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菱角
Ⅰ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什麼食品
七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2、巧芽面
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條,這個豆芽非常有講究,需要七夕節提前七天准備,選用沒有蛀蟲的一小碗綠豆,洗干凈後平鋪到器皿上,用濕紗布遮蓋擋住陽光,每天噴水保持濕潤。七天後,豆芽漲到兩三厘米,就可以將豆芽爆炒做湯澆到面條上食用了。
菱角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4、五子
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節的祭拜供品,在焚香禮拜默默禱告結束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女性的宵夜食物。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食之對人身體極為有益。
5、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蠶豆
6、菱角
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
7、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8、麻老
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酥脆的糯米和著晶亮的糖衣,裹著花生芝麻,每一口,你都能聽到酥脆的糯米在口中嘎嘣作響,它們在用最朴實的方式告訴你,什麼叫香脆可口,什麼叫根本停不下來。
9、巧酥
巧酥俗稱是巧人,是用酥糖做成一個女人的形象,出售的時候會說是在」送巧「或者」送巧人「,意喻女子越來越能幹,也有巧酥做成牛郎織女模樣的,意喻愛情美滿,十分討巧,適合在七夕節的時候食用。
10、吃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Ⅱ 七夕節人們通常吃什麼
1、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2、花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3、湯餅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在歷史上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4、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其宵夜的食物。
5、面條: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6、菱角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等。
菱角的模樣雖無起舞弄清影的裊裊仙氣,但其做法繁多,更勝在吃來鮮嫩爽口,齒頰之間,清香繚繞,如入夜清風拂過水面,撩動心弦。這么看來,四邑地區的七夕食趣可以說是十分詩意了。
7、麻老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
Ⅲ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快到了,你知道七夕那天有哪些傳統的美食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夕節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並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麵粉、油、糖、蜜製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吃餃子
在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節當天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餃子,把一枚沒團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喊察虧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3、吃雞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4、吃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要吃江米條。江米條用糯米面加豆粉、面及麥芽糖水醒發後切塊擀開,然後切條搓成圓長條,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出鍋,再將白糖熬成糖漿倒入炸好的江米條攪拌均勻放涼後即可食用。
5、吃巧芽面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麵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面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面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6、食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婦女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7、吃花瓜
七夕舊俗乞巧,將瓜雕刻成各種花樣,如奇花異鳥或浮雕圖案。另外一些手巧的女子會用發好的面團捏塑成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面點。在七夕節吃了這樣的花瓜,可能會沾染到別人的巧思,讓自己也變得靈慧起來,這也是七夕節吃花瓜的寓意之一。
8、吃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9、吃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10、吃炒豆茶
廈門同安地區每逢七夕都會做一道傳統美食——炒豆茶,寓意愛情與生活甜鄭神甜蜜蜜。
11、吃石榴
在福建東山島,七夕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中葯使君子和水果「石榴」。這天的晚餐就用使君子煮螃蟹、小魷魚,或雞蛋、瘦肉、豬小腸。晚會後,大人會叫小字輩拿石榴放門扇與門檻之間壓破,全家人分食。
12、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台山的傳統習俗。農歷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拜神,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3、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岩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為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岩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Ⅳ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餃子、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雞、桂圓、榛子、花生、紅棗、瓜子、酥糖、七寶羹、花瓜、蠶豆、菱角、麻糍等食物。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七夕節這天吃的傳統食物有所區別。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什麼
七夕節,古時稱為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會進行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以及坐看牽牛織女星等活動。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被稱為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蜜等食材製作成的糕點,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甜點。
Ⅳ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餃子、巧果、花生、紅棗等。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餃子、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雞、桂圓、榛子、花生、紅棗、瓜子、酥糖、七寶羹、花瓜、蠶豆、菱角、麻糍等食物。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七夕節這天吃的傳統食胡孝哪物有所區褲碼別。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被稱為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慎盯、蜜等食材製作成的糕點,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甜點。
七夕節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
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