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為什麼要曬衣服
㈠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1、祭月: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
1、祭月: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2、穿針乞巧: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雀搭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3、種生求子: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 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4、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頃攜拿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5、曬書曬衣:《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6、拜織女: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隱扮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7、拜魁星:農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 魁星」系 北斗一 星宿名。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 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 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8、吃巧果: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㈡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呢
中國各地的七夕節習俗各有不同,愛戀當中的人們一定少不了要准備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給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七夕節的習俗。
如今,七夕乞巧節已經逐漸演變成情人佳節,大家在這浪漫的日子裡,表達著對家人的愛。祝大家七夕快樂。
㈢ 七月七曬衣曬書的由來是什麼
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又促成了另一項七夕的習俗,即曬書、曬衣的習俗。
「七月七,曬棉衣」的風俗起源於漢代。據說漢朝建章宮附近,有個叫太掖池的地方,池邊有漢武帝的曬衣閣,到七月七的時候常見到宮女們在曬衣服。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炫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籍就極為瞧不起這種作風。
據說七月七這天,當阮籍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籍則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大布犢鼻褲,即大褲衩曝曬,與綾羅綢緞相抗,予以嘲諷。
有人問阮籍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這就是曬衣的著名典故。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作詩《牽牛織女》,提到了曬衣風俗: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同為唐代詩人的沈佺期在詩作《七夕曝衣篇》,對曬衣風俗的記述頗詳: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曝衣何許曛半黃,宮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奔騰上蘭砌,金梯宛轉出梅梁。
漢代登樓曬衣服的風俗到魏晉時,演變出曬書的習俗,並受到讀書人的無上推崇。據史料記載,曹操請司馬懿出山為仕,那時候的司馬懿縱覽天下形勢,見漢朝國運凋零,不願在曹操手下為官,但又忌諱曹操權勢,不敢輕易得罪曹操。於是,司馬懿就假裝自己有風痹病,身體行動不便,無法上任而推脫了曹操請他出山為仕的好意。曹操是位奸雄,生性精明、頗愛猜忌,如何輕易相信司馬懿的推託之詞?於是,曹操派親信監視司馬懿的一舉一動,並下令,如果發現司馬懿和他的說法不相符,就立馬抓捕他。但是司馬懿也不是那麼好對付,他是個政治家,也是個表演家,將病裝得簡直毫無破綻,無懈可擊,幾乎連每天監視他的曹操親信都開始深信不疑了。眼看著曹操就要召回親信,不再打算繼續監視司馬懿了,可是此時恰逢七月初七,司馬懿竟不免隨俗,在家中曬起了書。當時曹操的親信早已掉以輕心,並沒有留意到在後庭曬書的司馬懿。如果天氣一直晴朗的話,這件事也就這么過去了。可偏偏事有曲折,大概是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聚痛哭了吧,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司馬懿聽到雨聲,立刻從床上跳起,奔到後庭親自收書。他那敏捷的動作,如何像一個身體行動不便的病人呢?而這一切,盡收曹操親信的眼底。
親信立馬回去將這件事情稟報了曹操,曹操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刻收押。沒辦法,司馬懿只好乖乖地遵命回朝了。裝病中的司馬懿都隨俗曬書,可見這一風俗在當時是多麼盛行了。
㈣ 七夕節古人會曬衣曬書,這個習俗起源於什麼時候
七夕節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佳節,也是一個在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最為浪漫的節日。它起源於神話當中的牛郎織女,描繪的是牛郎和織女凄婉的愛情故事。在傳說當中,牛郎和織女這一對相愛的才子佳人只有在七夕節的時候才能見上一面,訴說他們一年來的相思和牽掛,七夕節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是由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所演化出來的,比如說在七夕這一天拜織女的活動。
但是也有許多的風俗習慣與牛郎和織女並沒有關系,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曬衣曬書這一習俗,它就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許多的牽扯,而是與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司馬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曬衣曬書這一習俗的起源和寓意。
除去司馬懿之外還有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世俗,但是又不利於黑暗的官場做斗爭,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日常的一些不容易被抓住把柄的行為習慣來表達對這個時代的不滿,曬書這一活動就頗受這一類人的喜愛。甚至有的人還將曬肚皮也當作曬書,美其名曰需要曬的書被自己讀完了。這其實是蔑視曬書的習俗,通過對曬書這種行為的諷刺來表達對朝廷任用官員的一種諷刺,說的是經常在外顯露自己真才實學的人並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實力的人。
除去上述記載的兩個故事之外,《世說新語》當中還記載了許多與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這一風俗習慣來炫耀自己的家境,或者是自己的學識才幹,所以說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並不具備很多的正能量,因此在後代的傳承當中,他也就漸漸地沒落了,以至於今天的人們,很少有人知曉它。
㈤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第一個習俗是吃七巧果。
每到傳統節日,都會有獨特的美食參與,七夕節當然也不例外,七夕節的專屬美食就是七巧果。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第二個習俗是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一般都是女性參加,幾個人提前約好時間,大部分是在晚上舉辦。晚上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置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第三個習俗是穿針乞巧,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朝。
《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走出家門,大家聚在一起,一邊猜測牛郎織女的相會場景,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第四個習俗是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會在七夕節這一天曬書曬衣服,去去霉氣。不過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了豪門富士炫耀財富的場景了,引來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鄙視。
第五個習俗是為牛賀生。
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對此不會很陌生,而作為其中的關鍵,老牛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據傳說,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借著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人們每逢七夕節就會給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第六個習俗是種生求子。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成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叫「泡巧」。
第七個習俗是拜魁星。
不過這個節日和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系。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為了能金榜題名,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魁星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課,也叫魁首。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