉南北朝,相關最早的記載是在晉周處的《風土記》中,七月初七是個好日子,這天的飲食也不同於以往,北人會吃湯餅。湯餅又稱「不託」,是一種經水煮過後的面塊等簡單的食物。
人們在七夕節吃餅有其文化內涵。餅是圓狀,古人認為「圓,陽物也」,陽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陽物可以求吉利。而且,圓還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有團圓之意,所以古人也把七夕餅叫做「巧餅」。
② 古人七夕吃什麼
古人七夕吃什麼
你們知不知道古人七夕吃什麼嗎?隆重的節日自然少不了美食相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一樣的美食,那麼古人七夕吃什麼呢?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古人在七夕節當天到底吃什麼來慶祝的吧。
古人七夕吃什麼1
一、古代人七夕吃什麼?
1、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巧果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3、餃子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雲面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雞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6、巧芽面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7、江米條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古人七夕吃什麼2
1、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人們也會吃五子,五子指的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古時候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織女。作為漢族的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 桂圓、 紅棗、榛子、 花生, 瓜子)等祭品;當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 七夕吃雞是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的生活,每到七夕殺一隻雞,意為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雞公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遠不分開。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十分同情牛郎織女,於是他們就會在這一天殺一隻雞希望牛郎織女可以永遠在一起,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因此,這個吃雞這個習俗已經流傳到很多地方了,尤其在浙江金華這一帶,每到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
③ 七夕節古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巧果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酥糖: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巧巧飯: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