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乞巧節的由來與風俗

七夕乞巧節的由來與風俗

發布時間: 2023-12-21 21:04:34

『壹』 七夕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七夕節的來歷和風俗是:

1、乞巧節也稱為「七夕節」,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在古代,乞巧節是女子祈福的日子,女子向天上的織女星乞求自己能夠有和織女一樣有一顆聰慧的心和一雙靈活的雙手,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幸福美滿,乞巧節有很多的風俗,例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等。

2、古代的時候,每年的七月初七,少女穿著嶄新的衣服,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也稱為乞巧,這天很多姑娘會穿針引線來檢驗自己的巧,也會做一些小物品來比賽誰巧,還有一些蒸巧饃饃、烙巧果、生巧芽等等活動。

3、喜蛛應巧,喜蛛是一種米粒大小的蜘蛛,在夏天和秋天交接的時候,可以在一些花草樹木上面看到,偶爾也會有一兩只爬到人們居住的房屋內,如果看到了喜蛛爬到人的身上或者屋裡面,人們認為是一個值得欣喜的事情,便會把喜蛛拿到外面放生。

月初七這天,家家戶戶把一些瓜果食物放在果盆上面,姑娘們比賽完穿針之後,看是不是有喜蛛在結網,如果誰先發現了喜蛛結網了,就表示他很幸運,大吉大利,如果誰家的蜘蛛網比較濃密,就是表示他們家巧多,如果是蜘蛛網比較稀疏,表示他們家巧就少一些。

4、投針驗巧,在七夕的前一天,取河水和井水混合在一起,倒在水盆裡面,水放在外面擱置一晚上,然後七夕當天白天曬一天,水盆里水面會形成一層薄膜,這個時候拿一根縫衣服的針輕輕地放在水面上,針會浮在這層薄膜上面,再去觀察針在盆底的倒影。

如果針的倒影是直直的一條,那就表示「乞巧」失敗,如果針的倒影有其他的各種形狀,像是彎彎曲曲的,或者一頭大一頭小,一頭粗一頭細,就表示「乞巧」成功,也叫得巧。

5、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貳』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想必很多人對於七夕只知道是情人節,並不太清楚它的由來和風俗吧,七夕節是有很多風俗的,接下來我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1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牛郎織女的傳說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回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風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2

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1、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

2、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是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3、乞巧的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4、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

『叄』 七夕節的由來以及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專七日穿七孔針於屬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熱點內容
鮮花折角 發布:2024-10-11 13:50:41 瀏覽:338
櫻花與焰火 發布:2024-10-11 13:46:29 瀏覽:208
木蘭花慢再賦 發布:2024-10-11 13:45:03 瀏覽:79
緬桂花盆栽 發布:2024-10-11 13:32:18 瀏覽:589
綠色健康盆栽 發布:2024-10-11 13:32:13 瀏覽:359
微涼櫻花 發布:2024-10-11 13:22:13 瀏覽:231
花藝慶元旦 發布:2024-10-11 13:16:08 瀏覽:569
一束鮮花的英文 發布:2024-10-11 13:10:06 瀏覽:813
蟲草一朵 發布:2024-10-11 13:07:34 瀏覽:248
海棠花的簡筆畫 發布:2024-10-11 12:33:28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